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短的诗歌,寥寥数语,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在诗坛中,普遍流行一种说法,那就是短诗比长诗更难写。短诗字数虽少,但叙事和抒情的要素一点也不能少,难度当然更大。其实,长诗之中有经典,短诗也有名篇。比如下面这首诗,被誉为古往今来字数最少的诗歌,却流传了无数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我们都知道,《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311首民歌。它的影响力极大,所以孔子才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的风貌,在《诗经》之前,原始社会有没有诗歌呢?答案是肯定的,《弹歌》就是其中之一。

《弹歌》又作《作弹歌》,只有这八个字,却展现出从制作狩猎工具到狩猎的全过程。它是一首二言诗,无论是从内容和感情上来看,都无法与盛唐诗歌的雄浑壮美绮丽动人相比,但它却以质朴的语言,描述茹毛饮血年代的沧桑。

第一句是“断竹”,这是指将竹子砍断,用来作为当作弓的主材。寥寥两次,就能勾勒出原始先民穿着简单的遮蔽物,拿着骨刀共同劳动的场景。也许现在砍断竹子不费吹灰之力,完全没有必要单独成句,但在当时,这个过程却浸透了先民的汗水。

第二句是“续竹”,即将竹子的两端用柔性的植物连接,以此作为弓。其实,在这个过程之前,应该还要削掉竹枝,去掉竹叶,破竹成片等过程。诗中将它们完全省略,留下想象空间。续竹之后,狩猎的工具已经完成。

下面就是狩猎的过程,诗歌仍然只有四个字。“飞土”中的“飞”字,是发射的意思,是将弹丸发射出去。“土”就是泥土制作成的弹丸。这个动作,其实就是后来的张弓射箭。当然,在原始社会中,工具简单,杀伤力也比较小,所以才有接下来的步骤。

“逐宍”中的“宍”,就是“肉”的古字。即便是野兽被弹丸打中之后,也不会致命,顶多只是受了伤。所以,原始社会的先民们还得靠人力去追逐,将野兽捕获。

其实,原始社会的先民到底处于怎样的生存状态,是很难得知的。一般而言,极少数原始洞穴的壁画中可以得到些许线索。但是这首诗歌,无疑就是活的化石,它以八个字,描绘了当时非常艰难的生活。也许看起来有些蒙昧可笑,但我们的先民就是以这种顽强的姿态,与自然相抗争,与其它种族争夺生存空间,最终繁衍生息,这才造就了繁华的当代。

也许是因为当时的语言功能比较简单,作者在写诗的时候,并没有自觉省略主语,也没有有意跳过一些过程。但实际上,它却相当精炼地描绘了相关联的两个场景。即便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也是一首相当不错的小诗。

也许有人会要问,这首诗的出处是哪里,为什么能够肯定它是原始社会的作品?它出自《吴越春秋》,越王勾践向楚国的神射手陈音请教箭术时,陈音在回答中引用了这首诗。

尽管《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著,成书时间已经很晚了。但从《弹歌》的风格和内容上来看,确实应该是从原始社会口口相传的上古歌谣。大多数学者都认可这个观点,《吴越春秋》中有过不少越地的诗歌,大多都是汉风浓郁,唯有此诗质朴,应该是上古逸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