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如何写系列之第二篇」小说的人物刻画

 123xyz123 2019-12-05

【题记:今日起,暮荣将在今日头条首发原创系列文章,谈一谈小说创作中的心得和体会,其中,本篇文章主要参考和结合Sol Stein’s 斯坦先生的著作 《斯坦谈写作】(Stein on Writing)。此致感谢。】

人物造就故事。

我们在写小说的时候,常常认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小说的任务。换言之,作者的目标就是要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就可以了。至于你是顺序,倒叙,或者是插叙,只是表现的手法罢了。

著名的作家,剧作家,出版商斯坦先生在书中说到,根据多年经验,在收到作者的手稿之后,他判断是否愿意去出版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他是否有一口气读完的意愿。 你可以理解为该书的情节是否生动扣人心弦,可细细想一下,其根源的原因是,书中的人物是否被作者成功地刻画出来。

作者玛琳-埃伍德(Maren Elwood)写过一本书,叫做《人物造就故事》,题目一目了然,说的就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小说作者在写小说之前会有一个大纲,也就是故事线,小说按照这个故事线展开。大纲其实相当于故事梗概。有些作者喜欢写得很长,几千甚至上万字。有些作者只是写下主要内容, 可能只有寥寥一两千字。字数不是关键,可长可短,看作者的喜好和写作风格,甚至,有些作者没写大纲就敢开始写长篇小说,纯属一拍脑袋,想到哪写到哪。这样的结果,往往容易出现逻辑问题,有时前言不搭后语,人物的性格转换莫名其妙,更有甚者就是写不下去,直接弃文。

根据玛琳-埃伍德的观点,小说作者应该把重点放在人物的塑造上面,而不是一心只专注讲故事。斯坦也说,人物成就故事。当人物生动,活起来的时候,他们就是故事本身。

斯坦说过,如果一本小说吸引他到一个程度,下班时会把书稿带在身上,回家后继续读舍不得放下,渴望知道主人公的命运如何,那么这个故事是成功的。

很多经典名著都有一个或者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比如福尔摩斯。比如阿加莎笔下的神探,比如简爱,比如飘,比如呼啸山庄,数不胜数。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哪一部不在刻画人物?故事是为人物服务的,每一个故事只不过是人物生命中的一个章节罢了。发生了什么你不一定记得,但是主人公的眼神,心情,思想,过了若干年,想起的时候定会浮现眼前。

这就是人物刻画的重要性。

因此,小说作者需要停下来,不要急于编写故事,推进情节,应该好好思考,你的大纲和故事线是否撑得起人物的塑造,是否令到人物活灵活现,性格饱满,个性突出?还是说,你的作品只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如果只是讲故事本身,最好的情况只能达到一个目的,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最多,生动一点,精彩一点。

你若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捧起你的书不愿放下,那么请现在开始,用心地塑造人物,赋予人物灵魂和个性。

在剧本编剧那里,有一种类似的行为可以帮助你准确地分析人物,为刻画人物做好准备打好基础,那就是写人物小传。人物小传通过描写人物的生平来找到与他/她有关的重要内容,比如出生,外貌,身高,性格特点,工作,学习,曾经经历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人物是如何影响的。这样的描述可以很直白,不需要心理描写或者场景描写,更多的是陈述和分析。

那么在小说中,怎样的刻画才算出彩?该如何进行?

塑造什么样的人物才够吸引?

斯坦先生谈到,他看到很多有才华的作者始终未能成功地刻画人物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作者坚持创作“普通到完美的人物”。

“普通到完美的人物”如何定义?

即,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可见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的一切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并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

为什么刻画“普通到完美的人物”不容易获得成功?

因为他们太索然无味,枯燥。

当今的读者希望遇见有趣的人物,新奇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尚未遇见过的人物。

当然,一个重要的元素是,这些新奇好玩的人物虽然有趣,但他们最好不是异类。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读者可以接受并愿意去感同身受。这很重要。

你想让读者爱上一个角色,该角色需要在与困难和障碍的不断抗争中坚守自己。这个角色无论做出怎样的安排和应对,一定要符合逻辑关系和性格特点。作者需要为该角色作出的任何决定赋予合理的动机作者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但是不要随意评判角色,这个工作交给读者。毕竟任何一个人物都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定义。好人有他阴暗的内心,而坏人也一定有恻隐之心。

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大师们是如何塑造人物的。

在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这本书的第一章中,“医生”这个人物已经死去,“上校”带着自己的女儿和外孙,以及四个为自己干活的瓜西拉人为“医生”处理后事。文章从三个视角展开,对死去的“医生”的描写,是通过“外孙”这个孩子的视角描写出来的。

第一次见到“医生”的时候,作者通过“外孙”这么描写:

“我本以为死人看上去大概像普通人在静悄悄地睡觉。现在一看,也不是那么回事。死人像是个刚吵过架的,怒气冲冲,完全清醒的活人。”

