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另一种角度看明成祖朱棣为何五次亲征漠北?从财政角度分析

 光辉rlbr1vjwmb 2019-12-05

导语:

随着朱元璋奠定了明朝的国本,中国历史又迎来了一大盛世。经过洪武年间的清明治理,到了永乐年间,中国国力又一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雄厚的国力,使雄心壮志的明成祖朱棣野心勃勃,成就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郑和下西洋、平定安南、亲征漠北、疏浚运河等等,使大明王朝受万国敬仰,受百姓爱戴。雄厚的国力,离不开财力的支持,据史料记载,永乐年间的税收达到了三千万两之多。雄心壮志的朱棣,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厚的国力,才决定亲征漠北,消除明朝北方的威胁。

另一种角度看明成祖朱棣为何五次亲征漠北?从财政角度分析

据史料记载,朱棣前后亲征漠北五次,多次无功而返,国家财政也为此消耗大量,雄厚的国力到朱棣第五次亲征时已经难以继续支持北征。而壮志未酬的朱棣也因此生病逝世,亡于征途之中。

通过明朝时期的财政分析,便可以解读朱棣为何只亲征漠北五次,由此来反思战争带给国家的灾难。原本雄厚的国力,因为战事的频繁,最终还是走向了和平发展的正轨。

蒙古势力抬头,明军北征失败

关于明成祖朱棣亲征,还有一个主要的历史背景。因为如果朱棣贸然亲征,史书留给他的只有“穷兵黩武”,永乐盛世也不会彰显的如此亮眼。君王肆意挥霍国家钱财,国家无道,一定会加速君王统治的灭亡。而朱棣决定亲征,确实是在“内忧外患”下决定的。

1、鞑靼崛起,侵犯明朝

随着元朝统治的土崩瓦解,蒙古族在中国的统治被朱元璋接替了。加上之前蒙古族昏庸的统治,严格的等级民族制度无疑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所以明朝建立以后,明军对蒙古族势力进行了严格的打压与清算。

另一种角度看明成祖朱棣为何五次亲征漠北?从财政角度分析

这使蒙古族又回到了原始游牧民族的状态,面对强大的明军,他们不得不在广漠的草原上逃跑。但是蒙古族遗留的“黄金家族”,还妄图统治中国,随时准备着再次入主中国。到了永乐年间,以鞑靼太师阿鲁台为首的蒙古族势力再次发展壮大,有一展宏图的大势。

永乐七年(1409),鞑靼杀害了明朝使节,正式与明朝决裂。

2、调兵出征,以正国威

一心想做圣明君主的朱棣听闻此事非常生气,他很难想象,自己的雄图霸业会被蒙古族所侵扰。擅杀明朝使节,就是对朱棣权威的不重视,朱棣决心要让鞑靼的行为尝受到痛苦。出兵漠北,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3、在将领选择上出现问题

既然决定出兵,就必须选派合适的将领。此时的朱棣,并没有想着去亲征漠北,因为他还有国家大事需要处理。到了永乐七年,曾随朱棣起兵的优秀将领大都逝世,名将张辅还需要加强对安南的管理。

另一种角度看明成祖朱棣为何五次亲征漠北?从财政角度分析

反复推敲,朱棣决定派遣邱福负责北征,虽然邱福的才能不是特别突出,但是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只要稍加指示,明军一定可以获胜。

4、贸然轻敌,遭遇惨败

善于用人的朱棣很清楚邱福指挥的问题,邱福正是因为狂妄自大,所以导致其难以跻身名将之列。为了使邱福注意军事调控,朱棣多次提醒邱福不要轻举妄动,要时刻注意敌人的动向。

可是邱福并没有听从朱棣的指示,在明军深入敌军之中后,邱福并没有看见敌人的踪影,这使邱福又开始狂妄自大起来,于是带军肆意横行,结果中伏,明军全军覆没。

朱棣亲征,用兵数万

永乐七年八月,当明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朱棣耳中,使朱棣愤然。他没有想到这种惨败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爱惜名节的朱棣,不能接受如此的羞辱,为了一雪前耻,朱棣决定亲征漠北,让鞑靼尝受大明的愤怒。

1、调集大军,欲雪前耻

御驾亲征,一定要展现大明王朝的国威,为了体现朱棣自己的权威,朱棣开始调集庞大的军队。朱棣命令长江以北的所有军队,都做好战争的准备,要让鞑靼势力就此覆灭。到了永乐八年(1610),据史料记载,明军集结了五十万之多的庞大军队,准备向漠北进发,由此摧毁鞑靼的势力。

