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滩14号 最年轻的老大楼

 李平东方明珠 2019-12-04

外滩14号 最年轻的老大楼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外滩14号,原交通银行大楼,现上海市总工会。建成于1948年,建筑师:匈牙利建筑师鸿达,地址:中山东一路14号。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外滩23幢临江历史建筑中,14号原交通银行拖到194810月才造好,是最年轻的一座老大楼。虽然位于万国建筑群的中心,大楼却从未成为视觉的焦点。灰白水泥外墙与左右气派的花岗石立面相比,朴素至极。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外滩14号原先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四层小楼,为德资背景的德华银行使用。一战德国战败后,德华银行退出中国市场,1917年原在13号海关大楼办公的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了14号。与其命运相似的还有23号原德国总会,一战后交给了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创立,是中国近代延续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曾经为多条中国铁路的赎回和建设筹资。1928年为了靠近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交行将总部从北平迁往上海,14号小楼渐渐不够用了。1937年银行委托匈牙利建筑师鸿达设计一座新楼。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作为外滩历史建筑中最年轻的一员,富有现代气息的14号并不惊艳。但若结合一段时代的背景细细欣赏,便不难体察这简洁而又精致的,不俗的美丽。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14号的工程曾因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而停工,拖到抗战胜利后由华人创办的华盖事务所进行修改后终于建成。但交通银行并没使用多久就将总部迁回北京。自1951年起上海总工会开始在14号办公,大楼因而更名为总工会大楼。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原交通银行的设计师是匈牙利建筑师鸿达,他是当年上海滩热门的外国建筑师,其名作包括新新百货和国泰电影院。鸿达的职场生涯与国际饭店设计师邬达克有不少相似之处,同为在沪打拼的东欧老乡。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一战后外滩建筑群经历了新一轮翻造,欧美风行的装饰艺术风格开始流行。鸿达也选择了这种几何化的简约风格。14号的立面饰有垂直的线条,外墙仅由水泥覆盖。虽然简素其外,他的设计其实精美其中,一点也不简单。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面向外滩的前厅有两道极富设计感的楼梯,铜扶手勾勒出美好的弧度,与大门的铜艺默契呼应。这些有质感的细节也让人联想起鸿达的老乡邬达克建筑的内部也总是很耐看。他对楼梯等细部的设计更是精益求精。越看越能感受到东欧文化深厚的底蕴。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设计师似乎偏爱水磨石这种并非昂贵的材质。他在墙面上也大量使用凹凸设计的黄色水磨石,与地面浑然一体,并配以黑色水磨石勾边,打造出强烈的几何效果,这也正是当年最时髦的装饰艺术风格的标志。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二楼大厅更加不落俗套。宽敞的大厅分布着近20根巨大方柱,宛如一个现代感的神殿。天花板由许多方格装点,每块方格都嵌有一块通透的玻璃。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彩色的水磨石在地上拼成图案,与天花板和方柱相映生辉。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外滩14号 <wbr>最年轻的老大楼  

 博文采用了乔争月《外滩建筑系列》内容。博文标题也采用了乔争月原文标题。谢谢乔争月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