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冈求宿》

 张湘晋 2019-12-05

                胜力寺 座落在武冈云山海拔1372米的云山堂。始建于三国吴国时,初名“制止寺”,唐改名为“胜力寺”,一直沿用至今。宋代以后,屡加扩建,中为殿,奉二世佛,后为阁,奉观世音。殿之前为山门,殿之后为方丈,宏大伟观。20世纪50年代初,各类建筑逐渐毁坏不复旧观。自2000年7月至2002年12月复修胜力寺。今日胜力寺,众山朝拱、绿树掩映、重檐翘角、殿宇雄伟、雕梁画栋、鎏金抹彩、门墙庄严、周以回廊、暮鼓沉沉、神颂悠悠,充分显示出历史名寺的文化品位。

*

“藏头诗”

《武冈求宿》

湘晋

武陵源近在

冈峦过湘西

求问网约旅

宿眠可凭依

*

题图及以下资料自网络. 谨此致谢佚名作者

秦人古道 起于云山步云亭,经三里庵、五里庵、十八茅弯、观音堂、土地祠,过接龙桥、骧龙桥至云山堂。全长3.5公里,宽1.2米。古道用浅绿色片石铺砌而成。从下而上仰望,曲折蜿蜒,时隐时现。相传此道为秦时卢、侯二生和谭真人所辟,故名。观古道游人不绝,香客络绎。

古城墙 始建于宋,明江阴侯吴良主持重建。城墙周长764丈,高2丈,宽8尺。上竖战楼765间,崇以雉蝶一环以壕堑,沿城军铺四十有三,东西南北各有城楼,此为内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洪武帝朱元璋第一十八子朱木便 封为岷王,封地武冈。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岷王六世孙朱誉荣于内城东北高处建“为环五里许”的小城,将王府迁入,称为小王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6年)武冈知州蒋时谟又于内城和小王城南面筑新城,新城周长“计736丈7尺9寸、高1丈、顶阔8尺。”三城如巨环相连,全长约6公里。形成一地三城之局,为天下少有。其后每次修建,均沿袭吴良旧制,用巨石砌筑。时人有“宝庆狮子东安塔,武冈城墙盖天下”的赞誉。现城区尚有4段千余米城墙和济川(老南门)、迎恩(东门)、清渠(水西)和庆成(旱西门)城门保存完好。

宣风楼 始建于宋。宋理宗赵昀题写匾额“宣风雪霁”,古为武冈十景之一,历代文人多有赞颂,后屡建屡圯。1992~1993年重修。楼为琉璃瓦歇山式大屋顶,二层四周走廊栏杆扩展为斜坡雨蓬,铺琉璃瓦,与大屋顶迭成翘角重檐;中部朱红廊柱环立,柱头有白色梁托,朱红内槽柱间设置朱红木雕花饰玻璃窗,柱下则设麻石色鼓形磉石。设计都按故宫文渊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造型古朴端庄,稳重雄健,与古色古香的大成殿、五龙桥、古银杏紧密和谐地融洽在一起,成为武冈古城的象征。

凌云塔 位于资水河畔。塔建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82年)冬。塔高39.6米、底围28米,塔七级八面,青石铺底,青砖平砌塔身,上六层分四缶各开四道卷门,隔层洞室相通底开一门,螺旋拾级而上,直至塔顶,各层短檐挑出,显得端庄雄伟,塔顶为三个铜质葫芦连贯而成,顶上长有一蓬灌木,如冠如盖,成为塔顶奇观。

   

古银杏 位于文庙南面临渠水处,银杏为晋代八州都督陶侃初任武冈县令时亲手栽植,至今已有1700多年。银杏原有2株,称“银杏双秀”。每株胸围逾丈,枝干如铁,叶茂荫浓。2株均遭雷击。其中1株现余主干约5米,表翠如故。1981年春,树中心长出1棵樟树,犹如怀叶抱子,与银杏同体生长,杏翠樟茂,亲密无间,逐成殊为难得的新景观。

武陵井 武陵井为湖南二十八古井之一。井处于兴隆桥至清渠门之间,紧邻渠水,自古为武冈十景之一,称为“武陵春色”。相传此井与桃花源武陵溪相通,因以“武陵”为名,与长沙白沙井、洞庭湖君山柳毅井并名。井四周曾遍植桃树,春日花开如霞,散落井中,充满诗情画意。民国23年(1934年)重建,井长2.5米,宽1.4米,深1.9米,为青条石彻成。井水喷涌如珠,四季不竭,大雨不浊,甘甜可口,冬温夏凉。现依然为四周万余居民的饮水之源。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