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核心简答题

 板桥胡同37号 2019-12-06

一、如何理解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

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 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先有文学活动的实践, 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 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 而且也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由于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 所以它总是随着文学运动、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的发展而发展, 它永远是生动的、变化的, 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我们的态度应是: 一要坚持, 二要发展。坚持那些从实践中抽取出来又被实践证明了的基本原理, 对此, 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同时又要发展那些不够完善的部分; 既不能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否定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也不要僵化、保守, 拒绝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 以保护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

二、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于劳动?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三、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如何?

1、宗教为文学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题材。(西方中世界文学:但丁《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

2、宗教思想深深渗透文学作品中。(佛教思想;四大皆空 人生无常)

3、送交的幻想方式刺激文学想象力的发展、(魏晋以前:小说几乎与历史无区别魏晋以后佛教传入:六朝志怪小说 唐传奇等)

四、如何理解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其实, “ 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 就是说, 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18、19 世纪,, 法国经济发展不及英国, 德国经济又不及英法两国, 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一方在文学与哲学上却有更大成就, 这一比较显示出不平衡关系; 但是法、德两国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 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 从局部的情况, 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 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 但在总体的方面看, 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 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五、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 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 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 文学的属性绝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 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这种双重属性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属性。但文学的特殊性在于, 在文学中,这种双重属性总是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之中, 并通过语言组织显现出来。

六、如何理解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首先,这种社会生活必须是作家艾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1)创作客体不能脱离创作主体而存在,客体只有与主图构成了一定的对象性关系并经过了主体的观察、感受、体验后才能进入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客体。

(2)体验的作用:只有体验过的生活素材才能在作家情感的统领下更具有概括性,对社会生活的反应才能更广更深,更具有审美底蕴和审美意味,从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史铁生的小说:宗教的使命感   张承志《北方的河》)

     其次,文学创作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1)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要创造美。

(2)现实中 的丑文学要通过艺术处理,化丑为美来反映。

     最后,文学创作的客体是完整性的社会生活。所谓的整体的社会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面,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和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七、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者就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不能说。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然而, 在文学创造活动中, 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 或成为自然的奴隶, 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 某些作家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 , 那么, 他就是“自身的丧失”, 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50、60年代的中国文学:创作主体的集体丧失;当代文坛上的美女写作现象)

八、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1、突破作家生活经验的局限,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作家创作的作品具有跳跃性,、虚构性和创造性。

2、艺术想象还可以深化和强化作家的审美情感,从而创作出情感蕴藉、意味深远、主观和客观、内容和形式都极为和谐的审美意境。

3、 

九、灵感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内涵: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

特征:突发性  短暂性 亢奋性  创造性

十、为什么会有作品和创作意图的冲突?

1、人物性格的自身发展逻辑和作家的创作意图不一致。(聂赫留朵夫放弃结婚)

2、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变换(鲁迅创作《不周山》)

十一、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

(一)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

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 它以“ 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 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 并表现在假定性情境之中。从这个侧面

上说, 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 二)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十二、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与科学真实的原理

1. 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 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就是说, 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认识是理智的体察, 感悟是直觉的把握。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对某些抒情诗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直觉把握) 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 以“ 历史理性” 的眼光, 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2. 假定的真实文学既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抄照搬, 作家就必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发, 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发掘、提炼、补充、集中、概括, 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变形及再塑。

1. 主观的真实

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 科学活动是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当作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纯客体来把握的; 尽管这种把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主体介入的印记(理论方法及观察手段的影响) , 但是它的方向和目标却是致力于认知的客观性, 让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不受主观影响的条件下显露出来。文学创造则不然,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 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2. 诗艺性“ 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 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显然, 上述作品提供的艺术真实, 与讲究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是完全不同的真实。

十三、结合具体文学作品分析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

1、从文学反映现实的方式上看:

2、(1)现实型文学侧重再现客观现实(张爱玲《色戒》)   (2)理想型文学侧重表现主观世界(理想——《桃花源记》  情感-——《将进酒》)

     (3)象征型文学主要侧重寄寓某种审美意蕴,其素材可能来自客观现实,也可能是主观世界(庞德《一个地铁车站》)

2、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

(1)现实型文学强调是再现,写实是它最主要的艺术手法。

(2)理想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表现性,往往运用比喻、夸张、变性、虚构或直抒胸臆等手法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

