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之建筑王国九华山

 昵称55301288 2019-12-05

九华山的建筑分为屋宇、亭坊牌楼、道路桥梁等建筑群体,其中尤以民居建筑和寺庙建筑为主。现存古建筑多修建于明清时期,主要分布在九华街、闵园、天台和后山一带。寺院和民居交错纵横,总体上数量较多而单体规模较小,但同时也存在部分体量甚大的寺院及民居,如祗园寺、化城寺,等等。寺庙是九华山建筑的精粹,现存的100 余座庙宇多数是清咸丰、同治年间遭受兵燹后沿袭旧制与序列重建的。规模最大的寺庙为祗园寺,建筑面积 5 157 平方米;最小的为朝阳庵,建筑面积只有56 平方米。九华山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为当地庙宇、民居等的修建提供了空间场所。同时,九华山建筑体现了设计与施工者充分利用特殊自然环境的智慧,使得此地寺庙建筑风格与皖南民居建筑特色相互融合。

总体来说,九华山的地质地貌影响了此地建筑的自然选址、空间组合、外形风貌及功能等多方面。

自然选址特征:依山傍水,坐北面南。九华山属于典型的复式花岗岩山岳型地貌,沟谷流向多呈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此外,九华山地区分布着九华河、青通河、澜溪、舒溪、龙池瀑布、百丈岩瀑布、碧桃瀑布等水系。较大的高差和较发达的水系导致九华山地区在梅雨季节常遭受暴雨、山洪等危害侵袭。在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九华山建筑选址特别注意趋利避害,善于巧妙地利用地形和自然水系,依山傍水而筑,既地势高爽,又无暴雨山洪毁房塌屋的危险,且以青山为屏,坐北面南,深得背风向阳、朝向良好的利处,还取自然水系之便。九华河等水文资源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用水。九华山平地极为有限,除了充分利用台地、盆地等适于建筑的地形外,坡地上也存在少量的民居和寺庙建筑。因此,九华山的单幢建筑较为规整,多幢建筑的组合则因具体地形而异。总体来看,九华山的土地利用率较高。

空间组合特征:非中轴对称,依势而建。我国汉族地区传统的寺庙建筑,大都采用中轴线严谨对称的布局,规模恢宏,外观雄伟高大、富丽堂皇。中轴线上的单体建筑排列规律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中间加弥勒殿或观音殿,两侧为配殿或庑廊。而九华山属花岗岩山地地貌,地形复杂,可供用于建筑的土地极为狭窄;山中多雨潮湿,冬季阴冷。因受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山上的寺庙建筑改变了沿中轴线严谨对称布局的传统形制,因地制宜,布局灵活。例如,百岁宫位于山势高处,依地势而建,并不严格遵循中轴对称的建筑原则,寺庙殿宇根据山顶台地的分布而不同;又如吊桥寺完全依凭悬崖的独特地势,呈现出“崖上有桥,桥上是寺”的奇观布局。总的来说,九华山的寺庙建筑以悬崖峭壁、巨岩石洞或自然起伏的台地山坡为基础,巧用不规则的地形,精心构筑。屋宇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富于空间变化,外观或峻险、或古朴,而内部则曲折迷离。寺庙与峰、石、崖、洞及其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纵观全山的寺庙,有的高踞峰巅,有的耸立悬崖之上,有的横卧于山谷盆地,有的点缀在岭头山腰。每一座寺庙都以其个性特点成为整个寺院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了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建筑风貌特征:花岗石材,内天井落水。由于九华山的地理位置及花岗岩的地貌特征,其建筑风貌及功能多适应皖南山区的自然环境。皖南山区多雨潮湿且冬季寒冷,因此建筑多为内天井,四落水屋面、敞厅堂、两厢房、回廊或半廊楼房,外墙高直、小外窗,内部装修精良,外观褐瓦白墙,朴实无华。九华山寺庙建筑充分吸取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皖南民居特点,创造出具有浓郁民居风格的宗教建筑。建筑基础以花岗岩石铺筑,门、窗以石条为框架,围护墙体用青砖或小块石加糯米灰浆粘合砌筑,屋顶盖陶瓦或铁瓦。木构架用山中所产的松、杉木,重要木构件用桐油反复油漆。平面布局大多脱胎于皖南民居。一般而言,小的寺庙仅有一二进,单门独院,庙舍合一。正堂置佛龛供佛,两侧厢房住宿,有的在楼上留有一两间客房供云游僧尼和香客驻足。而其外观则是典型的民居样式,与周围的民居浑然一体,和谐共处。中等规模的寺庙一般是数进厅堂式院楼,中设天井、内落水,主要佛殿多放在后进,有的加大一些进深和高度。屋顶是硬山两落水,铺盖当地烧制的赭黑色陶瓦。山墙端檐口做出挑小马头墙,如生出两翼。甚至一些大型寺庙也是以皖南厅堂式民居组合而成。如旃檀林就是以4个厅堂组合而成,而仅把主要大殿屋顶改成歇山大顶。通慧庵和龙庵则是两个厅堂并列组成。大型寺庙内部的装饰较为考究,柱头额枋雕刻狮子、龙首或花鸟云纹;门窗、佛龛制作精细,属于徽式木雕,内容多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佛事活动场面等,造型生动。

建筑功能特征:宗教与生活功能合一。九华山多山地、少台地的山地形貌和广泛分布的花岗岩地貌要求建筑相对集中分布,因此寺庙的宗教功能和生活功能融为一体,既能够满足进香礼佛、诵经坐禅、举办佛事活动等需求,又能够为云游僧尼和朝山香客提供相应的食宿便利。大、中型寺院均配有庙栈客房,为香客提供食宿之便。小型寺庙则庙舍合一,如闵园竹海中的多座尼庵,比丘尼起居做佛事于一地,生活极为方便。尼庵前后一般都有院落,内为花圃或菜畦,院外清溪潺流,鸟语花香。大型寺庙也有异于我国其他地区寺庙的使用功能。如旃檀林虽由 4 个单体建筑构成,但它的大殿、佛堂、客房、斋堂布局精巧、紧凑,香客来寺内做佛事,可在大雄宝殿西侧仅隔一条窄弄的“山中天”(即高级客房)内休息。“山中天”用两重墙和两重门将大殿内传出的钟磬念经声隔绝。当需要香客出场时,小沙弥打声招呼,即刻就可走到,而不像峨眉、普陀等地的香客做佛事时,因为与住处相距太远,需要整天守在大殿里。同样,寺庙的僧人也免去了奔波之苦。

九华山地域文化与地质地貌间存在复合作用的关系。九华山的地质地貌奠定了其地域文化的基础,影响了其地域文化的生成。相应地,九华山地域文化决定了其地质地貌的空间意义结构,影响了意义建构。九华山——自然景观与社会人文有机融合的雄奇灵秀之地。

   文字 | 章寅虎

   摄影 | 何佳莹  邹鹏飞  柯政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