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王籍,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南朝梁(502-557)诗人。 寒山,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寓居浙东天台山。唐代著名诗僧。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 王梵志 (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魏徵,现作“魏征”(580-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钜鹿郡下曲阳县(今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隋朝教育家王通(号文中子)之弟 上官仪(608年-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 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 卢照邻(约635-约685年),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甫的祖父 张若虚(约647—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知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苏味道(约648—公元705年),字味道,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苏邱村)人。唐代诗人,汉朝并州刺史苏章后代,宋朝文学家苏轼先祖。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 杨炯(约650—约693年),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 刘希夷 (约651年-约680年),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市章丘)人,出身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的南祖崔氏乌水房,初唐“文章四友”之一。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人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86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 张九龄(673年/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韶州曲江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 王瀚,或作王翰,(687-726),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李颀(690?—751?),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 郑虔(691年-759年),字趋庭,郑州荥泽县人,诗、书、画被唐玄宗称为“郑虔三绝”,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洛阳(今河南洛阳)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祖咏(699~746)河南洛阳人 李白(701年2.28-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四川绵阳江油 王维(701年2.28-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高适(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 刘长卿(709年—789年),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 张谓(711-780),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早梅》 杜甫(712年2.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李冶(约713~784年),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 刘慎虚,亦作昚虚,714-767,字挺卿,号易轩。江东(今江苏南部及浙江一带)人,或云洪州(今江西南昌)人或新吴(今江西奉新县) 李华(715-766年),字遐叔,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 贾至(718—772)字幼隣,河南洛阳 韩翃,719-788,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唐代道家学者。原籍河南(今河南洛阳),后迁鲁山(今河南鲁山县) 司空曙(720-790),字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卢纶表兄,大历十才子'之一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 孟云卿(725-781),字升之,山东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人。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 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 郎士元(727年—780年?) ,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 李嘉佑,728-781,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是中唐肃、代宗两朝时期的才子,是继郑虔之后向台州传播盛唐文化的第二位著名文人,位居刺史 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曾与颜真卿等唱和往还,又与灵澈、陆羽等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 戴叔伦(约732—约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 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 李 端(737–784),字正已,赵州平棘(今河北省赵县)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祖籍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 景云,唐朝僧人,幼通经纶,性识超悟,尤喜草书,初学张旭,久而精熟,有意外之妙 戎昱(744年~800年),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 窦牟(749-822)字贻周,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 李益(约750—约830年),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 李约,751-810,字在博,自号为“萧斋”。宋州宋城人,唐朝宗室之后,为郑王元懿玄孙,汧公李勉之子 西鄙人,753,意为西北边境人,相传为唐代五言民歌《哥舒歌》的作者 张继,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杨巨源,755-?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 严维 (约756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中唐时期诗人、文学家.主要作品有《丹阳送韦参军》 武元衡(758―815年),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 刘方平(758-?),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权德舆(759年-818年), 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柳中庸(?—约775年),名淡,字中庸,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边塞诗人。是柳宗元的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 于良史 ,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代宗大历年间任监察御史。 中唐766-835:70年 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 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 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 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 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 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张籍(约766— 约830),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韩愈大弟子 于鹄(约766— 约814),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海盐(今浙江海宁境内)人。 张仲素(约769~约819年),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崔 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 李 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白居易(772年2.28-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元稹(779–831年),鲜卑族,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贾岛(779–843年),字阆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姚合(约779~约855),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宰相姚崇曾侄孙。 施肩吾(780年-861年),字东斋,号栖真子。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进士,杭州第一位状元。生于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招贤德乡(新登县,今富阳洞桥镇贤德村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 徐凝,浙江睦州分水人,与诤友张祜(792?-853?)年岁相当,与白居易、元稹同时而稍晚。 刘皂(约785年间在世),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生活于中晚唐时代。代表作是《渡桑干 胡令能(785-826年),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传说诗人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 崔郊,唐朝元和间秀才《赠去婢》 张潮(一作张朝),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人,主要活动于唐肃宗李亨、 代宗李豫时代。 裴迪,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诗人王维的好友。 畅当,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后期儒士。官宦世家,畅璀之子。 史青,零陵人,聪敏强记。《除夕》五步诗 李贺(约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 卢仝(tóng)(约795-835死于甘露之变) ,卢照邻的孙。河南济源市武,山镇思礼村,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或华州(今属陕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赵倚楼” 李群玉(808-862),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 刘采春,中唐时期人,淮甸(今江苏省淮安)人,伶人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 温庭筠,812-866,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杨敬之(约820年前后在世),字茂孝,祖籍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安史之乱中移家吴(今苏州)。 黄巢(820-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师从温庭筠 高骈(pián)(821年-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能诗,计有功称“雅有奇藻”。他身为武臣,而好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 郑畋[tián](825年—883年),字台文,荥阳人,唐朝宰相、诗人,桂管观察使郑亚之子。曹松,828-903,字梦徵。舒州(今安徽安庆市潜山市梅城镇河湾村)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罗隐(833年~910年),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晚唐诗人,“十上不第” 晚唐:836-906 71年 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 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 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韦庄(约836- 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金昌绪(?–847),大约为余杭(今属浙江)人,现今仅存诗《春怨》一首,却是好诗,广为流传。 方干(836—888),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 来鹄(?-883),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 雍陶[唐](约834年前后在世),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晚唐诗人。工于词赋。主要作品有《题君山》《城西访友人别墅》等。 章碣(836年—905年),字丽山,睦州桐庐人。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皮日休(约838年—约883年),字袭美,一字逸少,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居住在鹿门山,道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 陆龟蒙(?—公元881年),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诗人、农学家。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 刘皂(约唐德宗贞元年间在世),咸阳(今陕西咸阳市),生活于中晚唐时代。 陈陶(约841年前后在世)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全唐诗作岭南人,此从唐才子传)。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晚唐五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张泌,字子澄,安徽淮南人,唐末重要作家,生卒年约与韩偓(842-914)相当; 裴潾,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以门荫入仕,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严恽,844-869,字子重,吴兴人,今湖州 鱼玄机,女,844-871,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 吴融,850-903,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郑谷(约851~约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 王驾(851~ ),一说字大用,诰命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 崔涂 ,854-887,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末诗人,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塔祖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朱庆馀,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诗人,喜老庄之道。 聂夷中(约871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 崔道融(880—907年),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 高蟾,约881年前后在世,郡望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人。出身寒素,累举不第。僖宗乾符三年(876)登进士第,昭宗乾宁中官至御史中丞。与郑谷友善。 秦韬玉,字中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唐代诗人。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882)特赐进士及第,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全唐诗》以为其晚唐人,据考证为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