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留给后世的名画有很多,如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的作品《吻》、英国画家约翰·埃·密莱的油画作品《盲女》,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布面油画《拾穗者》等等。 历史上有一位女画家,在一个雨天,突然灵感一动,仿佛是冥冥之中受人指使,创作出了一幅肖像画,画作一经展览,备受好评,然而先后卖出3次,却都被退回,最后被列为禁画。 首先人人都有恐惧的心理,1930年代美国的神经科学家首次观察到了“恐惧缺失”的现象,了解到“恐惧”是生命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情绪,若是生命体不知恐惧,很快就会面临死亡的问题。 简单解释就是,当危险来临时,生命体没有“恐惧”的情绪,也就不会避开危险。1956年,心理学家韦斯克兰茨发现控制恐惧情绪的是颞叶中形如杏仁状的核团,左右侧半脑各一个。 言归正传,这位女画家是乌克兰美女斯韦特兰娜·捷列茨,她创作的肖像画名叫《雨中女郎》,后来一些作家受“雨中女郎”启迪,笔下的恐怖故事十分精彩。 画作《雨中女郎》有属于它的魅力所在,至少它刚出现于众人眼前时备受好评,很快就被人买走了,但又很快被退回来了,一连三次,皆是如此,三位买者退回的理由都是“感觉它在盯着自己,不由得会产生恐惧感”。 女画像无奈,最终只得将这幅画作收了起来,列为了禁画,不再售卖。实际观察“画中女郎”,先看到的是女郎较长的脖子,然后因为整幅画作是非常深的黑色调,与脸部的白皙,就会使欣赏者观察到女郎的眼睛。 画家又巧妙的在女郎眼皮部分涂了较厚的颜料,这部分与其他大范围的黑色不同,你盯着女郎的脸部,认为女郎是闭着的,但又会觉得不对劲,然后你就看到女郎的眼睛并不是闭着的(在不同的光线下,女郎闭眼或是睁眼更为明显),似乎在冷冷地望着看画的人,于是看画的人无法控制的产生了恐惧感。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