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正”——书法家吴振锋先生访谈录(一)

 朝歌淇水悠悠 2019-12-06

吴振锋,笔名不然,别署万庐。1957年生于陕西商州。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七届隶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曾担任全国第六届、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评审委员,全国第九届、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审委员,全国第二届手卷展评委,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艺术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隶书作品展暨研讨会评审委员,乌海杯全国书法大赛、全国首届王羲之奖、首届钟繇奖、首届云峰奖、王安石奖、陶渊明奖、七届全国楹联展评审委员,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大展评审委员。广东省书法院特聘研究员,兰州大学书法艺术中心研究员。

吴振锋老师作品

   2019年10月,一个秋日的午后,常春教授携研究生一行人来到了吴振锋老师的画室。楼下的小摊贩和小区里嬉笑打闹的孩子,处处透露着市井的生活气息。然而走到吴老师家门前,看到吴老师自己题写的对联和门口报箱上的自署,我们便知道,这里是一位文人的家。

   进入吴老师的画室,扑面而来的是书香和木香混合的味道,这里满墙的书柜令人叹为观止,更有一处仿照了图书馆的样子在中间放了两排的书架。我们悄悄的嘀咕,“这么多书能看的过来嘛?”走到书架跟前,绝大多数的书中都夹着若干枚便签,这真令我们这些“只爱买不爱读”的年轻人感到汗颜!


   画室小景

   吴老师丝毫没有名家的架子,亲自为我们烧水泡茶。阳光透过书架与植物的间隙照射进来,伴着茶的醇香,我们开始了一下午的奇妙之旅……

人生充满了机缘巧合,得以与某人交往,总在于偶然的缘分。而常老师是如何与吴振锋老师结缘的呢?

常春老师

    2003年我获得六届书学研讨会二等奖的时候,吴老师就是评委,我们就这样结缘了。吴老师有这样一句话点醒了我:“你应该考书法博士。”我回去在网吧查了学校的信息之后就报名,后来顺利考上了。

吴振锋老师

    我当初为什么要对你说这样的话呢,正是因为如果当初有人对我说这样的话,我就不走弯路了。我是英语系毕业的,当时在学校进修的一位老师说:“振锋,你英语这么好,书法也写得好,为什么不考书法研究生?”当时是九十年代初,全国刚开设书法的研究生点,就是欧阳中石先生那里。我当时也就是三十几岁,有老婆又有娃,我是山里人,自己在厂里面成了家,舍不得家和孩子嘛,就没去成。当时确实考虑了一下,我如果去肯定就考上了。

从单纯的书法爱好者到如今书法与美术领域的专家,吴老师的学书之路充满坎坷。听吴老师一一道来,更使得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

吴振锋老师的三位启蒙老师

梅墨生先生为吴振锋老师题写的斋号

吴振锋老师

   我古文的启蒙老师是我家族里的舅爷,他是生在解放前的一位老人,他的家族是书香门第。父亲是秀才,爷爷是举人,他是上过私塾的,八九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的神童,旧学的底子比较好。但是他带着双料的帽子,所以无法得到重用。他每年春天都来我家住一段时间,对我影响特别大。他教我古文诗词这些,给我启蒙。

   我绘画上有个老师叫杨运昌(杨运昌,字林兴,号退思斋主,少时拜陈梦琪为师,后学艺于西安,多受赵望云、方济众等名家的指点),他与赵望云、方济众等大家关系特别好。这位老人是看着我长大的,所以特别喜欢我,他给我在绘画上以启蒙。

   还有一个人,是我母亲的爷爷,他是位书法家,是我们当地中学的第一任校长。老爷子个头不高,但他能写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字,写榜书。这个人是我的书法启蒙老师。

对美院的憧憬与向往

吴振锋老师

  西安美院是我特别向往的一个地方,77年第一年高考,我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考美院。那时候整个美院对外一共招21个学生,一个系也就招5、6个学生,还是整个西北五省的范围内。当时山里娃不知道情况,我稀里糊涂的报了名。

