分享

音乐的修行:朱晓玫

 明日大雪飘 2019-12-04

朱晓玫

主张文化之间的交流

朱晓玫生于上海,长于北京。5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钢琴,12 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于1979年考取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1980 年赴美留学,1985年赴法发展,定居至今。朱晓玫在中西方三个不同的国家生活多年,深知她的演奏是如何在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甚至是蜕变。

 朱晓玫指导青年钢琴家

欧洲的经历让朱晓玫收益甚大,朱晓玫表示,这段经历在艺术上对她的改变是一种震撼性的改变。在法国,文化艺术深入人心。一个认识还不到两个小时的人给朱晓玫提供了活动资金,但是由于她的时间有限,将原本六个月的时间改为现在的两个月。

 朱晓玫指导青年钢琴家

朱晓玫主张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首先,要了解西方的东西,所以在活动期间将会给学员讲述东西方相关的历史。

分享独特的经验

朱晓玫的青年钢琴家培养计划致力于把她独特的经验,分享给中国年轻一代最具天赋的钢琴家们,让这些中国艺术家被欧洲最古老的传统所接纳和融入。

 朱晓玫指导青年钢琴家

朱晓玫表示,她计划这件事情已经有两三年了,她很想与学生分享她在欧洲时的愉快生活。她回忆说,出国之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技巧的训练,但是在美国她的老师听过她的演奏表示不知道她的音乐要表达什么。而现在中国年轻一代最具天赋的钢琴家也是存在着这个问题。

 朱晓玫

受到朱晓玫邀请的青年钢琴家,将前往法国的巴黎和阿尔卑斯山中生活两个月,这样的安排源于朱晓玫自身的经历。在朱晓玫看来,“山水”二字概括了自然界全部的美,巴赫的名字在德文中也是“溪水、河流”的意思。《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朱晓玫将巴赫的音乐与中国人的哲学体系联系在一起。

坚持追随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是德国作曲家巴赫晚期的一部羽管键琴作品,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的一首变奏曲。曲子以巴赫1725年为妻子所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最后又缓慢且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

 朱晓玫 巴赫墓前举行演奏会 海报

30年来,《哥德堡变奏曲》成为朱晓玫每天必弹的曲目,她将个人情感隐藏在作曲家身后,成为作曲家的虔诚信徒。2014年,朱晓玫受邀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巴赫墓前演奏了《哥德堡变奏曲》,她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钢琴家。

 朱晓玫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朱晓玫表示,巴赫就是她的神、她的医生、她的朋友、她的老师,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30个变奏就是她人生的30个章节。在她刚开始想录《哥德堡变奏曲》的时候,所有的唱片公司都觉得作为中国人的她离这部曲子太远,但朱晓玫认为,这部作品有东方人的味道,并坚持录这部曲子。

 朱晓玫 巴赫 赋格的艺术

日复一日,朱晓玫像“苦行僧”一般,用音乐实现自己的修行。巴赫作品内在的平衡和安静,在朱晓玫看来正是中国人寻求的最高境界。而对青年钢琴家来说,为期两个月的“音乐修行”并不算长,但这段绝佳的经历一定会让他们在音乐、文化、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受益良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