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振才(纽约)山含千樹綠, 水映萬花朱。

 青衿研究学院 2019-12-06

梅振才簡介

廣東台山人,畢業於北京大學。現任中國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全球漢詩總會名譽會長,紐約詩畫琴棋會、紐約詩詞學會會長,東南大學、海南大學客座教授。  

己亥秋回鄉吟草

(第1輯)

山含千樹綠,

水映萬花朱。

        從10月29日到11月27日,偕妻回國旅遊,歷廣州、台山、南昌、柳州、梧州五市。一個月中,感觸良多,得無寄乎?沿途打油五律40首,以抒旅懷!

(之一)

小憩南海山語湖

       數年前在廣州南海,購得休閒區《山語湖》一單元套房,作為返鄉休憩之地。《山語湖》有山有水,花木繁盛,風光無限。

飄泊天涯客,又回山語湖。

山含千樹綠,水映萬花朱。

有閣松風有,無塵俗慮無。

芳園堪養老,朝夕賞佳圖。

(之二)

南海「山語湖」飲早茶

        山語湖設有商業廣場,是購物、買菜、飲食、美容和休閒的好去處。我們最多光顧的,當然是餐館食䦉,既方便,又享受各種風味美食。

第一回鄉事,湖邊飲早茶。

鵝腸風味好,鳳爪品流嘉。

來碗鯪魚粥,加盅豆腐花。

故園多口福,何必走天涯?

(之三)

賀台中建校110周年華䜥          

        台山一中歷史悠久,校园秀麗,人才輩出。我有幸在此完成初中、高中學業,並在18歲時,在母校任教一年,成為校史上最年輕的教師。

僑邑馳名校,藏龍紗帽山。

春風桃李茂,化雨感情殷。

德智傳孺子,人才遍宇寰。

百年多偉績,絕頂再登攀。

(之四)

重回台中高三2班課室

        我曾是台中高三2班的學生,趁歸寧母校,找到了當年的課室,並坐在當年的座位上,與現在的同學合照。我想起五十八年前的情景⋯⋯

都是同書室,然差幾十年。

昔時濃黑髮,今日秃華颠。

朗讀聲依舊,高翔志勝前。

相期諸後輩,擊水勇爭先。

(之五)

喜與高中班同學聚會

        1961年,我們在紗帽山上的台山一中高中畢業。五十八年彈指間!我們高三2班部分同學,趁母校110周年華誕,台城重聚,歡聲笑語,感觸良多!

驪歌紗帽響,五十八年前。

昔別青春夢,今逢玉樹蔫。

曾經艱苦路,已遂熠輝篇。

把盞言珍重,同吟夕照妍。

(之六)

台城百合花迎主人歸

        大學畢業後,回故鄕台城工作了8年,期間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家𥚃有两棵百合花,已历半個世纪,見證了這段难忘的歲月,至今仍花枝繁茂。

陽台雙百合,依舊葉枝葳。

曾證鴛鴦谱,又迎兒女歸。

家居添色彩,生活更芳菲。

萬里還鄉乐,人花相映辉。

(之七)

廣州酒家會拜把兄弟

         少時在台城,結拜七兄弟,如今只剩三人,分別居悉尼、香港和紐約。當年我們常去白水「雷公潭」游泳和釣魚,我總想和諸兄弟能舊地重遊。

天涯難會面,今夕樂長談。

憶昔輕生死,評今重苦甘。

時光能有幾?兄弟只餘三。

唯一同心願,還遊白水潭。

(之八)

纪念梅汝璈先生誕辰115周年

        梅汝璈大法官,南昌人。1946年代表中国参与东京审判。力排众议,将东条英机等战犯送上绞刑架。今天在南昌,舉行了「纪念梅汝璈先生誕辰115周年座談會」。

國士輝青史,南昌梅汝璈。

東京維正義,戰犯鍘鋒刀。

敢逞孤軍勇,還憑志氣高。

法袍存博館,世代記英豪。

(之九)

憑弔南昌梅湖「梅福祠」遺址

        梅福,九江人。西漢時任南昌縣尉。不以官職卑微,上書皇帝,直言時弊。帝不納諫,隱居江湖。江南多處有梅福遺跡,南昌梅湖梅福祠是其中之一。

依稀見蹤影,碧水照前賢。

氣正功名睨,位卑家國牽。

諌言傳帝側,被拒隱湖邊,

梅蕊迎春綻,敢為天下先。

(之十)

