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进行变法,这些正人君子是这样围攻的,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江山携手 2019-12-05

王安石遭围攻

宋神宗即位之前,大宋王朝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中小地主,要求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可是,当神宗真的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改革时,这些人却又改变了立场阻挠改革了。

王安石当初不愿入京为官时,朝野内外都对王安石寄予厚望,普遍视其为奇才,大有“安石不出,奈苍生何”之势。可是,当王安石真的来到京城了,受命于危难推行改革时,那些曾经渴望他早日“出山”的正人君子们,都纷纷反戈一击,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对他进行了围攻。

第一个向王安石投掷“板砖”的人是司马光。

司马光,作为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虽然才气无法与王安石相提并论,但是道德文章绝对是全国一流,与王安石难分伯仲。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比王安石早四年考中进士,金榜题名的时候也才19岁,算是少年得志的青年才俊。可能是受到了当时“二程”理学的影响,思想极其顽固和迂腐,在政治上属于“死不悔改”的保守派。

他与王安石曾经是好朋友,据南宋徐度《却扫编》记载,王安石、吕公著、司马光、韩维等人齐聚东京,“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他人罕得而预,时目为”嘉佑四友”。”王安石进京后,要找房子住,还非要与司马光当邻居,“以其修身齐家,事事可为子弟法也”。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司马光

因为很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多次向神宗推荐过王安石,可是当神宗真要重用王安石革除天下弊政时,不知道司马光究竟是处于什么用意,突然调转枪口向王安石开火。

在对新法内容还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不知道脑子在想什么,偏要与王安石作对。还请求下调到地方上任职,以示对变法的抗议。以致到后来,只要是王安石所推行的法令,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概说“不”,后来司马光复出,新法中不管好的坏的,就全在一年之内废除。

第二个跳出来疯狂反对新法的是吕诲。

吕诲是北宋名相吕端的孙子,正儿八经的名门之后。可是,看他的所作所为,他简直就是造反派的祖师爷。

据史料记载,在英宗时期,他曾与司马光并肩作战,一起恶毒攻击一代文豪欧阳修为“豺狼”、“奸邪”。在“熙宁新法”出台还不到一个月,好坏还看不出来的情况下,就开始攻击王安石了。

有一天在大殿议事,他突然站起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火药味十足地弹劾起了王安石,历数其十大罪状:

小官则避,重任不辞。不修臣节,傲慢无理。

待读请坐,要君取名。 掠美于己,敛怨于君。

自为主张,挟情坏法。 援引亲党,盘据要津。

卖弄威福,背公结党。 排除异己,以固权宠。

拗执邪见,不通物情。 追逐财利,动摇天下。

吕诲当时的职务是知谏院的御史中丞,是司马光举荐他担任的。司马光在决意离开朝廷后,将自己的这位“造反派”盟友举荐担任了台谏官,目的就是想让吕诲代替自己与王安石斗下去。

这次吕诲公开竖起了反对“变法”的大旗,经过事先谋划和组织,拉起了一帮谏官群起弹劾王安石,闹到最后,当然是众口一词要求“让王安石滚下台”。

吕诲还写了奏章给神宗,里面有一句“误天下苍生者,必斯人也”。神宗看了之后,气了火冒三丈,怒斥:“一派胡言!”

误天下苍生这句话名义上是指责王安石,但也误伤了宋神宗。因为变法虽然是王安石组织实施,但背后支持者却是神宗,这等于就是说皇帝误天下苍生了。

吕诲也不甘示弱,大声说,如果陛下不予采纳,臣也不愿与奸佞同朝共事,请求辞职。于是,吕诲就被贬出了京城。

韩琦

第三个出来反对王安石的是韩琦。

韩琦是三朝元老,曾经与范仲淹一起出将入相。史载他“相三朝,立二帝”,神宗父子能继承大统首先就归功于他。

想当年,韩琦曾是对夏用兵的主战派,也是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倡导者,积极投身于革除弊政的运动中,在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都表现出过人的见识。然而,到了晚年,竟成了反对用兵西夏的主和派,更是“熙宁变法”的反对者。

据史料记载,变法开始后,辽国就提议与宋朝重新划定两国的边界。本来早已退休在家的韩琦,听说神宗要大家发表意见,就顿时来了精神,很快就给神宗上书,声称:“我们有七件事触怒敌人。”

