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七卷│是应篇第五二(6)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2-06

《论衡》第十七卷│是应篇第五二(6)

【原文之六】

狱讼有是非,人情有曲直,何不并令屈轶指其非而不直者,必苦心听讼,三人断狱乎?故夫屈轶之草,或时无有而空言生,或时实有而虚言能指,假令能指,或时草性见人而动。古者质朴,见草之动,则言能指;能指则言指佞人。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鱼肉之虫,集地北行,夫虫之性然也。今草能指,亦天性也。圣人因草能指,宣言曰庭末有屈轶能指佞人。百官臣子怀奸心者,则各变性易操,为忠正之行矣,犹今府廷画皋陶、觟䚦也。

《论衡》第十七卷│是应篇第五二(6)

《论衡》第十七卷│是应篇第五二(6)

【字词】

1、杓:(biāo)古代指北斗第五、六、七颗星。亦称“斗柄”。司南之杓,古时一种辨别方向的仪器。

2、柢:(chí)杵柄;(dǐ)树木的根;引申为基础

【拙解】

诉讼总会有对错,人间之情亦会有理之亏直,为何不让屈轶直接指出诉讼之错和情理之亏,却一定要费心审理诉讼,断案定罪还要三日后执行呢?所以说屈轶草,或许并无此草而是凭空臆造出来的,或许确实有此草但虚言其能指出佞人,假如此草能指出佞人,或许此草的本性便是遇人经过而能动。古人质朴,看见草能动,便称其能指人;能指人则称其是指出佞人。司南之杓,将其放置于地,其柄指南。鱼肉腐烂所生之虫,落地则向北爬行,这是虫的本性使然。如今说草能指人,亦是其天性如此。圣人因为草能指人,便宣扬称殿堂阶下有屈轶草能指出佞人。百官臣子之中有心怀奸佞者,则会各自改变其品性操行,转为忠诚正直的德行,犹如当今官府衙门中有皋陶、觟䚦画像用以威吓受审之人一样。

【小议】

御人之道,攻心,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卜筮之经、神鬼之说迷惑人心,使人对那些虚无缥缈的天谴神责心中充满畏惧,剩下的事就好办了。新朝建立,言称是顺应天时,且有诸多瑞物现身应和,故而不可违逆;旧朝消亡,则称是天欲使其亡,诸多凶兆早已有之,故而不得不亡。旧朝之史终归是由新朝著书解释,新君上位身边顺臣焉能书写其非?无中生有的神化操作倒是常见,比如汉高祖之母的神奇受孕。为帝王者需要树威,有些创立伟业、治世有方者确实胸有宏才大略,也有太多的庸碌之辈,圣君也好,庸君也罢,皆常喜欢借玄虚的天神鬼怪传说以助其政。如此做法颇具神奇功效,“神”草生出便能让臣民心有所惧,“仁圣”禽兽出现则令世人皆赞天下德政。如此既有那些杜撰神物的人之功,更少不了历代儒者与卜筮占匠的推波助澜。普通百姓常贴门神为护家,官府衙门则以皋陶、觟䚦画像震慑人心。若有心魔,草木皆会使其心厣;心胸坦荡,鬼神又能奈何?何况人间的鬼神传说,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