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我们都知道王安石变法是非常值得赞颂的一件事,毕竟他的本意是为了改变当时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但其实他作为正面人物的形象,也不过短短百年。 而在这之前,他一直是作为反面教材,与秦桧并列被骂了几百年的。 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吕思勉先生就曾说过: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旧史痛加诋毁。近来的史家,又为其辩护。吕思勉先生说这两样看法都是有失偏颇的。 确实,看看宋元明清的士大夫们,几乎都是骂王安石的。 王安石死于元祐元年,和他携手改革的皇帝是宋神宗,后面跟着的就是哲宗、徽宗了。徽宗还是很捧他的,将他追封为“舒王”。但很快到了宋钦宗,他的爵位就被夺了。 之后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他将皇帝(神宗)带坏了,说他是“祸败”国家的罪人。后来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南宋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都曾严厉批评过王安石。 陆九渊甚至在《象山语录》中说,“读介甫书,见其凡事归之法度,此是介甫败坏天下处。”这“败坏天下”四个字的帽子也太大了! 到了元朝,修订的《宋史》更是全盘否认了王安石(中国的史书都是隔代修订):“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看这用词,“变坏几进”“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期”一个比一个狠。 反正算是自他死后被骂了八百年吧。直到近代梁启超将王安石评为“第一完人”,他与秦桧的并列才算完。 怎么说呢?其实他被骂成这样也不算冤。他著名的“三不足”变法口号是这样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迷信思想要不得,祖宗说的话也要不得,人言更算不了什么。将这样一套理论灌输给神宗皇帝,不被后世的士大夫们骂死才怪。 自汉代以来,皇帝的权利都是“君权神授”,当然这也是为了巩固皇权,但同样,这样一套理论也是制约皇帝的。毕竟皇帝在下达命令前还得考虑下是不是天怒人怨。但是王安石打破了这样一种常规,皇帝的权利没有办法制约了,那天下不得大乱啊? 他在经济上的理想就更有意思了,比如青苗法。就是百姓在有难的时候向朝廷借钱,这个利率比高利贷要低。按理说是好事啊,然而推行后变成了强制要求,无论缺不缺粮食,必须要向朝廷“借”钱。 也许从这个时候起,司马光就充分认识到王安石的执拗了。他俩后来也算是分道扬镳了,毕竟政见完全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