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变迁(十六)吴州故都

 闻理书屋 2019-12-06

十六、吴州故都

公元579年,北周攻下广陵,改名为吴州,扬州又多了一个别名。后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

公元618年,隋炀帝江都被迫自杀后,扬州被隋末农民起义军李子通控制,他建都扬州,国号吴。后来扬州又被另一支农民义军杜伏威占领,杜伏威后来归顺大唐王朝,扬州成为淮南道治所,开创了盛唐扬州的繁荣。

   唐末,藩镇割据,北方又陷入动荡之中。当时江淮、江南一带富甲天下,东南藩镇以其丰厚岁供支撑着苟延残喘的唐朝统治。

   公元887年,扬州发生兵变,杨行密(为庐州军阀)率领各路军队抵达广陵城下,围攻广陵将近半年。当时“城中无食,米斗直钱五十缗,草根木实皆尽,以堇泥为饼食,饿死者太半。宣军掠人诣肆卖之,驱缚屠割如羊豕,讫无一声,积骸流血,满于坊市。”后来,杨行密军借大风雨突袭成功,攻入广陵城中。杨行密看到城中惨状,令人瞠目,杨行密急忙赈济饥民,同时自称淮南留后。

在后来与孙儒的争斗中,杨行密审时度势,借力藩镇,通过与高骈部将高霸、张神剑的联合,并取得吕用之的支持,变被动为主动夺,最终完全控制了江淮一带,朝廷以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

杨行密深明大义,处理好与唐廷关系,对唐王朝忠心耿耿。当时藩镇割据,先后称王。而扬行密仍听命于朝,安于其位。

经过多年战争,扬州破败不堪,商贾不行,百业凋零。杨行密注重治理根本。江淮有茶盐之利,虽经战火破坏,但基础还在。杨行密劝课农桑,促进茶盐贸易。杨行密又招抚流民,发展生产,这些产业在战后都被恢复起来,“广陵殷盛,士庶骈阗”。

这一时期,杨行密始终保持节俭,常常提到“吾少贫贱,不敢忘本”。这种做法与骄奢著称的湖南马氏和刻薄出名导致士民皆衣纸的杭州钱镠形成了较大反差。

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宣帝,正式称帝,国号大梁,拉开的五代十国历史的大幕。北方更是陷入动荡之中,兵祸连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杨行密以扬州为根据地,遏止了北方藩镇南渐的势头,避免了扬州卷入唐末动乱的漩涡,保扬州一方平安。

公元905,杨行密病殁,因奉唐正朔,谥武忠王。其子杨隆演建立吴国,建都扬州,史称杨吴。作为杨吴都城,扬州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经过杨吴政权多年治理,休养生息,扬州城市已逐渐恢复昔日的繁华。

公元907年,杨吴政权逐渐被大将徐温控制。徐温病死后,他的养子徐知诰废掉吴王,建立齐国,迁都金陵,后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改扬州为东都。

公元957年,周世宗攻打南唐,元宗李璟自知东都扬州难守,于是放大火烧毁了扬州城,强制居民迁移江南。第二年,周世宗占据扬州,看到城内被战火洗劫后的惨状,于是发动丁夫万余人整理被破坏的扬州城。因为城大空虚,因此在故城(即唐罗城)东南隅,修筑一小城,与庞大的唐代扬州城相比,规模较小,因而称为“周小城”。

因为周世宗修城仓促,城门包砖很多都是利用拆下来的唐代罗城旧的城砖,所以,这些年考古人员在探秘五代周小城遗址过程中发现很多砖上有戳印“罗城”二字。

繁盛的扬州唐城遭受严重毁坏,杨吴时的宫城也变为瓦砾。历经千年,杨吴都城完全不可考,但一次意外的发现,提供了一些线索。

 2015315日,《扬州晚报》报道了考古人员对扬州出土的“大吴故钱府君墓铭记”墓志研究发现,墓葬位于城北乡三星村夏庄,墓志上提及的三大家族,为探讨五代十国时期江淮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根据墓志显示的内容,考古专家推测,钱匡道应该是杨吴时期的大臣,而杨吴的首都就是扬州,钱匡道生活在扬州,死后也葬在了扬州城北。

对此,考古专家表示,这些年来,他们在城北一带曾先后考古发掘了很多古墓,让人不禁联想到唐代诗人张祜的诗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杨吴都城的中心,也许就在今天的竹西佳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