(3)象征型文学不是直接明确地表情达意,而是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间接曲折地暗示某种思想感情。

3、从表意上看

(1)现实性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文学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作品的意蕴朦胧隐晦,是作品具有多种不确定的意义,表意上的朦胧、多义和含蓄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特点。

基本特征

现实型文学——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朦胧性和暗示性

十四、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音乐性、多义性、内指性、心理蕴涵性、阻拒性(陌生化理论)

十五、文学形象有哪些基本特征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十六、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本质特征是哲理性(审美意象往往借助艺术形象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

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审美意象总是以其直接呈现的感性事物去暗示更广泛和普遍的意义)

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审美意象呈现出外形的愈出奇或生活逻辑上的不可思议的特征)

十七、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

情景交融(李煜《相见欢》)

虚实相生(袁枚《随园诗话》)

韵味无穷(叶绍翁《游园不值》)

十八、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作品中的格调,即带有明显的作家心灵本色印记的作家的性格、个性以及创作风格。

十九、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流派性?

1、风格的时代性。

       文学的时代风格, 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 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李白,开元盛世,飘逸洒脱;杜甫,安史之乱,沉郁顿挫)、

     2、风格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地域和经济生活,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状态和统一的语言,这种为自己民族做特有而区别与其他民族的特点,反映在文学上就形成民族风格。(中国的山水诗歌  西方有真正的悲剧)

     3、风格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北方文学重在写实,语言简短,多用比兴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诗经》;南方多用神话故事,善隐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楚辞》)

     4、风格的流派性

  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一批创作倾向相同、艺术见解相近、文学风格相似的作家自觉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学派别。(不自觉地形成——边塞诗派;  自觉形成——文学研究会)

二十、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影响

口头媒介:(《荷马史诗》)有鲜明的口语特色,民间本色,集体创作;及即性强、不易保存,文学消费的时空要求比较高

印刷媒介(书面传播对文学生产方式的影响):

1 文学生产的方式:口传转为书面笔传

2 突破了消费的时空限制为读者对文本进行较为自由的阅读、阐释创造了条件

3 消除了汉语各方言区直接爱你的口语传播障碍,扩大了文学消费的范围。

电子传媒时代文学传播方式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1 文学生产具有了越来越明显的经济意义(改编成电视剧后的收入)

2 文学走向大众化的发展方向(对历史的篡改)

3 消费的方式越来越直观和即时

4 消费的群体越来樾普及

二十一、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另一方面, 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

所谓“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主要表现在:

第一, 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 即文学产品。

第二,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阅读通常是一种文字阅读, 但在文学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即在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普及的今天, 文学消费不仅仅指文字阅读, 而且也包括对广播影视文学的视听阅读和电子网络文学的视屏阅读。第三,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的文学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往往是靠文学产品自身创造出来的。

文学消费也同样反作用于文学生产,这同样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只有经过读者大众的消费, 文学生产才真正完成。

第二, 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第三, 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如果脱离了读者的消费需求, 文学生产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

二十二、现阶段读者文学消费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纸媒阅读发展为以图像或视觉的方式阅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大众文学的崛起

文学生产文学媒介

文学传播方式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

二十三、大众文学的基本特征?

故事的类型化

流行性(1社会转型时期,人们 现实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小说营造的幻想中得到想象性的解决。2 当前的文化消费模式---他者引导型)

效果的愉悦性

二十四、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那些因素影响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解读?

1接受心境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 一

部平常之作, 也有可能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 即使面对优秀作品, 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 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

2作品本身的情感作用

一位心情抑郁者, 面对悲剧形态的作品, 有可能通过旁观他人的不幸而得到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宽慰; 或通过阅读某些昂扬奋进之作, 而得到精神的振奋和鼓舞。

3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

第一, 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我国《诗经》中的《关雎》, 本不过是一首

表现男女之恋的情歌, 但在从封建道德出发的经学家那儿, 却被认定是对“ 后妃之德”的赞美。

第二, 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关于麦尔维尔的《白鲸》, 有的批评家之所以会从中看出“ 本我”、“ 自我” 与“超我” 三者之间的激烈矛盾斗争,正是因批评家是从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 学说出发进行阅读的结果。

