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变化

 心定气顺 2019-12-05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机变化;二是气的某些功能障碍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机变化。

1.气虚

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而表现出相应功能减退的病机变化。

气虚的形成,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以及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使气过多消耗而致。

气虚的临床表现,常见精神委顿,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脉虚等症状。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减退等;偏于宗气虚者,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营卫气虚和脏腑、经络气虚的病机,则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亦各有不同。

元气是人身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元气亏虚可引起全身性气虚,而无论何种气虚亦终将导致元气亏损,特别在小儿和老人表现得尤为明显。

2.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机变化。

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节着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和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和排泄,维系着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协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则能影响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等各种功能的协调平衡,病变涉及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个方面。

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机变化

中医辨证: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变化

(1)气滞

指气的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机变化。

气滞的形成,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热郁、瘀血等阻滞气机,影响气的运行;或外邪侵袭,阻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皆可形成局部的气机不畅或郁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气滞一般属于邪实为患,但亦有因气虚推动无力而郁滞者。由于脏腑在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肝脾宜升,肺胃宜降,故脏腑气滞多以肺、肝、脾胃为多见。

气滞的临床表现有多个方面:气滞于某一经络或局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胀满、疼痛。如肺气壅塞,见胸闷、咳喘;肝郁气滞,见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脾胃气滞,见脘腹胀痛,休作有时,大便秘结等。气滞的表现虽然各不一样,但共同的特点不外闷、胀、痛。若因气虚而滞者,一般在闷、胀、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并兼见相应的气虚征象。

气滞影响及血,则血行不利;影响津液,则津液输布不畅。故气滞可引起血瘀、津停,形成瘀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气滞日久,还可郁而化热化火。

中医辨证: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变化

(2)气逆

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病机变化。

气逆的形成,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不当,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阻所致,亦有因虚而气机上逆者。

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嗳气、恶心、呕吐、呃逆。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症。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而又为藏血之脏,因此肝气上逆,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乃至壅遏清窍而致昏厥。如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一般而言,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逆者。如肺燥失润,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津或胃阴亏虚,也能导致胃气上逆。

中医辨证: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变化

(3)气陷

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机变化。

气陷的形成,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从而形成气虚下陷的病变。

气陷的病机变化,主要有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方面:其一,上气不足,指气不上荣,头目失养的病变。一般由于脾气虚损,升清之力不足,无力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致头目失养,可见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其二,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变。

由于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与脾气不升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常伴见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以及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4)气闭

指气闭阻于内,不能外出,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病机变化。

气闭的形成,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

气闭的临床所见,有因触冒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剧痛所致的痛厥,痰阻气道之痰厥等,其病机都属于气的外出突然严重受阻,而致清窍闭塞,神失所主。气闭多发病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可自行缓解,亦有因闭不复而亡者。其临床表现除昏厥外,随原因不同而伴相应症状。

中医辨证: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变化

(5)气脱

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失,以致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病机变化。

气脱的形成,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过程中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从而出现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危重状态。气脱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

气脱与亡阳、亡阴,病机都属气的大量脱失,临床皆可见因气的脱失而致虚衰不固及功能严重衰竭的表现。气脱偏向阳气暴脱,则为亡阳;若偏向阴气大脱,则为亡阴。亡阳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可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亡阴是阴气突然大量脱失,可见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象;若无明显寒象或热象,但见气虚不固及功能衰竭的上述表现,则称为气脱。治疗当以益气固脱为主,亡阳治宜回阳救逆,亡阴治宜救阴固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