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超越那种精致穷,真不一定适合你

 ThinkfunQd 2019-12-04

本文系网易公开课出品,更多内容下载网易公开课APP。

前不久,杨超越作为嘉宾参加了《奇葩说》第六季。

  面对辩题是“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杨超越开场就分享了当初打工时的一段经历。

面对“精致穷”本人的称号,她也没有否认。
虽然之后便是喝粥吃土的生活。今日的超越妹妹早已不需要再面对一百块钱过一个月的窘迫生活,但类似的事情却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写照。只可惜,杨超越的那种精致穷,真不一定适合你。1年轻的我,配得上精致节目中把精致穷定义为年轻人家境普通、却心比天高的消费习惯。无论是因为追求把自己变穷,还是在穷的情况下仍然追求精致,精致穷都不同于伪精致。如果说伪精致尚可以理解为自己看走了眼、盲从消费,那么精致穷所蕴含的就是一种难以掩饰的矛盾感。正如辩手许吉如提到,精致和穷是割裂的。
“穷就意味着邋遢、粗鄙、凑合”有些偏激。但一般的认知不会反对: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满足,谈什么衣着华丽、香车宝马?微妙的是,年轻和精致并没有那么矛盾。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身体康健、精神昂扬、容貌喜人。似乎只有最漂亮的裙子才配得上此时最动人的小姑娘,似乎只有最新潮的球鞋才配得上浑汗如雨的小伙子。年轻时如果不趁早保护好自己的皮肤和发际线,年老后可能会变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年轻时,追求与年轻具有内在亲和性的精致,有什么错呢?矛盾感还在于穷。说“穷不配谈精致”是很残酷的,但年轻时谁不穷呢?反方辩手雷哥提到,既然都是穷,穷得精致一点也未尝不可,穷得闹出点动静,还可以让自己开心。何况穷只是一时,又不是一世。《儒林外史》里有句安慰了无数人的名言:“莫欺少年穷”。穷是一件很心酸的事,但有人在精致中看到改变的希望。精致可以是心酸时的一种慰藉。让人在低谷时暗示自己有发光的潜力。精致也可以是一种投资,一个在商界打拼的人也好,一个立志走上舞台的人也好,如果他或她不修边幅、举止邋遢,那可能连最初一次尝试的机会也没有。可见,年轻不仅配得上精致,而且可能也很需要精致。2你选择精致,可谁定义精致精致看起来是那么美好,以至不得不使人提高警惕。正方辩手詹青云提到,我们努力追求的精致,可能只是编织的一个故事。
这种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洞察。1899年,面对席卷西方世界的金钱文化,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写道:人类社会中历来就有一群“有闲阶级”,他们鄙视劳动,不需要劳动也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不仅如此,为了显示他们的高贵地位和特殊气质,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和消费产品被开发出来。物质体验总有被满足的时候,但虚荣心没有,一场场追求奢华的金钱竞赛由此展开。这种观点后来被提炼为凡勃仑效应,“价格越高、卖得越好”。一年之后,大洋彼岸的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也写下了他的思考:上流社会的人为了彰显自身的不同,塑造了时尚。底层社会的人试图抹平差异,于是模仿时尚。时尚总是自上而下传递,但时尚只是为了差别而已,和美感无关——即便不美,也能用背后的金钱之美覆盖外表之美。到了1970年,法国学者鲍德里亚直接戳穿了商业编织的神话:消费其实是一个差异性符号之间的交流。进行一种消费,意味着你获得了同样的符号,分享你原本和另一个团体有所不同的那些符号。
“消费社会”街头的鲍德里亚简言之,追求精致,有时只是追求一张入场券。有人告诉你,购买这只口红,你就是最具魅力的小仙女。有人告诉你,抢到这双球鞋,你就是场上最具活力的boy.我们要追求这张入场券,因为它通向潮流、通向时尚、通向时代的前沿。人们害怕被out,害怕被抛弃,害怕处于不被群体认同的焦虑中,所以必须去追求这张入场券。而拿到入场券的一刻,我们似乎感到真的自信了,内心也安宁了。同样的道理,越来越多的明星同款被摆上橱窗,仿佛在向你招手“来吧,你和偶像只差一件同款!”可是追星的人知道,自己的偶像到底有多努力,而自己和Ta的差距,真的不只是一件同款。
