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器晚成——林散之

 mengk4fz0yyf5h 2019-12-05

一、林散之简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其书法代表作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

成名作《中日友谊诗》卷

《中日友谊诗》卷局部

代表作《李白草书歌行》局部

二、林散之谈艺录
★书法与旧文学是分不开的。能钻进去就好了,不要只看翻译才懂。这是个很高的修养。所谓书卷气,就是书读多了,不是学成的,而是养成的。

★谨防学成“书匠”。书法最难的脱不出俗气。邓石如这样的功夫,在书苑中也脱不了个俗。他读书少,在北京待不住。功力深,但不是四体都好,他的隶书写得好,其他也不怎样

★书法要写得不俗就不简单,一般人写到形式美就不简单了。书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俗”,千百万人脱不掉。不读书,越工越俗。不读书,再写总是个“书匠”。

★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笔弄墨,终归有俗气。小编(微:yihuicang2018)这个俗气实在难除。书最难读,非一朝一夕之功,游历还属于第二阶段。书读不好,游历也是枉然。古人说入宝山空回,一无所得。山川的气象不能尽心写下来。

★全中国莫有深通书画的人,也就是莫有能读破万卷之人,所以下笔粗俗难堪。如民国年间还有些读书的人,都流寓香港了。这个关不得过。什么关?就是俗字这个关。要读书,古读万卷才能不俗。变换气质才能不俗。

★高二适先生说:“光写字不读书是书匠。”其实连字匠也够不上!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

★仅仅把读书当作提高艺术水平的捷径是不够的。读书为了改变自己的气质,提高精神境界。艺术创作除了读书及前人作品外,还要社会与大自然这两卷活书,它的篇幅无限,每天都在延长、拓深。

★书,是前人彼时彼地感受的结晶,不尽与此时此地的我相同,可以参记,不能照搬。照搬,不是创造。把气捺入纸中,生命溶入笔墨之中,体现生命的跃动,则不会甜俗。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

★临古人精神,不是躯壳。要脱俗气,脱自己的壳。自己的匠气脱不掉,想脱离古人,就要多读书,养气,有些书要读。吴让之是读书人,有书卷气。要和有学问的人多接触,能得到许多知识,有帮助。

★浮名乃虚花浪蕊,毫无用处。必回头,苦干廿年,痛下功夫。人不知鬼不晓,如呆子一样,把汉人主要碑刻一一摩下。不求人知,只求自己有点领会就行了。要在五更后起身写字,悬腕一百个分书写下来,两膊酸麻不止,内人在床上不知。

★写字抒写性情,求者过多,作者成书奴,作品全是敷衍,何来灵气?做人是学不完的。我到九十多岁,依然是个白发小蒙童,天天在学。越学越感受到自己无知。身外名利,天外浮名,时间用于治学尚嫌不足,哪有工夫管浮名微利?不超脱也得超脱。

三、时人眼里的林散之
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王觉斯之后第一人”,“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人称“三百年出了一个林散之”。启功看到林散之的字,脱帽三鞠躬。赵朴初托人带信,要林散之的墨宝。
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
日本著名大书法家、现代碑学派首领青山杉雨写到:“草圣遗法在此翁”。
中国文化与文物研究所所长、长风国际拍卖(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休: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书坛可名大家者,百年不过数人。世人尊之为'圣’者,千年一出。自大王以来,一千六百余载,二三子而已。以草书论,能跳脱古人,师范后世者,张颠怀释、玄宰觉斯诸家,屈指可数。识者尝誉散翁为'王觉斯后第一人”。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
《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中的线条,曲中直,圆中方,看似软,实是硬,真是千变万化,令人叫绝。
中国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孙轶青: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可谓诗书二妙。诗写得好,有情有意。我有一本林散之诗集,还读过不少。林散之的书法就不用说了,我临摹过他的草书。这幅手卷实在难得,将来就是国家一级文物。我在1980年至1984年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期间,为推广民间收藏还是做了一些事的。我始终认为,民间有丰富的文物藏品,文物靠国家收藏是远远不够的。民间文物需要有条件地流通,从古至今中国就有交换文物的传统。
林散之纪念馆馆长、著名书画家鞠 慧:
林散之草书风骨傲岸,气质宏逸,持长颈鹿作绕指柔,读来令人味之不尽。
此帧《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当为林老春风得意、意气豪迈的经典代表作,融山林之气、庙堂之气、书卷之气于一管,从容放达,雅逸雄强,实为十分珍贵之神品。
现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
“此《中日友谊诗》手卷为林散之成熟时期的作品,字里行间体现了林氏的典型书风。作品中线条的运用已经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正所谓心之所欲,笔墨之所至也。林散之在书法方面师古而不泥古,于众家之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自已的风格。他以超长的特制羊毫笔,充分发挥其蓄墨多、弹性大的特点,一气呵成数十字,气势连贯,方圆相融,刚柔相济,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独家风貌。林氏是诗人,诗歌颇具古风又不失新意,此作中诗风与书意相互吻合达意,因而使得书作又富有浓郁的书卷之气,实属合璧之作。”
原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
……《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是林老草书他作中的代表作,是难得一见的神品。
原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言恭达:
《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筱之版)题材重大,诗书双绝,浑若天成,堪称神品。《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筱之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她传承了中国千年草书艺术的技法精髓,彰显了中国草书艺术的人文精神,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除此,《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筱之版)还有极高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她见证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书法艺术友好交往的重大历史事件,悍卫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国际上的中心地
《林散之与禅》一书的作钱征:
……用淡墨写字,融合禅机诗意,使妙理与空灵达到完美的统一。藏家王罡获此神卷可谓有缘,可称大幸。林散之六十后专攻草书,以释怀素为体。自唐朝怀素起,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僧人以草书作佛事,意在为自己取一种方便之门。记得1975年,林散之作《睡庵》诗:“终日昏昏唯一睡,睡中颇得禅三昧。醒来却写梦中山,似画非画有真味。”林散之与禅,是援禅入诗、入书、入画,还是借诗、借书、借画指禅,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从“禅”的角度,来论王罡所藏林散之的手卷,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四、林散之的启示
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他早年致力于画,晚年又以书法名扬天下,然而,他自认为自已是'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他自己亲手所书的墓碑为'诗人林散之'。其平生无时无地不在推敲诗作,如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走路时常不能自控地兴起作诗。甚至在坐马桶时也在沉思,忽觅得佳句急起身提裤去桌上取纸笔记下,以免遗忘,一时传为笑谈。他晚年辑成的《江上诗存》三十六卷,存诗二千多首,充分展现出他诗人的浪漫和博雅的胸怀,启功为之作序中盛赞:'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其抒情写意的诗词往往见题于画作上,与画境相辅相成,并臻其妙。在他的书法作品充溢着浓厚的诗韵,其诗词的意韵成为其书法笔墨、风格的深层内蕴,此非常人所能及。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

林散之儿子林莜之

喜欢林莜之作品可微:yihuicang2018 公众号:艺惠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