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李端有 2019-12-06

作为古丝绸之路进入甘肃境内后的第一个重镇,天水历史悠久。有学者认为,“天水”二字来源于《周易》里的“讼卦”——这是上卦为天、下卦为水的卦象,说的是天与水二者相斥。

生、长于斯的天水丝毯,仿佛也掉进了这个地名背后的悖论“怪圈”。它技法精绝、风格独特,作为“软黄金”曾盛极一时、远销海外;它也发展受阻,正在面临人才断层、市场萎缩的困境。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静波看来,“冰”与“火”的背后,是一块丝毯历经阵痛、逆势重生的面貌。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天水丝毯《观音图》。

一张被人遗忘的天水名片

合上文件夹,刘静波在封面正中端端正正地写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丝毯文化博览馆的设计方案”。写完后笔往书桌上一丢,长长地吐了口气:“希望这个设计方案可以让天水丝毯这张名片重焕光彩。”

其实建立丝毯文化博览馆的初心,好几年前就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静波心里酝酿。“实在耽搁不起了,先把方案报上去再说。”今年春节还没过完,他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一门心思起草这份方案。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刘静波既要负责设计产品,也要为厂里的丝毯找到销路。

其实,这10多年来,刘静波一直在想方设法“擦亮”天水丝毯这张名片。通过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他的一些作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其中《石纹牡丹》堪称代表作。

《石纹牡丹》是针对日本市场推出的一款产品,凭借清新的色彩搭配受到日本客商的青睐,在上世纪末为工厂带来了上千万元的收入。“市场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目前这款产品仍有不少忠实买家,尤其兰灰色调款,最受青睐。”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小清新”的《石纹牡丹》是厂里多年以来的热销产品。

在丝毯厂存放丝毯的车间里,更多的是关于佛教文化、石窟文化、西域文化等颇具天水地域特色的传统题材。虽然传统,但能从繁复的图案、人物的神态等窥见技艺的精湛。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天水丝毯大量汲取了甘肃本地的文化元素,以麦积山石窟元素制成的挂毯,颇具传统韵味。

虽然在当下,传统题材和表现方式难以打动年轻人。但在上世纪70-90年代,丝毯制作一度成为当地一些人的“谋生之道”。各种具有天水地域特色题材的产品远销日本等国际市场,甚至成为领导人赠送外宾的国礼,给当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收入。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天水丝毯至今仍是天水市的一张手艺名片。

一定要有“坐功”

织毯工的工作就是手指与丝线的较量。因为这项工作需要不停勾线,手指磨出了水泡甚至出血,只好通过缠着胶带来缓解疼痛。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厂里的员工大多是40岁及以上的妇女。

“经纬线的疏密决定着丝毯的质地,经线越密则图案越清晰,当然工作量也就越大。”据刘静波讲,天水丝毯之所以质地好,就是因为经线密度大,以120道(每对经线栓结一个接扣为一道)最为常见,好一些的可达500道,甚至800道。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天水丝毯对织工除了有技艺上的要求,还要求她们能够“坐得住冷板凳”。

以200道为例,每平方呎为40 000个接扣。就算是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织造1.6寸左右。而要完成一张10平方呎的丝毯,则需要整整两个多月。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丝毯制作工序复杂严谨,即使是熟练工,每天能织造出的成品也很有限。

“像这样每天坐在这里,做着重复的动作,还需要十分好的体力和耐心,一个月才拿两千元的工资,有哪个年轻人坐得住?”对于当下出现的“用工荒”,刘静波也很无奈。

“丝毯编织是体力活,对视力要求也高,密密麻麻,几个小时下来,一般人还真受不了。我现在的视力也不允许再从事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主要精力是做图案设计,开发新产品。”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刘静波有美术功底,现在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产品设计上。

