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七卷│是应篇第五二(11)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2-06

《论衡》第十七卷│是应篇第五二(11)

【原文之十一】

儒曰:“道至大者,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翔风起,甘露降。雨济而阴一者谓之甘雨,非谓雨水之味甘也。”推此以论,甘露必谓其降下时,适润养万物,未必露味甘也。亦有露甘味如饴蜜者,俱太平之应,非养万物之甘露也。何以明之?案甘露如饴蜜者,着于树木,不着五谷。彼露味不甘者,其下时,土地滋润,流湿万物,洽沾濡溥。由此言之,《尔雅》且近得实。缘《尔雅》之言,验之于物,案味甘之露,下着树木,察所着之树,不能茂于所不着之木。然今之甘露,殆异于《尔雅》之所谓甘露。欲验《尔雅》之甘露,以万物丰熟,灾害不生,此则甘露降下之验也。甘露下,是则醴泉矣。

《论衡》第十七卷│是应篇第五二(11)

《论衡》第十七卷│是应篇第五二(11)

《论衡》第十七卷│是应篇第五二(11)

【拙解】

儒者说:“道德至天,则日月明亮,星辰不失其运行轨道,祥风起,甘露降。雨停后天阴有小风这样的雨是为甘雨,并不是说雨水的味道是甜的。”由此推论,甘露必定是说当其降下时,适于滋润养育万物,未必是露水的味道是甜的。也有露水味道甜如蜜糖,都是应和太平盛世而出现的祥瑞,而非滋养万物的甘露。何以证明?查甜如蜜糖的甘露,附着于树木,而不是附着于五谷。那些味道不甜的露水,其降下时,土地得以滋润,流淌润湿万物,万物受惠。由此而言,《尔雅》中的解释比较接近实际。根据《尔雅》所言,验证于物,查味道甘甜的露水,降下附于树木,再查露水所附着的树木,并不能比不着露水的树木更为茂盛。然而如今儒者所说的甘露,大概不同于《尔雅》中所说的甘露。欲验证《尔雅》中所说的甘露,以万物丰满成熟,不生灾害为标准,如此则是甘露降下的验证。甘露降下,便是醴泉。

【小议】

依儒者之言,人类若有高尚的道德则可感天动地,天地神灵便能降福于人,各种祥瑞之物频现,日月光辉,风调雨顺。祥和无灾,人所共期,却也常显无奈,毕竟大自然的很多现象并不能都顺人之意。祥瑞之物,其实也是人所赋予其名,与天何干?甘露也好,醴泉也罢,实则皆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触地便成润土之水,附着于地上之物则成露珠。久旱逢甘露,人皆以为甜,是因干渴太久之故。或有甘泉,是源自地下,经深层砂石过滤,溶入了有益矿物,入口便会觉清爽甘甜。《尔雅》所指,儒者所论,争之无益,其实就是出处不同的水而已。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