遊滕王閣

        王勃之《滕王閣序》,成為南昌的城市名片,滕王閣是神州四大名樓之一。滕王閣序以一詩作結,有句云:「閑雲潭影日悠悠」、「檻外長江空自流」。

縱然經萬劫,依舊立名樓。

潭影終年碧,閑雲盡日悠。

詩吟千古恨,字賞百家優。

世上無王勃,贛江空自流。

閑雲盡日悠
潭影終年碧

【照片说明】

偕妻及友人于利祥君遊南昌滕王閣。     

己亥秋回鄉吟草

(第2輯)

贛水源流遠,

詩風世代傳。

(之十一)

喜會「新雅詩詞研習社」師生

        來江西師範大學進行文化交流,有幸見到了杜華平教授及其指導下成立的「新雅詩詞研習社」同學。該吟社新秀眾多,佳作如雲,前程無量!

贛水源流遠,詩風世代傳。

新潮新雅社,後浪後賢篇。

才俊勤研習,良師力引牽。

今臨文藝苑,喜賞百花妍。

(之十二)

參觀「八大山人紀念館」

      「八大山人」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后人。明亡后,性情大變,混跡江湖,成为以卖画为生的画家。《藤月》是其代表作之一。

漫步青雲譜,猶聞嘆息聲。

奇行緣地裂,怪畫引天驚。

墨潑家山恨,詩描世俗情

梅湖映滕月,波影見生平。

(十三)

英雄城南昌「八一廣場」

       英雄城市南昌,有「八一廣塲」,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廣塲佇立著由葉劍英元帥題寫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塔高53.6米,蔚為壯觀。

南昌鳴號角,八一戰旗揚。

艱險披荊路,輝煌建國章。

軍魂鮮血染,疆土鐵拳防。

浩氣凝高塔,初心永不忘。

(十四)

賞梅仕灿所撰《中华梅氏通譜詩序》

        南昌梅仕灿,真乃當今梅氏才子,所撰《中华梅氏通譜诗序》,詩句優美,尤其摡括梅花兼梅姓之四十五德,前無古人,淋漓盡致,此序必將流芳百代。

瀟灑千言序,貫篇才氣盈。

豪懷歌氏族,妙句頌精英。

九五梅花德,十分家國情。

雄文評百代,媲美夏門行。

(十五)

贈梅凌涛老師

        梅凌濤乃一位教師,百忙中亦熱心族務,此次「紀念梅汝璈115周年𧩙辰座談會」負責聯繫工作,認真負責,日夜操勞,竭盡心力,令人感動。

緣結洪都郡,如梅品格高。

千難能力解,百事不辭勞。

義膽縈家族,春風育李桃。

謙謙一君子,豪邁正凌濤。

(之十六)

世界梅氏懇親大會在梅家大院舉行

        世界梅氏宗親總會第十四屆懇親大會,今天在廣東台山端芬「梅家大院」隆重舉行。梅家大院,是電影《讓子彈飛》的拍攝主場。

歸寧回大院,梅樹更蕤葳。

芬水流依舊,親人面已非。

重逢頻笑語,道別總歔欷。

珍惜端山在,長看子彈飛。

(之十七)

題端芬僑刊《汝南之花》

       《汝南之花》是廣東台山端芬的一本僑刊,數十年來一直是家鄉和海外遊子聯系的一道橋樑。圖文並茂,訊息及時。吾父梅均普是當年的創刊人之一。

芬水長流處,汝南花艷嬌。

入刊成一册,寄意度重霄。

信息能通𣈱,家鄉不遠遙。

溯源思父老,更要用心澆。

(之十八)

重遊白水雷公潭

        少年時台城桃園結義七兄弟,如今只餘三人,分㪚在香港、悉尼和紐約。相約回台城尋覓舊踪。白水雷公潭,當年參天蔽日榕树群,只留下一棵。

六十餘年後,重遊白水灣。

無從尋古廟,依舊立青山。

激荡風雲散,悲歡兄弟還。

遺留一榕樹,尚可慰蒼顏。

(之十九)