后来“医生”被放到棺材里后,外孙接着表述:

“他那张脸本来像刚吵完架的清醒的活人的脸,这会儿,变得心平气和了,轮廓也柔和多了,也许是因为他觉得躺在棺材里才符合死人的身份吧。”

第一章的却是这样结尾的,以上校的口吻:

一九二八年九月十二日的两点半。死者第一次坐在我们家的桌旁要青草吃的时候,大概就是一九0三年同一天的几乎同一个时辰。当时阿黛莱达问他:“什么草,大夫?”他带着浓重的鼻音,用反刍动物特有的那种慢吞吞的声音说到:“普通的草,夫人。就是驴吃的青草。”

第一章无疑是震撼的。

作者着墨于上校带着女儿和外孙去帮医生处理后事的经过,为全书铺陈了一个基调,可悲而有点荒诞。刻画医生的死状和生前的零星描述,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渴望往下阅读去发现医生的人生故事,以及造成悲剧的前因后果。

马尔克斯的另一本小说《恶时辰》中在开篇第一页这样描写安赫尔神父,我特别喜欢。

他身材高大,脸上红扑扑的,那副安详的样子活像一头温顺的牤牛,而且他举止稳重,动作迟缓,一举一动都像头牛。神父用手指轻轻地扣好袍上的纽扣,那股不紧不慢的劲头仿佛给竖琴调琴弦一样。他系好衣服,拔掉门闩,打开朝庭院的那扇门,一看到细雨中的晚香玉,他不由得想起一句歌词。

“我的眼泪让海水上涨。”他吁了一口气。

我喜欢这段描写有几个原因。

第一,明喻和暗喻都很生动。

第二,有神态有动作有语言,场景一下有立体感,让读者觉得画面感十足。

第三,那句歌词是点睛之笔,渲染了情绪,把读者带进了作者希望营造的氛围之中。

刻画人物是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单一的描写,对话,甚至只是动作都不能充分地达到作者的意图。需要多种元素完美地结合,才能让人物生动起来。

那么,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的刻画

斯坦先生的理论是,突出一个人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1. 性格

  2. 根深蒂固的本质

  3. 兽性

  4. 个性化

  5. 自我为中心

人物带动故事,情节跟着人物走。根据一些编剧课程的理论,人物的塑造有两种,一种以行动为基础,一种以欲望为基础。塑造人物的本质需要明确人物的意图以及障碍是什么。主人公最好有强烈的欲望,欲望最好是主人公的必需品。

有欲望有障碍,人物才能立起来。

在《枯枝败叶》的第二章里,作者主要在描写”梅梅“这个人物。”梅梅“是”上校“家里的女佣,印第安血统,在医生搬出上校家后,搬去同医生一起住了很多年,也算私奔吧。

梅梅离开了上校家几周后,自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之前判若两人。通过上校女儿的眼睛,梅梅变成了以下的模样:

以往在家里的时候,我见她总是衣着朴素,经常光着脚。那个礼拜天,她一走进教堂,我还以为来了另一个梅梅呢。她在前排,挺直了腰板夹在太太小姐们当中,转模作样地望弥撒,脑袋上顶着一大堆七零八碎的东西,花里胡哨的像是戏子的行头。就连她望弥撒的那股子虔诚劲儿,也令人感到陌生,画十字的架势也透着俗气。

以上的描写倒是很贴切地突出了人物描写的多个要素,人物形象跃出纸面。

在马尔克斯的小说《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作者是这么描写退回新娘的巴亚尔多-圣罗曼。

“他来时乘坐着每礼拜一的轮船,肩上挎着镶银器的背囊,要上的皮带扣,靴子上的金属环和背囊的银饰搭配得十分妥帖。他有三十岁左右,看上去却要年轻许多,身材瘦削得像个见习斗牛士,长着一双金色的眼睛,肤色仿佛是用硝石慢慢烘烤出来的。”

作者将角色的年龄,身材,眼睛,肤色,服饰描写出来,以及如何来到故事发生的地方。读者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家境阔绰的即将迈入中年,游历经验丰富的男子形象。

后来还进一步对角色的性格和特点加以突出。

“他喜欢参加热闹而漫长的聚会,善于饮酒,乐于劝架,痛恨打牌作弊。”

“他又像是在金币里游泳”。形容他的富有。

“巴亚尔多-圣罗曼无事不通,无事不精,而且拥有无限财富。”

只有精读,深入体味作者对人物刻画时的用心和安排,才有可能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学习和模仿。只有大量地学习和模仿,才有机会慢慢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真正理解大师们写作风格的用意,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不去想技巧,下笔的时候各种得体的措辞,美妙的比喻,丰富的词汇才会像地底下的清流汩汩而出。

这是积累的过程,也是用心体会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写作者自己去经历,体验和学习,看别人有感而发的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却无法替代自己老老实实地走一遍的需要。

人物刻画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下次再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