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曹军个人书法展“壁书”在北京时间博物馆亮相。展览呈现了艺术家深厚的临仿功底和日渐自由化的书法创新。尽管展期只有短短两周,却是艺术家30年来精进深研作品的系统呈现,是他在书法创作、艺术收藏和社会探索三个领域的纵深式总结。回观展览全程,艺术家和策展人向我们展示了当代书法的另一种探索路径。 师古而不泥古 曹军《破壁书》 艺术家与时尚芭莎艺术记者的会面就被安排在这个古今交汇的艺术空间中。展览已接近尾声,观展热度却丝毫不减。艺术家曹军平易近人,简单的着装丝毫不掩其文人特有的儒雅气息。 曹军“壁书”展览现场的观众 曹军《从王羲之到王铎》杂书手卷,30×2000cm,2019年 在多年的投入和深研之后,他开始建立系统的书法收藏体系:从明清金石书法到民国文人书法,甚至还包括日本现代书法巨匠。这些名家墨宝不仅推动了曹军取法古人的脚步,也使他意识到真正经典的书法作品不是泥古不化的,而应是吸取各家之精髓、将胸臆化于古法之中的。 曹军认为,书法创新的传统古已有之,书法的生命力就在于求变与极致。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均是书法时代性的总结。寻门而入,破门而出,30多年的研磨使曹军具备了深厚的书法功底,由此创新求变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穿越古今,破壁而书 曹军《壁书历代文人书法家款识》,每幅30×22cm,2019年 曹军《壁书我醉欲眠对联》,每联133×20cm,2019年 曹军《破壁书》创作现场视频,北京时间博物馆,2019年 曹军《壁书唐诗六尺横披》,70×138cm,2019年 曹军《壁书兼善屏风之二》,140×70cm,2019年 曹军《壁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尺横批》,35×240cm,2019年 ![]() 在当代艺术世界中,书法未能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齐头并进,在顶级艺术展览现场也往往难以见到当代书法的身影,这正是艺术家所感知到的书法边缘化危机。正是在这种危机的激励下,曹军才得以深入思考书法艺术的归宿,坚定了亦古亦新的书法之路,并将在未来继续书写和精研下去。 从书斋到展厅 曹军介绍,“壁书展”从概念的提出到正式完成整整花费了五年时间。在这期间,他和策展人冰逸在观念上互相磨合、不断破题,最终阐释出书斋和壁书两种书法创作的时空关系,并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得以实现。 曹军“壁书”展览现场,北京时间博物馆,2019年 曹军“壁书”展览现场,北京时间博物馆,2019年 另一处使观众驻足良久的,正是那面悬空离地的屏风作品。古时墨迹淋漓的书法屏风立于文人书斋中,营造出似隔非隔的宁静空间。而在“壁书”展览现场,屏风悬挂半空,予人以全新的观看体验。屏风的属性,也从传统的中式家具转变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当代艺术装置。 曹军“壁书”展览现场,北京时间博物馆,2019年 “壁书”展使我们以全新视角“触摸”到了曹军的40余件书法作品,也预见到了传统书法创新的更多可能性。可以看到,艺术家依然心怀敬畏地在传统文化宝库中领会经典作品的精髓,同时怀着“书法赤子”之心,将多年磨练的艺术修养融入到作品创作里,这便是当代书写者为当世留下的时光印迹。 ![]() 曹军“壁书”研讨会现场,北京时间博物馆,2019年 [编辑、采访、文/马钰坤][图片提供/北京时间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