喜會台山詩書畫家

       台山有一批傑出詩人和書畫家,他們為繁榮台山文藝園地作出很大貢獻。台山文藝作品有獨特之處,就是帶有濃郁的「僑味」。台山因有三台山而得名。

三台文藝苑,喜見百花妍。

韻味同般妙,僑風別樣鮮。

拓開新頴路,書寫絕佳篇。

諸友齊攜手,繁榮一片天。

(之二十)

祭拜永清梅公紀念堂

        端芬梅氏始祖,乃明代之梅永清公,原籍江北凤阳府(今安徽省),进士出身,仕广州府经略,因出差路經端芬,見山明水秀,遂結蘆而居,繁衍後代。

祭拜先人廟,何辭萬里遙

端山傳一脈,梅蕊綻千嬌。

品德承前輩,詩書啟後潮。

虔誠奉香燭,永久念宗祧。

喜賞百花妍

【照片说明】

重遊梧州妻子讀過書的聖心小學。   

己亥秋回鄉吟草

(第3輯)

學海揚帆度,

書山著力移。

(之廿一)

幸會青年書法家甄偉章

       此次回台城,幸會青年書法家甄偉章先生,並參觀了他的工作室「聖明軒」。其書法作品,沉穩流麗,諸體皆擅,多次獲得全國或省市各級的奬項,前程無量!

汶村書法盛,又見一名家。

墨蘸情高雅,神飛意自華。

佳評緣實力,隨手出奇葩。

問道攀峰頂,青年更可嘉。

(之廿二)

喜回母校台山一中講學

        應母校台山一中之邀,作《詩不孤》專題講座,以便在青年學子心中播下詩詞種子。感謝母校良好的學風和文風,培養了我終生對詩詞的興趣和追求。

重回紗帽嶺,追憶少年時。

學海揚帆度,書山著力移。

晨吟南北院,夜讀古今詞。

期望新生代,心田好種詩。

(之廿三)

南粵驛道海口埠

      我的故鄉台山端芬有個海口埠,被命名為《南粵驛道——廣府人出海口紀念地》。我們的先輩,其中有我的曾祖父和祖父,就是從這𥚃出海去花旗。

江灣流世代,海口思先僑。

孤雁離家恨,重洋去路遙。

鄉愁腸易斷,勞苦狀難描。

故土花如錦,前人血淚澆。

(之廿四)

遊柳侯祠

        从唐元和十年(815年)来到柳州任刺史,柳宗元在柳州只呆了短短的四年,仅47岁就病逝在任上。死後第三年,柳州人便开始怀念这位「廉洁自持,忠信是仗」的父母官,于是便有了柳侯祠。

刺史壺城貶,盛傳多美談。

新風倡易俗,嚴政導除貪。

翰墨碑三絕,詩文味百甘。

羅池棲夜月,倚柳品黃柑。

(之廿五)

遊柳州東門城樓

        柳宗元有首七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有句云:「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現在東門城樓牆上刻有此詩。

沒見唐朝景,城門接大荒。

今時樓蔽日,通邑樹成行。

廿道長橋影,千張美畫廊。

柳侯如再世,能不嘆滄桑?

(之廿六)

柳州奇石館

        唐代柳宗元乃開柳州賞石文化先河之人,其《山水記》中提到:「龍璧其下,多秀石可觀。」柳州奇石館,是自然造化之藝術殿堂,柳州成了世界賞石文化之都。

柳州奇石館,石石見驚奇。

人物形神妙,山川色彩宜。

刻雕憑鬼斧,造化出仙姿。

漫道連城值,能詮宇宙疑。

(之廿七)

柳州初逢詩友黃結東老師

       數年前,因一本詩集《呦呦鹿鳴》徵稿,得以網上結識黃結東老師。此次來柳州,獲其盛情接待,陪我遊柳侯祠和東門城樓,還贈題詩之扇。

相隔重洋遠,結緣歌鹿鳴。

牽攜遊古廟,指點賞新城。

追昔同吟句,評今各道情。

感君心意厚,贈扇雅風生。

(之廿八)

柳州奇遇

       我、法剛和景歡,親如手足,然失聯十多年,分居紐約、悉尼、多倫多。今在柳州不期而遇。景歡特帶來四十年前我送給他的結婚禮物枕巾,以及穿上法剛送給他的進口羊毛西褲來見面。

多年音訊渺,喜遇柳江邊。

覓食三城散,揚帆四海颠。

枕巾猶艷丽,洋褲更新鮮。

見證情長在,無妨隔遠天。

(之廿九)