另一种角度看明成祖朱棣为何五次亲征漠北?从财政角度分析

2、明军压境,鞑靼逃离

听闻明军再次调遣五十万军队入境鞑靼,这让鞑靼势力非常慌张。原本的雄心壮志,问鼎中原的气势也为之殆尽,不得不向后方逃离。五十万大军,去追逐鞑靼的散兵是异常艰难的。

结果由于鞑靼内部原因,太师阿鲁台和可汗意见不一,结果分兵而治。朱棣抓住时机,消灭了可汗一方的势力,明军因为见不到蒙古族主力,无功而返。

3、出征耗费无数

从大格局上看,朱棣的亲征并没有解决蒙古的问题。因为蒙古主力听闻明朝大军来到,早已远遁,待明军撤退后,再次发展自己的势力,侵犯明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再加上路途遥远,直入大漠草原,明军的进攻很大程度上受到军需的制约。

五十万大军远征漠北,对明朝的财政无疑是一次巨大挑战。好在明朝国本非常雄厚,朱棣并没有过于关心军队消耗,这便给朱棣后续的亲征埋下了伏笔。

朱棣多次亲征,敌人远遁,耗资数万

第一次的亲征虽然消灭了鞑靼的可汗,震慑了鞑靼势力,但是蒙古方面的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当时的蒙古势力分为三部,分别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这是朱元璋精心策划的结果。

另一种角度看明成祖朱棣为何五次亲征漠北?从财政角度分析

为了制衡蒙古势力的发展,将蒙古势力一分为三,便可以防止其势力再次壮大,并威胁中国。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蒙古的野心并没有消磨,以至于三部分别开始反叛明朝。为了解决问题,朱棣也不得不多次亲征,来打压蒙古势力。

1、 漠北的蒙古族势力多次抬头

鞑靼谋乱之后,朱棣亲征,打压了其势力。瓦刺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继续侵扰明朝。永乐十二(1414),朱棣再次亲征,消灭了瓦刺主力军。永乐二十年(1422),鞑靼势力纠合兀良哈势力继续谋乱,朱棣亲征其巢穴。永乐二十一年(1423),鞑靼势力卷土重来,朱棣选择再次亲征,以解决蒙古的问题。永乐二十二年(1424),鞑靼再次侵扰明朝,朱棣率军再入漠北,因未见敌人无功而返。

2、 夏元吉劝进朱棣因此下狱

随着朱棣亲征北漠的频繁,原本雄厚的国力也消耗了许多。再加上其他事物的处理,都需要消耗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作为户部尚书的夏元吉,负责掌管明朝的财政收入。为了实现朱棣的伟大理想,夏元吉为朱棣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可是随着战事的进展,出征漠北已经成为了得不偿失的事情。每当明军出征,蒙古族势力便会远遁,明军总是以粮草耗尽而还朝。可是朱棣并没有放弃亲征漠北的想法,因为朱棣想用自己的实力征服漠北。出于国家的考虑,夏元吉不得不上书请求朱棣放弃北征。

永乐十九年(1421),夏元吉联合兵、礼、工三部尚书请求皇帝放弃北征。雄心未酬的朱棣非常愤怒,因为没有人可以阻挡他的雄心壮志。一怒之下,四部尚书全部下狱治罪,次年,朱棣再次踏上漠北的征途。

另一种角度看明成祖朱棣为何五次亲征漠北?从财政角度分析

3、 财政不支,无奈退兵

自永乐二十年之后,朱棣连年率领军队进入漠北,以求消灭蒙古族的势力,可是明军总是无功而返。随着用兵的频繁,明朝国力也逐渐不支。因为每次出征,都需要供给近五十万的庞大军队,连年用兵,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到了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漠北急速行军三百里去寻找蒙古族主力,最后还是未能如愿。在加上战线过长,补给供应不上,朱棣只能下令撤军。

结语: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亲征退兵后,在行军至榆木川时生病,从而一卧不起,很快便不久于人世,这给朱棣的雄心壮志画上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句号。

在朱棣逝世之前,喊出了“夏元吉爱我”。由此可知,朱棣对漠北大肆进攻,连年征战,只求消灭蒙古族的势力。可是蒙古族抓住明军不能长驱直入的弱点,使用游击战术,来抵御明军的多次进攻。雄心的朱棣也想用武力征服野心不轨的蒙古族,可是随着军队的辛劳,国家财政也渐渐不支。

苦于此事的朱棣更是恼羞成怒,将夏元吉打入牢狱之中,结果加速了永乐年间的财政消耗。在永乐后期,国家财政渐渐不支,朱棣用兵也没有实际效果,在朱棣病逝前,朱棣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想起了忠臣夏元吉。

由此可观,一味的用兵,有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发展,只有从国家形势各方面考虑,才能使国家不偏离正轨。在各类政策实施前,也一定要考虑财政的得失,否则会造成一时间国家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明成祖北征蒙古新论》

《明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