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闺蜜离婚,一个人带着儿子。大伙私下觉得孩子没了爸爸,心理多少要有些问题。谁想这次聚会,看到闺蜜的儿子活泼开朗又有礼貌,成绩也很出色,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 大家看闺蜜一个人都把孩子教育的如此出色,谁也不好意思抱怨“丧偶式”育儿了,纷纷向她咨询养育的秘籍。 闺蜜故作神秘:孩子发展的这么好,因为我给他找了个“替代爸爸”。 原来,闺蜜离婚后,自己心情不佳,常常把孩子带到表哥家。表哥只有一个已经上大学的女儿,把她儿子当自己孩子一样喜欢,常常带这孩子一起去打篮球、吃快餐。孩子渐渐走出了父母离婚的阴霾,有心里话总要找舅舅聊聊。 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男孩》一书中指出,男孩6岁之后睾丸素开始分泌,帮助孩子的身体更快的发育,也是从此时开始,男孩开始学着做男人。 睾丸素可不止男性激素这样简单,它让男人变得更富有竞争性。 曾有科学家将睾丸素注入猴群中一只普通公猴体内,这只公猴回到猴群立即挑战猴王,并取而代之。但随着它体内的睾丸素水平降低,这只公猴又恢复了温顺,让出了猴王的宝座。 正式因为如此,在6-13岁的男孩开始学着像男人一样,学习驾驭突然升高的“睾丸素”水平,学习怎样竞争、怎样负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阶段,男孩特别需要一个男性偶像陪伴。 通常来说,担任这个角色的就是爸爸。如果爸爸因为离婚或者太过忙碌,没有时间陪伴男孩,这个男性偶像角色的缺失,会给男孩的成长带来巨大风险。 有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6-13岁缺少男性偶像时,孩子会面临两大风险: 1、自控力差没有男性偶像的男孩可能变得难以自律,他们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澎湃的“睾丸素”。 如果一个男孩任凭体内的激素控制,他会变得冲动、好斗。但一个高大安全的男性偶像,可以让他了解到什么是社会的秩序,什么是男人的责任。 2、成瘾性人格大量的研究表明,童年缺失男性角色的男孩,更容易陷入游戏、酒精、吸烟甚至毒品的泥沼。这跟孩子安全感不足、自控力差有关。 另外,还有研究认为,童年时常跟父亲“疯玩”的孩子,抗压能力更强,不容易因为压力而选择逃避、成瘾。 有如此严重的问题,就更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孩子6-13岁之间,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妈妈有必要帮助孩子找一位安全的男性偶像。 这位偶像可以是家庭成员:舅舅、叔叔,甚至体力较好的男性祖辈;也可以给孩子报哥武术、篮球等运动班,看教练是否能够成为孩子的男性偶像。 当然,孩子最理想的男性偶像还是自己的爸爸,爸爸们如果不想让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被其他人替代,就应该每周安排时间陪伴孩子。 其实,即使是忙碌的爸爸,只要每一到两周能抽出两三个小时,跟孩子做些高质量的陪伴,就可以担任孩子的男性偶像角色。 1、给孩子讲讲你的成长经历一起吃饭时,讲讲你儿时干的傻事儿,工作时的艰难,这些都是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男人世界的最好方法。 爸爸们常常会讲述自己的冒险经历,这虽然总让妈妈们心惊胆战,但却能够传授给男孩经验,他们将在了解到可以探险的同时,也学习自我保护的经验。 您可别以为这只是在鼓励孩子探险,有冒险精神的孩子,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才敢于尝试不同的方法。我见过许多孩子,面对“稍有变动”的数学题,就不敢尝试了,因为跟他见过的题型不同。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想不出,是他们不敢想。——这正是爸爸们能够给孩子带来的品质。 2、跟孩子做些男人的运动我儿子最喜欢跟爸爸一起打篮球,虽然平时接触不多,但周末一场挥汗如雨的篮球,就能让两个人关系拉近不少。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儿,一位投身工作“常年不在家”的刑警队长,发现家里合影中的“爸爸”都被刀子刮花了,他判断是儿子做的。 而李玫瑾教授给出的处方是,让他没事儿陪儿子打一场篮球,聊聊闲话。 做男人的运动,可以让孩子更坚韧、更开朗,男人之间的交流有时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肢体的接触,这就是运动的魅力。 3、跟孩子一起履行男人责任带着孩子修理家里的电器、换灯泡、修车、补胎,带着儿子一起帮妈妈搬重的东西,带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单位看一看,这些都是在告诉孩子,什么是男人的责任。 常跟爸爸做家庭劳动的孩子,不但更有责任心,也让他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价值。价值感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水平,从而提升孩子的自控力水平。 6岁以前,男孩除了大脑发育慢一点,其他方面跟女孩的区别不大,他们更“粘”妈妈。到了13岁以后,男孩又进入青春期,他们将开始想方设法“打破偶像”,这时候,他们会试图与爸爸分庭抗礼,也不再愿意听爸爸的老生常谈。 可以说6-13岁这短短的六年,是孩子与父亲最亲密的“蜜月期”,过去了就不再回来。如果爸爸们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6-13岁一定要抽时间尽量陪在孩子身边。 如果客观条件决定了这段时间爸爸无法完成陪伴的责任,妈妈们就需要帮助孩子再物色一位“爸爸”,作为孩子的男性偶像,帮助孩子学会做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