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说:“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老一辈人说法,还适用吗?

 皇家书库319 2019-12-06

相比较于城市的高楼大厦,农村虽然房屋低矮,但好在家家户户门对门或仅是一墙之隔,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生活中,由不得邻居之间关系不融洽。

每当大家聚在一起,老人便会将上一代人生活经验传授给后代,多以俗语、民谣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播。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了这句俗语可谓道尽生活常态,“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老一辈人的说法如今还能适用吗?

下堂不为母

“下堂”属于旧时代的词汇,其意思是指离婚,可以是丈夫一纸休书休掉妻子,也可以是妻子主动离去。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是当一个家庭被拆散。

俗语说:“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老一辈人说法,还适用吗?

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永远的失去了母亲,此处“下堂”既然是指双方皆可以抛弃对方,那么为何单单是永远失去了母亲呢?

时间不仅能够检验人心,更能检验爱情。有了孩子的家庭依然选择分开,那必然是抱着坚定的决心了。离婚协议中有继续看顾小孩的义务和责任,如果孩子跟着父亲生活,在父亲重新娶了老婆之后,那么父亲带过来的小孩就要改口对那个陌生的女人叫妈。

新组建的家庭,父母往往有太多要忙的事情。对于父亲而言,在结婚之后更要以事业为重,在照顾自己原来小孩方面上定然不会太过用心,渐渐的孩子就会跟父亲感情疏远。

俗语说:“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老一辈人说法,还适用吗?

此时对于“新妈”来说,两个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好歹是在一个家庭里生活,照顾肯定是有的,但恐怕不会太多。可能很多人觉得这里是不是把女人想得太坏,咱们只是就事论事,现在有多少新闻中后妈虐待孩子的消息。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人与人终究是不同的。不过在自己也有了子嗣之后,用心上的细微差别可能为人父母感觉不到,但孩子一定会非常敏感。

尤其对于那个跟随父亲的孩子来说,终究不是亲妈,离婚这件事或许在父母眼中只是人生打了个旋儿各自分离,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阴影。因此,在彼时孩子的心里,早已不知“母”为何物。

俗语说:“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老一辈人说法,还适用吗?

过继不为儿

“过继”是指在自己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收养同宗的子弟为子嗣,是传统宗族观念中的一种收养行为。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延续男性的继承人避免大权旁落而做的事情。当家庭需要子嗣,就从宗族或者其他的亲属中收养一位子女来维持继承人制度。

在当时,如果一名男性膝下无子却因患重病而身亡连遗嘱都没交代下来,那么家族就可以为其任选一位子嗣,形成亲子关系,继承他的家业。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人们认为自己生下的小孩难养,也会用过继的形式与亲族换着孩子养,他们认为这样的孩子比较好养活。

俗语说:“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老一辈人说法,还适用吗?

一个小孩在很小的时候过继到别人家里,吃穿用度皆是养父母给予,或许有的养父母一辈子都不会告诉孩子的身世,但也有例外,比如早年自己生的孩子早夭,从亲族那里过继来一位孩子,当时孩子已经到了记事的年纪,因此这类孩子从小知道自己的身世。

一开始难免会有些不适应,长大之后虽然差别不大,但到底不是自家亲生的,心中难免会有隔阂,尤其在成年之后长期离家,这种隔阂会因距离和时间的延长而变大。

俗语说:“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老一辈人说法,还适用吗?

所以说“过继的不能当儿子”是很多传统老人的看法,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达,或许没有生育之恩,但养育之恩也是一生难保,老话说“生的亲不如养的亲”,再好的关系也需要长年累月的相处。

最后,俗语:“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就介绍到这里,世事变幻,沧海桑田,回望过去早已是物是人非。古代行得通的俗语拿到了现代自然会有一些改变,就比如说这养子,残暴的养父养母终究是少数,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再深厚亲情也会被时间淡化,再凉薄的性情也会被时间加厚,所以说,常回家看看,是必要的。

俗语说:“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老一辈人说法,还适用吗?

俗语可信,却也不可全信,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将俗语当作迷信,只是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多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张喜燕主编《俗语小辞典》、温端政主编《中国俗语大辞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