(1)与高丽恢复了外交关系,让辽国生气。

(2)武力夺取了吐蕃的河湟地区,辽国认为下一个目标是它。

(3)我们在宋辽边境大量种植柳树,阻碍了辽国骑兵的机动性。

(4)国内实行保甲制度,寓兵于农,教会了百姓格斗术。

(5)黄河以北州县积极修筑城廓,挖深了护城河。

(6)建立兵工厂,制造了很多新式武器,更新了部队的装备。

(7)在黄河以北重要的各州县增加了三十七个将领,加强了驻屯的军队训练工作。

韩琦认为,以上七项措施刺激到了辽国,我们只有一个办法让辽国相信我们的和平诚意,那就是把上述措施全部废除。然后陛下再养民爱力,选贤用能,远离奸佞(王安石),辽国自然就会心服口服,不会再找我们麻烦了。

在奏章中,韩琦主张投敌所好,为了不让敌人“反感”,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坚决不做。由此可见,晚年的韩琦已经到了多么昏聩的地步了。

与韩琦一样固执己见,疯狂反对变法的“老领导”还有富弼和文彦博。

富弼也曾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可能是当年支持改革吃过大亏了,被人诬陷谋反,也就是耸人听闻的“石介富弼政变案”。可能是吓怕了吧,到了晚年暮气沉沉,保守至极。

富弼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就称疾退居洛阳了。不过,在走之前,发表了一番历史上颇有名的所谓君子与小人的“演说”:

“君子与小人并处,其势必不胜。君子不胜,则奉身而退,乐道无闷。小人不胜,则交结构扇,千岐万辙,必胜而后已;迨其得志,遂肆毒于善良,求天下不乱,不可得也。”

大概意思就是君子斗不过小人啊,小人得志后就陷害善良的人,不把天下搞乱是不会罢休的。

宋朝的士大夫多半都自视甚高,常常把自己视为君子,而把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人视为小人。当初,神宗与王安石就君子与小人展开过一段精彩的讨论,在王安石看来,那些阻挠改革的人无疑是“四凶”小人。

与韩琦、富弼比起来,文彦博更是朝廷重臣,北宋名相。

然而,文彦博虽然是一位有胸襟、颇开明的政治家,当初也极力推荐王安石进京。可是,对“熙宁变法”却认识浅陋,坚决反对。

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和保马法等一提出,就遭到了他强烈反对。史载,熙宁五年(1072年),华州山崩,文彦博乘机攻击市易司不当差官,自卖果实,致使华州山崩。

当宋神宗告诉他老百姓欢迎这个新法时,没想到他不但不为此反躬自省,还反问神宗说:“陛下您是由士大夫治国,还是由小民治国?”

这一问吧,反倒把宋神宗给问无语了。

在反对派的行列中,还有一个人大家非常熟悉,他就是苏轼。

苏轼出道很早,据说,当年仁宗皇帝通过科举考试发现他和弟弟苏澈才华出众,曾大喜过望。从史书看,苏轼对王安石这位前辈非常仰慕,而王安石对苏轼这位才子也极为赏识。

在这之前,在一篇名为《进策》的奏章中,苏轼也曾向皇上进言,要求“为治”,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一曰课百官,二曰安万民,三曰厚货财,四曰训兵旅。”仔细看,这些措施虽然比较笼统,但也与王安石变法内容在精神实质上很相似。

苏轼

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当王安石开始变法改革,苏轼竟然也充当了反对王安石的急先锋,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

“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大概意思是商鞅变法丝毫不顾及人情世故,这样的新法虽然能短时间使秦国强大起来,但也因量刑太重,尤其是剥夺了诸多王公贵胄的利益,使变法积怨过深。虽然秦国因为变法而富强,一统天下,但并不能长久,转眼间就亡国了。

在这篇奏章中,苏轼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法,按照他的说法,一个国家越是富强,便灭亡的越快;越是贫弱,它便能存在的越久。况且,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都是强大无比,何来转眼就亡国了?真是为了反对变法,苏轼也不惜发表一些歪理邪说,人果然都是立场决定观点啊。

在王安石变法中,反对改革的人还有很多,诸如欧阳修、范纯仁(范仲淹儿子)、吕公著、苏澈、程颢等,这些人在当时的政坛都是炙手可热的重量级人物。

是什么导致了变法失败?有学者认为是王安石的思想太超前了,超越了当时的封建时代。有人曾对失败的原因,打了个很形象的比喻:“天还没亮,王安石起得太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