从事丝毯创作30多年来,令刘静波记忆最深刻的是《八十七神仙图》的创作。他先后4次对原作临摹,时间跨度长达近10年,就是为了达其“神韵”。

1991年,他完成了长12.3米、高1.5米的丝毯工艺图后,为了完成这幅“巨作”,还专门设计了一架长14.5米、高3米的木制机梁,组织了10多位丝毯工,才终于在2001年完成了这幅《八十七神仙图》。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八十七神仙图》长12.3米,是天水丝毯的代表作。

“画人难画骨。这幅作品共有87位人物,每一位表情都有细微差别,我希望把他们的那种优雅、文静、从容与自然表现出来。”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八十七神仙图》局部,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

“丝毯的技艺其实并不难,学徒工经过两三年练习即可成为一名熟练工。难的是‘做冷板凳’的功夫,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的。”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如何吸引年轻人,将技艺传承下去,是刘静波和天水丝毯面临的共同问题。

做丝毯界的“爱马仕”

丝毯业兴盛时,恰是刘静波人生中最灿烂的年华,也是他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他很庆幸自己见证了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丝毯业早已不见了昔日的辉煌,但他仍然坚持着。“打了半辈子交道,实在是不舍得放下,也不敢放下。”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取材自石窟藻井元素制成的挂毯,文化元素十分突出。

“市场的规律是最难追琢磨的,我也在不断尝试,但我们是企业,每一次试错都是需要代价的。这就是我们企业要面对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近几年,刘静波琢磨出一种“浮雕”工艺,受到市场和业界的认可。这种工艺是以剪刀为工具,运用剪、片、投、琢等手法,使花纹边缘形成浅沟状的轮廓线,表现出立体层次感,在光线的投影下产生“凸如浮雕”的生动艺术效果,因此这项工艺又被大众称为“软黄金上的雕刻”。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刘静波在指导工人进行挂毯的制作。

“一块一平方米的丝毯售价大多上万元,看似较贵,但这可从两方面看:一是对于大众市场,是比较贵,但是相较动辄上万、十多万的奢侈品还是有竞争力的;二是成本、工艺摆在那里,它就值这个价。”刘静波对于市面上质疑“价格太高”如此解释。

通过改良制作工艺、简化图案和线条等,虽然也受到市场上不少人的认可,但仍旧无法挽回丝毯业的颓势。同时,刘静波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人走艺亡”困境的同时,一股“中国风”却风靡了奢侈品市场。

取材自商周青铜器纹样制成的《华夏图腾》,有如浅浮雕,被形象地称之为“软黄金上的雕刻”。

在许多奢侈品品牌秀场,中国传统刺绣、旗袍等频频亮相,广受追捧。在奢侈品蔓延中国的背后,是中国蓬勃增长的消费需求。据2017年麦肯锡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在奢侈品方面的年度支出超过5 00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1/3。

因此,对于面临设计、市场、传承困境的非遗而言,发扬中式审美和精湛的技艺,或许是叩响奢侈品之门的一块敲门砖。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天水丝毯,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品”。

“目前,一些非遗已经开启了‘山鸡变凤凰’的奢侈品之路。比如四川的青神竹编与爱马仕合作,一套茶具可以卖到近3万元,价格涨了上百倍。”其实刘静波也做“高定”,但客户多是寺庙、大公司,对于偌大的中国消费市场,其实并未真正打开。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在当下,寺庙是佛教类题材丝毯的主要客户。

“只有通过好的作品才能打开市场,才能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而年轻人的参与,又会设计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受到更多人关注……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尽管现在有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主要还在于市场的支持。因为企业要想走得更远、更稳,最终还是要走向市场,所以还得需要市场的逻辑来思考它的发展。但这个探索的过程是曲折的,需要我,也需要大家的努力。”

就算去过甘肃,你也未必听说过这块售价上万的天水“软黄金”

在工厂向来者介绍丝毯,是刘静波的日常工作之一。他希望建立一个专门的展馆,以便更好地推广天水丝毯。

文丨刘海军

图丨刘静波

摄影丨张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