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一位西施,唐代诗人眼里的西施是怎么样的?

 qiangk4kzk8us4 2019-12-06

西施,是情人眼里最独特的存在。

自先秦开始,一直到现在,关于西施的一切都还在不断被研究着。而经过这么漫长岁月的沉淀,西施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里。

每一段时期的西施都有各自的特点,先秦时期的她存在模糊,像雾一样的环绕在我们身边。

最早提及西施的先秦典籍就是《管子·小称》:

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

其意思是说西施虽美,但若空有美貌,也没有什么用。

后来,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人均有提及西施,不过都是只言片语。

(详情可以参考《庄子·齐物论》、《孟子· 离娄下》、《荀子·正论》、《韩非子·显学》以及《墨子·亲士》)

到了东汉的时候,西施变成了美人计的主角。《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越绝内经九术第十四》和《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都赋予了西施较为详细的出身和事迹。

来到了魏晋以后,由于志怪拾遗小说的崛起,西施的形象越来越饱满。不管是王嘉的《拾遗计》还是葛洪的《抱朴子》,都有对西施美貌更加详细地描写。

西施真正得到广泛的关注是从唐代开始。

由于唐诗的兴盛,作为题材的一种,西施也常常出现在不同诗人的作品里。

不管是李白、王维、白居易还是杜甫等人都曾经吟咏过西施,那么在这些唐代诗人的眼中,西施又是什么形象呢?

最纯粹的美人——艳倾吴国尽,笑入楚王家

宋之问是初唐唯一一位吟咏西施的诗人,他的诗作《浣纱篇赠陆上人》略述了西施被献给吴王的故事。

宋之问用“家住雷门曲,高阁凌飞霞”、“淋漓翠羽帐,旖旎采云车”来体现出西施在吴国受到的奢华待遇,令人感到羡慕。

最后却笔锋一转,说西施后悔了,不愿意再过这样的生活,想要“达本知空寂,弃彼犹泥沙”,追求达本修道的人生。

盛唐时期,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用西施来作诗。

比如王维的《西施咏》(一作《西施篇》)就相当有名,可以说是这段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篇作品之所以能得到肯定,是因为王维通过西施来表达人世间的常情。

西施能得到恩宠,是因为天下人都重色,所以她才能从“越溪女”摇身一变为“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可以说是从反面肯定了西施的美貌。

王维另一首《洛阳女儿行》给予了西施另一种格调,诗作里的西施长得美丽,但却没有人给予怜爱,“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这样的描述是为了和诗作里有着娇贵身世的洛阳女儿作对比,用西施的贫贱讽刺洛阳女儿的奢侈无度。

王维笔下的两首诗篇都以讽刺为主题,其实也表达出作者本身对人生贵贱的感慨,也是对不公社会一种无声的呐喊。

李白所有和西施有关的作品写得更加逼真,就好像当时他就在现场所见一样。

比如《西施》(一作《咏苎萝山》)里的“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将西施的身世、故里都写了出来。

另一首《乌栖曲》的“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就像亲眼看见西施和夫差两人在没日没夜的宴饮。

而《玉壶吟》的“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直接就幻想了西施在宫斗的生活,是怎样步步为营的。

中唐时期,白居易的《吴宫辞》:“楼高时见舞,宫静夜闻歌。半露胸如雪,斜回脸似波。妍媸各有分,不敢妒恩多。”再次肯定了西施的天生丽质,娇艳得让人连嫉妒都不敢。

刘禹锡的《馆娃宫在旧郡西南砚石山前,瞰姑苏台傍有采》:“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大夸。艳倾吴国尽,笑入楚王家。”重点说出了和西施密切相关的馆娃宫,体现西施的得宠。

晚唐时期,因为从先秦到晚唐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写出了西施在吴国的生活,还有可能发生的结局。

所以,晚唐大多数的诗人在描写西施的时候,都会离不开前人的影子。

像是杜牧的《杜秋娘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就是引用了《吴越春秋》里面“令随鸱夷以终”的结局,来暗示西施最后跟着范蠡一同离去。

按《吴越春秋·逸篇》:

“吴亡后,越沉西施于江今随鸱夷而终。”

李商隐可以说是比较有新意的一位,他的《景阳井》以“浊泥犹得葬西施”赋予了西施不一样的结局。李商隐认为吴王知道西施死后,伤心欲绝埋葬了她。

实际上,李商隐把吴王描绘成一个深情的君王,是因为他想用吴王与西施之间的感情,暗喻南朝陈叔宝和张丽华的爱情,为他们的悲剧做出感叹。

从这些列举的诗文可以发现,诗人们都描绘了西施最纯粹的美貌,有的人是直抒胸臆,有的人是侧面描写。

擅长跳舞的美人——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美人都很多。

除了用美貌来比出高低,很多时候我们还会看这些美人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艺。

古代的美人,除了长得美,还有一个特长就是擅长跳舞。

作为盛产唐诗的一员,李白对西施的形象在每一篇诗作里都有不同层次的描写。

像是《口号吴王美人半醉》:“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指出西施的舞姿是如何曼妙,跳得乏了又软软倚靠在旁。这样的描写就像是身临其境,让大家对美人跳舞的形象有无限的遐想。