第三, 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不了解春秋战国时代楚国迫近危亡的历史背

景, 不了解屈原因关心祖国命运而遭谗谄的读者, 在接触《离骚》时, 可能会在

神话的天地里更多地展开想象, 而很难由香草幽花联想到诗人高洁的人格, 由

美人联想到楚国的君主, 由众女联想到奸邪小人。

第四, 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是写在一个火树银花的元宵之夜, 一位青年男子追寻一个幽独的美人的情景, 清代学者王国维则由此而联想到了治学或艺术创作的经验, 将其视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之一。

第五, 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核心思考题

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①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人的丰富情感。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饱含真情实感的形象“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呈现美的境界,体现为“文体升华”。总而言之,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②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世界。

③“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是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善”是高尚的品格和利他的取向,求真是尚善的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的虚伪的“爱的呓语”;真和善的表现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在追求真和善的同时,还要完成美的创造;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

④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追求。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①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意的真实。

②A、一切现实中存在的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则是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内蕴(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的假定性的情境之中。因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的能动性认识和把握。

B、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但是科学活动讲求客观性。文学创造的认知则具有浓厚的主观性(主体性),即追求建立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的真实。与讲求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是作家“诗艺”性创造的产物,因而极富情感的感染力和心灵的震撼力。 

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一段话作出评述。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鲁迅语)

①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②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所提供感性形态的假定性情境,是与社会生活的个别性、偶然性相联系的;而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又是与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相联系的;

④    艺术概括所发掘和表现的普遍性能创造巨大的艺术效应;

⑤艺术概括是以对特殊的即富有特征的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为途径的,即从个别到一般;同时作家还要对这些事物加以提炼、加工和改造,即个别与一般的统一。⑥这一内在矛盾在文学创造中是通过艺术概括的手段达到对立统一的,换句话说,艺术概括是创造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鲁迅的这段创作谈道出了艺术概括的基本内涵。

4、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①文学创造既以艺术真实反应神火又以伦理情感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实现其价值功能。而在文学中,善恶的探索和表现常常伴随着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是感性的和主观的。情感源自善恶的判断,而且常常左右着判断,文学中的忧伤、欢喜、悲愤等情感总是与作品中人物的或善或恶的行为和形象联系在一起。善恶的形象会引发不同的情感,而创造艺术形象永远是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

②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可以从所谓的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数珠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③情感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文学在创造艺术真实时运用“内在的尺度”,实际已把情感评价融入其中,因此,艺术形象都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文学创造正是以这一本质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

④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5、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现的含义?

①诚挚的情态,是指文学作品的情感评价属真情而非假意,不是“无病呻吟”。情感诚挚,作品才会动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就能在富于感染力的情境中潜移默化的为读者所认同和接受,产生共鸣。情感的诚挚性与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不是由艺术技巧造就的,而是来自于是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②艺术的呈示,即把情感评价寄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诠释相交融,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方式,其情与境的融合,让读者从中获取的不仅是思想上的教益,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

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①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必然成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的核心,即终极价值追求。

②“真”是“善”的价值根据,“善”是“真”的价值取向,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换一种说法:“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汇;文学作为审美创造的自由空间,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神;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固然需要历史理性的支撑,然而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历史理性又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巨大的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完全有权利依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视点上展现;单一历史视点的强调,不仅违背艺术规律,有时还会导致对人文精神的伤害;文学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情怀的倾注,烧夷弹非艺术非审美视点的理性主义的偏执。

7、谈谈审美理想的含义和作用?

①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审美理想的形成深受文化传统、社会语境和阶级身份的影响,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和阶级特征;审美理想又与个体的秉性、经历和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②审美理想的特征: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形和最高典范;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③作用或功能:审美理想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一切,美或丑,崇高或卑下,悲或喜,都需要审美理想的观照,也不管是否自觉,作家创作总离不开审美理想的引导和调节;审美理想对生活的这种观照和评价功能特别体现在作家对生活丑的艺术表现中,只有在审美理想的照耀和穿透下,才能否定丑的同时确证美。

8、阐释“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①“内容形式化”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游行呈现,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外化或物化为艺术文本“形式内容化”体现了形式生成作用。内容因此而深化或升华而产生审美新质,作家可以利用语言手段,让文学语言偏离习惯性语言,从而更新人们的经验而获得一种新鲜感。

②形式创造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在文学创造的实践中,由于形式的生成作用,内容却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综上所述,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话语形式内容化的过程。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的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的认识他们的过程中把他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因此,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内容和功能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以人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