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似水年华》揭示的心理现实:欲望的本质是无中生有

 茶香飘万里 2019-12-06

我们听到他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他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他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为了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中跳跃的浪花。

——《追忆似水年华》

爱情本身就是互相伤害,伤害和焦虑停止,爱情也就停止。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揭示的心理现实:欲望的本质是无中生有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也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世界名著之一,此书以博大精深享誉世界。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齐名,被西方文学界称为20世纪最难读的书籍之一。

这部作品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马塞尔的内心世界,同时展现了世纪末法国“美好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历史变迁,还涉及了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等,包含的内容非常复杂。

为了更好的了解此书,学习其中的心理意识流手法,以及深入洞察它为我们揭示出的心理现实,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探讨下。

《追忆似水年华》揭示的心理现实:欲望的本质是无中生有

1,幻想空间

哲学家齐泽克认为我们平常认为的“现实”只是自己的心灵编造的幻觉,真正的现实是实在界的现实,我们以为的现实只是实在界被符号化之后的残余,“我们所谓的现实,不过是幻想空间在填补了实在界的‘黑洞’之后的剩余”。也就是带给我们现实感的“现实”其实是“社会现实”,是不同于心理现实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现实的。

普鲁斯特在《驳圣伯夫》中强烈地反对以作家面对的社会现实来阐释、评价作品本身,将作品视为是作者面对社会现实的机械反映。这种态度也延续到文学创作中。《追忆似水年华》不排斥社会现实,小说本身就是当时社会各阶级社会生活的画卷。但是普鲁斯特反复强调的却是心理现实,社会现实是幻想世界的剩余。

《追忆似水年华》的故事结构和普鲁斯特的人生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此书讲述了主人公马塞尔的成长经历,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曾经痴迷于友谊、旅行、社交、爱情等等。这些欲望一个又一个地破灭,直到主人公找到了追寻往事的人生真谛。少年时代的普鲁斯特曾经痴迷于社交,甚至被认为是“贵人迷”,人生的最后阶段又闭门不出,潜心写作自己唯一的杰作,也就是书写他自己。对于普鲁斯特来说,这种人生与写作上的共同点,证明人的一生其实是由各个人生阶段的主观追求塑造的。

《追忆似水年华》揭示的心理现实:欲望的本质是无中生有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心理现实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分析小说,以往的现实主义小说虽然也有大量的心理分析,但是《追忆似水年华》的心理描写有特殊性。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出入不同的社交圈子,他们都像是语言一样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律和语法的符号系统,人们无意识地运用这些规律,方能在这个圈子生活得如鱼得水,这就是他们自身面对的现实。人物并没有天生的属性,而是被不同的环境决定,他们被环境符号化了。比如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斯万先生,他本身出入以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为中心的高级贵族组成的社交圈,并且和威尔士亲王这样的王储是至交好友。当他访问主人公马塞尔的外祖父一家时,仅仅被视为证券交易商老斯万的儿子,而他本人因为娶了交际花奥黛特,所以被视为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叛逆者。斯万先生本人似乎只是一个黑洞,是一个随着坏境可以被赋予任何意义的白板,他是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宠儿,夏吕斯男爵的好朋友。但是因为追求奥黛特而进入了维尔迪兰夫人府上的小圈子之后,他惊讶地发现贵族圈子中的符号语言在这里没有意义。在上流社会颇有地位的斯万先生在这个圈子里没有位置。《追忆似水年华》的现代性体现在作品中人物心理的不一致性上,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现实是多重的。

普鲁斯特又强调对符号化的抵抗。这是普鲁斯特多次强调非理性和梦的重要性的原因。普鲁斯特强调梦境使习惯形成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他也强调人不能客观地看待现实,而应该主观地看,正如齐泽克说的那样“直视一个事物,只能看到扭曲和模糊的意象,只有从某个角度看,即进行‘有利害关系’的观看,进行被欲望支撑、渗透和‘扭曲’的观看,事物才会呈现清晰可辨的形态”。普鲁斯特要求我们向内心探求,在梦和非理性的感情中深入挖掘,发现属于自身的艺术。

2,艺术表现手法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心理现实深不可测,深不可测的心理现实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出来的。

小说中非常著名的第一卷第二部《斯万之恋》对斯万先生的爱情故事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描述方式,整个爱情故事都是通过斯万的角度来描写,恋情的另一个主角并没有作为主体出现。奥黛特是个交际花,主动追求斯万先生,邀请他进入维尔迪兰夫人的社交圈子,而花花公子斯万认为奥黛特的长相不符合他的审美,所以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敷衍。直到他在咖啡厅寻找奥黛特未果,突然被强烈的焦虑控制,仿佛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他才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想要和她一起生活。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奥黛特对他逐渐厌倦,甚至偷偷地背叛他,他也被维尔迪兰夫人赶出小圈子,但是他仍然深深地爱着奥黛特,对她不能自拔,即使发现对方背叛他的真相,万分痛苦之下也不能放弃。直到多年之后他梦到哭泣的奥黛特,醒来之后他终于猛然醒悟:最初奥黛特并不是适合他的女子,他付出的感情是完全徒劳的。

普鲁斯特正是通过斯万的故事分析了欲望的本质,使得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意义。人们最初坠入爱河,总是将恋爱的对象过度美化,因为欲望的本质正是无中生有,奥黛特之所以成为斯万欲望的对象,并不是因为她具有特别的客观属性,她的长相甚至不符合斯万的审美,但是她正好位于欲望对象的位置上。普鲁斯特总是强调欲望并不是事先赋予的,而是事后像是小说一样建构的,甚至是突然袭来的,当人们开始认真思考彼此的关系,其实他们已经陷入恋爱了,人们总是说一见钟情,而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是因为有了爱情的存在,最初平淡无奇的相遇、恋情发展事后的每个细节才能在人们心中具有命运的意味。

就连斯万在恋情中感受到的痛苦焦虑,对于恋情来说也并不是消极的,这正是欲望的积极属性,欲望本身永远在要求不满足,欲望过程不断地追求者剩余,而寻觅欲望和犹豫不决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欲望的实现,恋爱之中人们总是处于匮乏状态,就像普鲁斯特反复声明的那样,爱情本身就是互相伤害,焦虑停止,爱情也就停止了。

《追忆似水年华》揭示的心理现实:欲望的本质是无中生有

对于心理现实,只有通过创伤性经历才能展现出来,即使如此,人们因为无法承受“实在界即社会现实”,与心理现实的相遇也总是通过误读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小说中,斯万先生和主人公马塞尔都得知了恋人背叛的事实,但是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他们内心仍然无法相信事实。阿尔贝蒂娜意外去世后,主人公马塞尔非常痛苦,直到去威尼斯旅游回家时收到吉尔贝特发来的电报,电报的内容是吉尔贝特和圣卢侯爵结婚的消息。马塞尔读了电报之后误以为这是阿尔贝蒂娜发来的电报,她没有死,想要回到他的身边,这个电报让他非常不安,因为他并不希望阿尔贝蒂娜重新回到他身边。正是由于这个意外的创伤性经历,马塞尔终于发现这样自己真正的想法:他已经不再爱阿尔贝蒂娜了。

结语:

现代小说总是面临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现实主义小说时期稳定的现实感已经瓦解了,人们意识到真正的现实是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整饬,有形式感;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体,小说本身就需要精致的形式。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矛盾得到了解决。《追忆似水年华》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每个细节、每个人物在小说中都有不断的回应,体现了形式的整饬。最终却证明心理世界的深不可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