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钱的过程,就是你训练理性的过程

 昵称535749 2019-12-06

500

文 | 挪威

这是新90后早起推的第 183 篇文章

今天写一篇人间事,不那么喧嚣的、没那么多嘴巴和拳头和口水、没那么多招呼的人间事,简单来说,就是花钱。

最近在看一本书,《哈耶克评传》,顺带着了解了一下早哈耶克很久但思想被哈耶克继承了的经济学家门格尔的思想。

都是有趣的灵魂,都年轻的时候做过很多混账事,例如加入一些小组,整天喝酒吹牛泡妞,谈哲学、艺术、人文、生活,没有对着大街撒尿,但肯定放飞自我,时代不同,年轻性是一样的。

而他们年轻的那些行为,构成其学术思想中的源头。

所以说,年轻的时候放荡一些,真的没什么。

感受最深的,是某天晚上读完之后写在书页上的一句话:

人花钱的过程,就是你训练理性的过程。

移动支付之后,花呗之后,信用卡京东白条360之后,一沓现金只是转账支付上几个0之后,人类越来越感受不到钱的存在了。

花钱,也就是顺手的事儿。

我的意思是,花得很模糊,很不知所谓,很后知后觉,甚至没知没觉。

经济学里面,假定人都是理性的,都会为自己做出最佳决策。

具体来说,就是能拿的,一定会拿,追求最大利益;能不吃亏的,一定不吃亏,避免最小损害。

货币消失之后,人们的「花钱理性」似乎也随之弱化。

更多商家渲染消费主义,来吧,买了他,你就是明日之星,你就是霸屏朋友圈的霸主,几句话,就把你的钱掏了。

我当然不是在鼓吹消费主义,存钱是好习惯,一定不过时,永远潮流。

但你总要花钱,吃喝拉撒,衣食住行,蓝天白云,小姐姐小哥哥,都得花钱。

这个时候,你钱花到哪里,这个过程里,其实藏着你的三观与自我。

人对有限资源的使用,都会区分出优先级,钱花在刀刃上的意思是,有限的资金,要先花在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上。

爱读书的人,基本衣食住行之后,大部分钱,也许花在了买书上;

爱旅行的人,一个月超过三分之二的之处,也许都花在了路上;

爱小姐姐的人,算了,小姐姐太耗钱了。

我的意思是,理论上,你宣称自己爱某个行业,当你宣称自己要成为某类人,你在资金支出方面,应当明显向那个方面倾斜,你在那些事儿上,花的钱,应当明显更多。

你可以看看自己的账单。

如果事实偏离,那就说明要么你的规划错了,要么你根本不是按照自己的规划在生活,而是活到哪算哪。

人总是要花钱,就像公司总是要投入资金,一般而言,公司会有预算,有增长点,亏损点。

做生意的道理,天下都一样,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大投入,找到亏损点,要么止亏,要么砍掉。

把人试做为个体,人的资金流入流出类似一家公司的投入与获益,区别只是,资金量的大小。

你也应该有一份自己的预算表,花钱的过程,其实可以作为你训练理性的过程。

账单里有你真实的自己。

你翻翻就知道,你一个月,一个季度,TOP5的支出在哪些方面,大概能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人。

一半的工资花在吃上面,大概是个吃货,花在化妆品和衣服上面,大概想活成时尚博主,花在旅行上面,大概想做个旅行网红。

把账单里的自己,和规划中未来的自己比较一下,离得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显而易见。

要意识到这一点:

事实上,你每一次花钱,都在投票自己的未来。

如果你未来想成为一个作家,但大部分钱花在了游戏上,作家就是白日梦;

你想要周游全世界,钱都花在了吃上,只能在梦里周游。

同样是有限的资金,有人做出了巨大的增量,有人把仅有的存量资金都败光了,不能只怪为什么你爸妈没留个几十亿给你。

1、习惯性地做预算,预算着眼于未来你想过的生活,想成为的那个人。

2、约束自己,自律一点,把钱花在预算规划中。

最坏的局面就是:别人在培育自己的未来,你在挖未来的墙根。

对了,最好戒掉消费性的一些借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