妻子梧州尋蹤之旅

        梧州是妻子度過童年的地方,多處留下難忘的蹤跡,如讀書的聖心小學,居住的金龍巷,隨母親上香的龍母廟,以及經常路過的天主堂。

梧州常憶念,尋覓舊時光。

寧靜金龍巷,莊嚴天主堂。

聖心書味重,古廟燭煙香。

最是臨江畔,雙親影不忘。

(之三十)

偕妻遊梧州鴛鴦江

       桂江與西江,一清一濁,合匯於梧州三角嘴處,稱為鴛鴦江。當代著名作家秦牧、紫風夫婦,曾同遊鴛鴦江,聯手寫下一首七絶《步月》,吾常誦之。

鴛鴦兩江水,清濁匯流奇。

從此嚐甘苦,相隨度險夷。

千山能合賞,萬難不分離。

文苑留佳話,情深步月詩。

尋覓舊時光。

【照片说明】

偕妻遊梧州鴛鴦江。 

己亥秋回鄉吟草

(第4輯)

廣約風騷客

盛開詩畫花

(之卅一)

陪妻子梧州喜見漢桃叔

       吾妻祖藉南海桃坑村,解放初期我的外父程鈞,帶領同村同宗兄弟程漢桃赴梧州謀生,從此桃叔便在梧州生根㪚葉,如今兒孫滿堂,樂也融融!

梧州會宗叔,感慨憶兒時。

小女天真貌,大人和善姿。

滄桑猶體健,福壽更心怡。

喜見西江岸,桃花綻滿枝。

(之卅二)

喜嚐梧州特色小食

       梧州是廣府發源地之一,對廣府文化、語言、烹調都有很大影響。梧州小食甚具特色,其中最有名的是紙包雞、腸粉、龍虱、豆漿和田螺等。

廣府源流地,堪稱小食魁。

名雞涎欲滴,腸粉胃能開。

龍虱呈三味,豆漿添一杯。

田螺猶未吮,何日再重來?

(之卅三)

三贈「在園」主人吳榮治先生

(初贈)

       吳榮治先生是廣東省開平市一位愛國愛鄉的香港知名實業家和僑領,熱心家鄉的各項公益活動,並在家鄉建造一座現代化風景園林「在園」。

有幸秋光艷,潭江訪在園。

山林樓閣美,文化氣氛溫。

領略唐風雅,保留鄉俗敦。

主人多善举,僑邑百花繁。

(再贈)

        吳榮治先生乃一位儒商,醉心中華傳統文化。然早年在商場拼搏,至七旬才開始認真寫詩。然十年間,創作詩詞達二千多首,篇篇精彩,令我折服。

嶺南多雅士,唯獨少儒商。

七秩才開步,三年便閃光。

自然成一格,厚積出千章。

雋永詩詞集,篇篇情意長。

(三贈)

        吳榮治先生是一位慈善家,為家鄉建設、教育、文化、保存歷史遺跡等,捐出巨资。據其所述,「在園」之「在」,乃三分「自在」,七分「實在」。

常飲潭江水,長成慈善家。

挹資援大學,播雨潤新芽。 

廣約風騷客,盛開詩畫花。

散財心自在,實在樂無涯。

(之卅四)

題《廣海文苑》雜誌

        台山市廣海鎮,別稱溽城,自古文風鼎盛。詩友梅如柏贈我九期《廣海文苑》雜誌,圖文並茂,詩歌、散文、小說諸體皆備,如繁花擁簇,令我驚艷。

溽城靈秀地,又見一花台。

翰墨香如菊,詩歌逸比梅。

散文枝葉茂,小說蕊英瑰。

萬紫千紅處,相期更盛開。

(之卅五)

題《江西梅氏》刊物

       江西梅福文化研究會,於去年出版了《江西梅氏》會刊,今年又出版了第二期。其旨意是研究和傳揚中華梅氏文化、人物、歷史的優良傳統。

贛江稱望族,世代出英豪。

傲雪歌梅福,凌霜仰汝璈。

輝煌文化史,磅礡藝風濤。

研究通今古,傳揚立意高。

(之卅六)

