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过牙齿,名医叶天士看出了什么?

 kbg814 2019-12-05

小 编 导 读

中医诊断疾病时讲究“望闻问切”,而验齿就是“望诊”的一项内容,是温病学中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虽然早在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已有所提及,但将其作为一项较为系统的诊断方法提出并倡导的,则是清代的温病大家叶天士。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如何通过看牙齿,判断人体全身的津液状态——


验齿在温病诊断过程中和辨舌一样,具有一定的意义,叶天士指出:“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齿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齿既包括了牙齿的齿本质,也还包括了牙龈。根据《灵枢·经脉》记载:“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大肠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齿又为肾所主,叶天士将其概括为“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可见,齿及齿龈与肾、胃、大肠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生理上的联系,在病理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相互的影响和相应的改变。温病过程中津液耗伤,特别是胃津与肾液的耗伤必然从齿和齿龈上得以反映。

正常情况下牙齿是洁白、光泽、滑润的,齿上无垢浊之物,齿龈也是淡红润泽的,说明肾气充足,胃津饱满,气血不虚。

通过牙齿,名医叶天士看出了什么?

验齿的内容与意义

验齿主要包括望牙齿和牙龈两大部分内容。望牙齿主要是看牙齿的色泽、光亮程度,牙齿上的附着物及活动情况。望齿龈主要是看齿龈的色泽,流血与否等。

验齿的主要临床意义有两个方面。

(1)判断津液盈亏:胃为水谷之海,是人体后天津液之主要来源,它可以作为六腑的代表,津液的盈余亏耗可以通过齿部得以体现,也是判断胃津的最好外征。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精的主要来源,它可以作为五脏的代表,而阴精的多寡也可以通过齿部得以体现,因此也是判断的最好外征。叶天士在临床过程中认识到了“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故用验齿来对津液的情况加以观察判断。

(2)判断病位的深浅:胃与大肠同为六腑,其功能当传化物而不藏,因此在病理状态下所导致的主要是功能的改变和津液的损耗。而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主藏精而不外泄,温病过程中邪热深入肝肾,所造成的主要是有形物质的损害和阴精的耗伤。我们根据齿部的改变便可以判断出这样两种不同层次的病理改变。前者相对而言轻浅,后者相对而言则深重;前者反映的是津液的存亡,而后者反映的却是阴精的存亡。

通过牙齿,名医叶天士看出了什么?

验牙齿

验牙齿主要是查验患者前板齿,即门齿。根据门齿的色泽、润燥等以判断阴液的多寡,损伤的程度。

(1)光燥如石:齿面干燥,但有光泽,为胃热津伤,但病情尚不甚严重,邪热未伤肾阴。此多见于温病的卫气阶段,以胃津不布的功能性损害为主,一经清气生津,祛邪外出,则津布于齿,齿可转为润泽。

(2)燥如枯骨:指牙齿干燥而无光泽,如死骨一般,为肾阴枯涸,精伤较重。此多见于温病邪入营血阶段,特别是温病后期,热伤肾精,阴精匮乏,当然是以肾精大伤的实质性损害为主,一般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3)齿燥色黑:牙齿干燥而无津,色焦黑,为邪热深入下焦,损伤肝肾之阴,虚风欲动之征。

通过牙齿,名医叶天士看出了什么?

验齿龈

齿龈虽为胃、大肠所主,但反映的有虚实之异。实者多归咎于阳明,而虚者多归咎于少阴。其主要是望齿龈之色泽与流血与否。

(1)齿龈红肿疼痛,齿缝流血色鲜红:此为阳明胃肠之热上冲,伤及血络迫血妄行,所流出的血量较多且色鲜红,伴有齿龈的肿痛,属实热证。

(2)齿龈出血量少,无红肿疼痛:此为肾阴亏乏,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属虚热证。

验齿的主要内容如上所述。此外,还当包括望咬牙的情况,亦可区分病候之虚实,动风之有无;还有牙齿上的齿垢情况,亦属验齿范围之内,因目前临床实际较少使用,而且在叶天士《温热论》原文部分要详加介绍,故此处从略。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有着独特的诊疗系统。本文仅介绍了温病学特色诊断方法中的一小部分,更多关于温病学的系统讲解,欢迎来这本讲稿中一探究竟——

《中医温病学讲稿》

本书系作者自从事温病学教学以来,综合各版本温病学教材,根据教学实践撰写的讲稿。内容包括温病学的理论基础、温病病证的分证论治,系统归纳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四大病证及暑湿、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五小病证。书中还有温病代表性医著的选读,作者对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陈平伯五位温病名家的经典医著原文进行逐条解析,进一步加深理解前人对温病学新论、新法、新方的论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