无论身份的符号、时尚的象征、还是虚荣的竞赛,都只在于表面,是否实用并不在讨论之列。这种追求甚至不能简单地用盲从消费来解释,因为获得认同本身也是人的一种需求。但这种需求在每个人的需求序列中排在第几位,值得好好商榷。不过话说回来,学者们汗牛充栋的分析,也抵不过一句痛快的“我乐意”。上自己的班、花自己的钱,过自己的精致生活,有什么错吗?完全没错。没有人能说你错了,就像没有任何人能定义你的精致。追求的精致的年轻人讨厌被指责为错了,不是因为追求精致的行为本身,而是因为对错的价值判断。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具有健全心智的人,不喜欢也不需要被别人告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更不希望在十分私人性的话题上任别人做出决定。如果被别人这样教训,就会引起自由被侵犯时的反感。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是一种自由。花自己的钱、追求自己的精致,也是一种自由。像詹青云说的,自愿“做别人的提线木偶”,未必是一种自由。场上的辩手们必须为“对或错”进行辩护,多彩生活中的我们却超越了对错之分。“到底要不要买”“到底要不要追求精致”“到底错没错”都不是别人能告诉的,但呈现出问题所牵涉的整个背景、引导人们去反思自己想要的精致,却是这道辩题的应有之义。3面对消费主义的浪潮,我们能做什么?幸好,精致的定义本来就有很多种。前文提到,如果把精致作为一种投资,那精致也可以是对抗贫穷的手段。但正如投资不是盲目地把钱送到股票市场一样,单纯地追求外表形象的华丽和物质生活的品味并不是投资。
一杯昂贵的咖啡可以带来香浓的体验,但深夜无眠时还是要思考分期怎么还。一对精美的耳环可以给你的客户留下不错的印象,但不凡的谈吐举止才是交往的关键。一双亮眼的球鞋似乎可以给你面对世界的底气,却未必能让你面对收租的房东。商品只负责商品本身的精致,并不负责“你能否应对世界的挑战”。这个层面的精致,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吗?不过,哪怕编织了一个个精美的快感神话,消费主义的浪潮也没那么可怕。市场只负责生产和推销产品,却不能控制商品在每个消费者那里引起的效果,更不能让所有人都接受同样的故事。说到底,物品只是物品而已。它在聚光灯下可以获得短暂的魅力加持。但在买回家之后,它是否还能维持精致的魅力,则只能由主人决定。贫穷时精致,如果能“暗示自己有发光的潜力”,那也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真的有潜力。如果既无能力、也无潜力、更不改变,那精致的安慰更像是一剂鸦片。简单地说,是人成就了物,不是物成就了人。就像所谓的明星同款,当消费者不能成就它时,可能只是买来了一个“体验Buff”。个人足够优秀,粗糙的生活也是简朴之美;个人不够优秀,精致的生活也被指责为浪费。外表的华丽是一种精致,内心的富足也是一种精致。
钱钟书杨绛夫妇,一生简朴而高贵回到最初的辩题,精致和穷充满矛盾,但改变贫穷靠的不是精致,而是年轻。把潜力转换成看得见的实力,也在于年轻。杨超越确实在贫穷的时候也坚持购买了精致的裙子,但她不是靠一件裙子就走到了今天。年轻确实是个神奇的阶段。它多彩,让人享受;它空白,鼓励人去创作。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年轻到底是一段享受结果的时光,还是一段拼搏成长的时光?精致没有错。在年轻时以拼搏的心态去追求精致,耕耘内心、增长才干、型塑外表,会收到丰硕的成果。在年轻时以享受的心态去追求精致,会拥有一段灿烂绽放的年华,但过早的盛开可能只是过早的衰败。反方辩手雷哥提到,追求精致穷背后有一种无奈。
看起来很丧,因为今天的年轻人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如果及时行乐、精致穷、月光族这样的心态是面对挑战而无力时的一种叛逆,那问题就是如何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在更多的场景和活动中证明自己,而不是靠外在的物品、符号。但作为自己,我们能做的还有珍惜并利用年轻的时光,别人定义的精致未必适合自己,甚至会因不适和压力,而让自己在其中痛苦晕眩。但年轻容许尝试、包容失败。如果不合适,痛定思痛,还能去寻找自己想要的那种精致,去选择成长还是结果、拼搏还是安逸。追求精致,没有人能说你错了,就像没有任何人能定义你的精致。毕竟精致,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参考资料:1、凡勃仑《有闲阶级论》.2、齐美尔《货币哲学》.3、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查看更多文章,还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网易公开课(open163),上好人生每一课。

内容来自网易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