悼梅老桂馨

       梅老桂馨,已屆九秩,仍熱心族務。初見南昌,再逢端芬。未料握別11天後,竟聞仙逝。他曾送我一本回憶錄《回眸》,細述其光輝的革命一生。

贛水欣初見,端山惜別情。

突然傳惡耗,能不泣悲聲。

梅桂千良德,家邦一俊英。

回眸應笑慰,無悔度今生。

(之卅七)

觀電影《最好的我们》

       坐長途飛機,看電影是最佳消遣。回程看了一齣青春校园电影《最好的我們》,讲述了耿耿和余淮这两个因名字而结缘的同學,在高中三年共同成长,分别七年又重逢的故事。

姻緣憑巧合,耿耿系於懷。

朝夕能同座,高低也並排。

三年情愫結,七載愛心埋。

跨越千重浪,銀河景色佳。

(之卅八)

完願歸來

        偕妻回國,一個月內走了三省五市,遊覽觀光,重遊舊地,探親訪友。其間奇遇頗多,高潮迭起,喜出望外。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偕妻遊五市,卅日見聞多。

初上滕王閣,重臨芬水河。

古城尋舊跡,高鐵譜新歌。

最樂逢親友,千杯又若何?

(行文匆匆,錯漏難免,敬請教正!)     

詩文味百甘

【照片说明】

偕妻遊柳州柳侯祠。  

编者按
编者按:我和梅振才先生因诗结缘已有四载之久,常感大洋彼岸传来对古典诗词的那份挚爱不是一般人所执着的情怀。一直在梅老行文中欣赏,拜读。也因本人在龙风大学文学院执教诗词三载有余,邀约梅老先生在旁监督,旁听。今年几次相约秋时,想来参观龙风大学文学院教学情况,因我们办的是网校,学生五湖四海不易聚集,另学院正在进行学期考核中。终未能如愿。心中难免对梅老先生产生了一份愧疚之心。当先生在赴江西师范大学讲学的行文发来阅览时,心中不免窃喜:正是“贛水源流遠,詩風世代傳。”冥冥中自有天意,曲度先生正是传承江西诗学一脉,融和中西文学特创立了“全球龙风流派”。虽已驾鹤西归一年半载,然先生的弟子尚在举旌续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词教学在21世纪开创新风,立宗门派。似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态在文坛上演说。故梅老先生可以持续关注我们龙风大学文学院的教学情况,以及诗词的创新理论。先生每次吟稿都有发来学习,并且对文字的那份敬畏和讲究值得晚辈学习!此次因时间关系制刊匆促。特把以前写的一首《诗不孤》作为复函。

        题记:因拜读梅振才(紐約) 梅老先生一篇发刊於2019年5月9日美国《僑報》《文學時代》版《反思五四与诗国之名》文章,深感赤子情怀,随笔赋诗及回复如下。

五言长排律.诗不孤--下平八庚(20韵)

文/周海燕

北大奇才子,稀龄故土情。

大西洋有约,新旧体齐鸣。

前看创伤孔,纵漂尸骨横。

文明经脉续,古国脊梁生。

母体珠胎孕,诗歌顿挫呈。

春秋宗一卷,辞赋百骚迎。

盛世唐风载,浮萍宋雨倾。

中原无定日,铁骑踏州征。

北曲搭台演,西厢腔调萦。

江南烟似火,八国贼心惊。

魔孽张狂掌,史舟危浪行。

青春呼血热,乱世杰同盟。

万马鞍常备,千军插遍旌。

春风优抚岸,梅岭自张铿。

筑梦欣妍换,航天世瞩成。

全民提国学,曲谱率新耕。

有矿寻源究,师教无白丁。

蓬蓬满山笋,振振九州笙。

学子全球布,瑶章贤圣争。

昆仑传鹤啸,朗朗律波清!

注:现在的小学至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份量已大幅度提高,龙风诗校从小就培养孩子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青少班);不管你是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专业学生,各行各业研究生,精英在龙风诗校诗词格律都作为必修课程。(中级班),还有高研班进修!我们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并且是一个文化大国和诗歌大国!神州处处漾诗风!您已经看到了希望!也一定实现诗不孤之梦想!

2019.5.11.20:39匆草

朗朗律波清

【照片说明】

梅老先生夫妇在南昌“八一”纪念馆合影。  

青衿诗话园

本期审核:梅振才

本期编辑谛  听

刊头题字:祝  飞

本期监制:诗经工作室

本期图片:梅老先生提供

青衿诗话  诗词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