中唐元稹的《冬白纻歌》更加细致地描写出西施的舞姿。“西施自舞王自管,雪纻翻翻鹤翎散,促节牵繁舞腰懒。”由此可以看出,在元稹的眼里,西施的舞姿是撩人的。

戴叔伦《白苎词》(疑为宋元人作)也用“美人不眠怜夜永,起舞亭亭乱花影”来描绘西施的舞姿就像百花盛开,灿烂炫目。

晚唐刘驾的《姑苏台》(一作吴中怀古)直接提出,西施是以美貌和舞姿才获得吴王青睐的。“笙歌入海云,声自姑苏来。西施初舞罢,侍儿整金钗。众女不敢妒,自比泉下土。”

透过这些诗作的描写,令人们开始对西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西施除了美,同时还擅长舞蹈,她的体态和舞姿足以勾人心悬。

亡国美人——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西施作为美人,除了避不了红颜薄命的结局,还逃不开被世人斥责的下场。

中唐的杨乘似乎对西施的能力有超乎寻常的肯定,他的《吴中书事》以一句“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说西施一笑,吴国就没了。

此外,卢注的《西施》也颇有斥责西施的意思,“越王解破夫差国,一个西施已是多”,他认为吴国的灭亡,就是因为西施的存在。

杜光庭(一作郑遨诗)的《咏西施》用“脸横一寸波,浸破吴王国”,指出西施单凭眼神就能叫吴国灭亡。不仅如此,诗人还将西施丑化,说她“素面已云妖”,意即我们现在说的素颜吓死人。

晚唐的诗人对西施依然没有留情,于濆的《经馆娃宫》以一句“馆娃宫畔顾,国变生娇妒”来暗指吴国的灭亡都是因为这些美人。

裴瑶甚至直接在《阖闾城怀古》用“唯有妖娥曾舞处,古台寂寞起愁烟”来形容西施是妖物。

如果比较初唐到晚唐的西施诗,可以发现中唐和晚唐的部分诗人对西施的敌意比较深。

为国牺牲的美人——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晚唐诗人除了指责西施,也有为西施正名的,虽然诗作不多。

比如汪遵的《越女》就用“玉貌何曾为浣沙,只图勾践献夫差。”指出西施是自愿利用自己的美貌,来为国家报仇,俨然是一个女间谍的身份。

而崔道融可以说是唐代诗人里面最为西施抱打不平的一位。他的《西施滩》说“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意即西施一直以来都被人诬陷,背负着恶名,对一位女子来说实在不公。

另一首《西施》写得更妙,说西施“一笑不能忘敌国,五湖何处有功臣。”暗指西施是一位大功臣。

不得不说,虽然唐代这一类为西施喊冤的诗作比较少,但是最起码还有几首。

这证明晚唐的诗人开始不再推卸责任,真正反省了亡国的主要原因。

唐代诗人笔下西施各异的原因

每个时期,不同的诗人眼里,西施都有着不同的形象。

而诗人笔下所呈现出来的西施,其实都蕴含着深意。

初唐只有宋之问一人提及西施,而他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在强调对人生的追求。

到了盛唐,唐诗的产出量激增,对西施的关注度也开始提高。而盛唐诗人创作西施诗,主要有两种目的。

第一种就是自比西施,李白是当中的代表者:

他的《玉壶吟》是在表达自己不屑与所谓的权贵结交,《西施》虽然是在为西施感叹,却也同时在替自己无法在事业上大展拳脚而感慨。

另一种目的是讽刺:

像李白的《乌栖曲》就是用来讽刺那些荒淫无道的统治者,而王维的《洛阳女儿行》也映射了当时社会上的贫富差距。

结合当时的盛唐气象来看,诗人常以西施自喻,或者借用西施讽刺,都是因为他们对自身价值有很高的肯定。

但是,这种价值却不能被朝廷好好利用,诗人就只能将自己的感情借由西施抒发在诗文里。

中唐的西施诗比之前来得更多,内容也更加多样化。

有大量夸赞西施之美的、有将西施说成是亡国之罪魁祸首的、也有同情西施的。

相信中唐诗人之所以将西施妖化,是因为他们想借此批斗那些蛊惑国君的美人,同时也在为安史之乱哀叹。

而理智的诗人能够站在另一个角度,对西施的遭遇表示同情。

可以看出,中唐诗人的创作不再像盛唐时期一样,标榜自己的才能。而是更多关注国情,这其中就和当时的环境有关。

晚唐时期,虽然还是有一些诗人认为西施是亡国美人,但也只是少数。

更多的诗人开始为西施抱不平,不再觉得红颜就是祸水。

这是因为到了晚唐,各种社会矛盾被赤裸裸地披露,诗人开始意识到这种内忧外患根本和一个女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所以,他们有意识地由诗歌为西施叫冤。

总结

针对不同时期,唐代诗人笔下所呈现出来的各种西施形象,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不管是哪一段时期的诗人,都会描写西施的美,这是人对美的一种自然追求。

初唐由于被刘朝遗风的影响,诗作偏向于对道的追求。

盛唐诗人多是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对权贵多有讽刺。

中唐诗人则是将对国难的哀伤之情都宣泄在西施身上。

晚唐诗人开始醒悟,意识到国难的祸首实乃当政者。

我们可以发现,西施的形象在唐代诗人笔下日渐多样化,她像是一幅被切得支离破碎的拼图一样,慢慢地被拼接起来。到了最后,一幅完整的西施拼图,其实也代表着唐代诗人每个阶段的境遇,甚至呈现出大唐的兴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