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组质量管理的“三不原则”

 昵称2530266 2019-12-05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打造一流企业,必须以提供一流的质量作为前提。班组作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应贯彻 “三不原则”:

(1)不接受不合格品

不接受不合格品是指员工在生产加工之前,先对前道工序传递的产品按规定检查其是否合格,一旦发现问题则有权拒绝接受,并及时反馈到前道工序。前道工序人员需要马上停止加工,追查原因,采取措施,使品质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并避免不合格品的继续加工所造成的浪费。

(2)不制造不合格品

不制造不合格品是指接受前道工序的合格品后,在本岗位加工时严格执行作业规范,确保产品的加工品质。对作业前的检查、确认等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到位:对作业中的过程状况随时留意,避免或及早发现异常的发生,减少产生不合格品的概率。准备充分并在过程中得到确认是不制造不合格品的关键。

(3)不流出不合格品

不流出不合格品是指员工完成本工序加工,需检查确认产品质量,一旦发现不良品,必须及时停机,将不良品在本工序截下,并且在本工序内完成不良品处置并采取防止措施。本道工序保证传递的是合格产品,否则会被下道“客户”拒收。

“三不原则”是生产现场质量保证的一个运行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要点:

(1)谁制造谁负责

对于一线生产班组来说,只要产品设计开发结束,工艺参数明确,则产品的质量就是生产制造过程的问题。个人的质量责任从接受上道工序的合格产品开始,规范作业,确保本道工序的产品质量。一旦在本道工序发现不良或接收到后道工序反馈的不良后,该人员必须立即停止生产,调查原因,采取对策,对产品的质量负责到底。

(2)谁制造谁检查

作为一线生产者,班组成员既是产品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产品的检查者。确认生产合格,才能确保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通过自身检查,作业人员可以对本工序加工产品的状态了解得更清楚,从而有利于员工不断提升加工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3)作业标准化

作业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对所有的作业流程中的作业步骤、作业细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并使其不断完善。每一个员工也必须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所谓标准化,就是该工序最佳的作业方法,是保证产品质量一致性的唯一途径。

(4)全数检查

所有产品、所有工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必须由操作者实施全数检查。作为产品的制造者,必须将全部产品进行检查,从而判断每一件产品是否合格。

(5)工序内检查

作为每道工序的负责者,必须坚持工序内检查。如果安排专门的检查人员在工序外对产品进行检查或修理,既会造成浪费,也不能提高作业人员的责任感,反而会姑息作业人员对其产品质量的漠视。

(6)不良停产

在工序内一旦发现不良,操作者有权利也有责任立即停止生产,不能让不良品从本道工序持续流出。

(7)现时处理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不合格品时,作业人员必须从生产状态转变到调查处理状态,马上停止作业并针对产生不良品的人、机、料、法、环等现场要素及时确认,调查造成不良的“真正元凶”并及时处理。

(8)不良曝光

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良,必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只有真正解决了发生不良的每个原因,才能控制制造不合格品,实现零缺点,才能让客户真正满意。因此,对于发生不良,不仅作业人员要知道,还必须让管理层知道,让质量保证的人员知道,让设计开发的人员知道,大家一起认真分析对策,并改善作业标准,而不是简单地由作业人员对不合格品自行返工或报废。否则,下一次还会发生同样的问题。

(9)防错

产品的质量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操作者的责任心来保证,任何人都会有情绪,会有惰性,会有侥幸心理,会受一些意外因素的干扰,从而使产品质量出现波动。因此,必须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设计使用防错装置来防止疏忽。

(10)管理支持

作业人员当然要承担产品的品质责任,但产品出现不良,一线班组长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当员工发现问题并报告问题后,作为班组长应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一起调查并处理问题。对于不良品,若只是轻率地推卸责任给作业人员,不仅不能彻底解决不合格品的产生,而且易造成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对立。

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质量。本着“向客户负责、向公司负责”的原则,狠抓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绝不因为上一工序的质量问题影响下一工序的生产。每个人都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将质量管理时时挂心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