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死前发生的三件异事,两千年来无人能解,是野史杜撰的吗?

 今古言堂 2019-12-05

秦始皇临终前发生的三件异事,两千年来无人能解,是野史杜撰的吗?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历经十载,终于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千秋伟业。是所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

千古一帝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融合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为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前221年,秦王嬴政改名号,称始皇帝,开创了封建帝制。

嬴政称帝后,廷尉李斯主张废除分封制,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来又陆续增至四十余郡。中央集权制由此确定。秦制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百年皆行秦政治”即是此意。

秦始皇也算雄才大略之人。他执政期间,制订了秦律、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史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这些都对帝国的巩固和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国家疆域版图方面,他还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大秦北境的严重威胁。他在北地设三十四县,移民屯垦。为防御匈奴卷土重来,他将原先秦、赵、燕三国构筑的北部长城连贯起来,作为帝国北部防御铁壁。他还在今天的广西兴安修筑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秦军平定岭南后,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作为秦国南部边郡,并迁徙关中之民戍守,与当地土著百越杂居。彼时的秦国,东起辽东,西至陇西,北抵阴山,南至南海、交趾(今越南北部),是一个幅员空前辽阔的庞大帝国。

彼时的秦始皇如日中天,遂眼中无物,变得日益狂妄起来,他曾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六 》。”不论怎样看,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至名归的皇帝,也确实是名标青史了。

上不仁,下必暴

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踌躇满志,日益身心膨胀,变得不可一世,于是用严刑峻法,横征暴敛,荼毒苍生,无所不用其极。

他大兴土木,在关中修建三百座行宫,关外(崤山以东地区)四百余座。其中规模最大、最巍峨壮丽的当属阿房宫。为修建这项宏大的工程,秦国常年征用三千二百七十万民夫,直到秦始皇暴亡,工程仍未完工,项羽入关后,为泄愤纵火焚烧,大火连烧三月都未熄灭。

秦始皇刚即位就开始在骊山为自己修造陵寝。这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常年强征七十二万刑徒服苦役,一直修到死为止。

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以来,秦奉行法家之说,急法尚刑,视民如蚁,被山东六国(崤山以东)称为“虎狼之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继续用法家之术实行统治,他为人刻毒,用刑残酷,杀人如麻,使秦暴政达于高峰。据说,当时百姓动辄得咎,道路上被押赴骊山修陵的囚徒络绎不绝。

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引发社会的普遍不满与激烈反抗。一些对秦有刻骨铭心之仇的六国余孽首当其冲,策划暗杀秦始皇的行动发生多次;士人(知识分子)不得信用,纷纷口诛笔伐,指责秦的残暴统治,广大百姓苦于长期战乱,本来拥护统一,但秦的苛政又引发他们思念故国,转而诅咒秦始皇早死,秦朝快亡。

焚书坑儒:灰坑未冷山东乱

士人、儒者的指责,引起秦始皇的不满与恼怒。彼时已晋封丞相的李斯决定打击士人讽议朝政之风,于是上奏建议始皇将除《秦记》之外的所有经史典籍统统焚毁。规定除秦博士掌管的收藏外,民间凡藏有《诗》、《书》、《六经六艺》者一律枭首,借古喻今者灭族 ,官员知情不报者同罪,接到焚书令三十日不烧即属重罪,仅医书、农书、卜筮(占卜、周易)类图书不烧。此建议正搔着了始皇的痒处。他马上批准了李斯的“焚书”之议,随即在大秦各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焚书”活动。

烧书未能堵住天下苍生尤其是儒者的悠悠之口,加上秦始皇笃信神仙之说,利用方士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并不惜砸入重金,儒者的议论更加汹涌如潮。秦始皇震怒,派御史明察暗访,拘捕犯禁者四百六十多人(其中很多是卜者(算卦)、方士,也有士人),将他们统统坑(活埋)于骊山深谷中,史称“坑儒”。

尽管如此,朝野的怨愤之情并未平息,不满情绪反而愈演愈烈。尤其是六国残余贵族,都蠢蠢欲动,欲待机而起。

天象警示:明年祖龙死

始皇长子扶苏宽仁贤德,他进谏道: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天下初定,远方的百姓还未安心,诸儒皆诵法(尊崇,效法)孔子,陛下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望陛下三思)《史记》 。”

始皇怒扶苏多言冒犯,把他逐出咸阳,让他到北地上郡(今陕西榆林)的蒙恬边防军中做监军。不仅百姓、士人在怨恨秦始皇,一些不祥的怪异天象也在频频示警。

《史记》记载: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诸人诛之。”

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东郡(今河南濮阳)突然落下一块陨石,有人偷偷在陨石上凿刻了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知后,命御史前去追查刻字者,却没人承认,于是将住在这块天降陨石附近的居民诛戮一空。

还有另一桩奇事:

“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 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 ”

有使者夜过华阴道,有人手持一块玉璧挡住使者说:“我是滈池水神。”他还说:“明年祖龙(始皇)必死。使者正要详细询问,那人忽而不见,却将玉璧留了下来。”使者拿着玉璧回去,一五一十地告诉始皇自己的奇异见闻。他仔细审视那块玉璧,发现竟是自己在始皇二十八年巡游渡江时不慎掉在江里的那块玉璧。

此外,荆楚之地流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童谣,被时人视为谶言,其实是楚地民众编歌谣诅咒暴秦尽早灭亡。

秦始皇临终前发生的这三件异事,均见诸于正史《史记》的记载,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只不过这三件异事中间夹杂了很多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传闻,彰显了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不得人心,以及多行不义必遭天谴的因果报应说,却也让人真假莫辨,应甄别对待。

始皇三十一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途中突然患病,行舆返回咸阳时暴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按时间推算,神秘的滈池君一语成谶。

秦始皇死去的当年,戍卒陈胜、吴广率先打响了反秦第一枪,随即在中华大地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与六国贵胄大起义。四年后,秦国灭亡。秦历二世而亡,“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它的迅速覆亡,充分验证了“上不仁,下必暴”的治国教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