   美院派老师到商洛去招生,我就拿着作品给老师看。当时画素描没有纸,就用《红旗》杂志的封皮画,老师把我的画一看,说:“你这造型能力还可以,但是今年不行啊,我们美院招的太少啦!”还说,“好娃咧,那民办老师好滴很,回去好好教你的书。”虽然没考上美院,但是老师的话鼓励了我,第二年我还是继续考学了,不然还是从农村出不来。

听吴老师讲过去的事情

吴振锋老师: 

   我们那个大山里特别深,反正就是个“祖国山河可爱,我的地方除外”的地方。(笑)。

   前年清明节我带人回去,提前叫他做好思想准备,我们那个地方很荒凉的。结果他到我老家一看,说:“吴老师,美的太太!”

   我们那里的空气和环境都很好,但村里已经没有几家人了。我们前后两个村,一个生产大队都姓吴。我老祖上说是武进人,常州旁边那个地方。那个地方不仅富裕而且还出官员和文人,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我的家族是清代时候躲文字狱,到这大山里头来了。我们的家谱到我这个“振”字辈下边就没了,再下来就乱了。我们家族起名字就起一个字,锋字是我父亲起的,前两个字已经确定了。我要排的话,在我们弟兄里可能是吴二十三,就像唐诗里头的那个刘十九一样。

   我们整个村都是这个家族的。我上学早,16岁高中毕业,要是不耽搁几年我就是个少年大学生(笑)。我五岁就上学啦,况且我妈告诉我,五岁的时候我能认识一千多个字了,《毛泽东选集》都可以读下来。虽然耽搁了几年,但我上高中还是那一届最小的。16岁毕业后我就在我们村当民办老师,我教的学生里有我姑有我叔还有叫爷的,因为我前村的那些年龄比我小的,辈分都比我高。包括我两个妹妹和小姨都是我教的,教我小姨的时候,她上了一年受不了了,因为她比我小三岁,同学一说脸都红了,后来就不上了。小学老师当一年多我就到中学当英语老师,初中还教过三年语文,英语老师又当了二十年。

   我上师范就是因为当年考美院没考上,也是因为父亲被处分,还为了工作耽误了几年,家里情况比较紧张。家里人就对我说,“你就考个师范吧。”后来我四十几岁到西安后我还向往去美术学院上学,过了二十几年还有那种冲动。

在艰难中学习

吴振锋老师

   现在这个时代要啥有啥,小时候我临帖,是我姥爷给我写的帖。好多古帖我到二十多岁才看到,我二十岁才第一次使用宣纸。我当时小的时候没学可上,武斗队把我们学校都占了,可怕的很。星期六休息一天,星期天去上学,结果离学校一里多地的时候有枪声。别人告诉我们说:“武斗了,赶快回吧!”我们就赶紧往回跑,从此以后学校被武斗队占了,我们就再不能回学校去了。小学都没上完就回去了,回到家里就拔猪草、放牛放羊。

   我爱读书,有几个舅舅就把他们的书都给我。我甚至在全公社里搜罗书,谁家有书,就跑几十里把它给借来。幸运的是我还有个哥以前是高中生,他家里从初中到高中的课本都在,放在楼上灰都堆了很厚,我在家里自学了这些,甚至把书上的那些画都描了下来。当时爱上书法也是因为家里流行在墙上写毛主席的诗词,所以我就不断临写。

5G时代书法的出路问题

吴振锋老师

  你们这些孩子,遇到一个好时代。5G时代到来之后啊,书法还有何用,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到了5G时代以后,整个人类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历史不一样,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文字的书写,也就是书法这一块了。写意画基本没有生存空间了,书法如果再不坚持,这个民族还有啥?所有的符号都没啦!大家应该有一种思想准备,将来的希望就在你们90后、00后身上了。

为吴昌硕全集预留的书架

常春老师说明此次来意

常春老师

   我们这次“求正”是一个系列,您是头一家。因为我现在一二三年级的研究生都齐全了,就想着带他们出来见见世面,不能做井底之蛙,光跟着我学。陕西这儿名家多,高手多,我有一点点资源,就把这些学生们带出来好好见识一下,也听听人家的人生,听人家讲讲艺术。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吴老师。吴老师是我的贵人,也是我的老师。要是当年没有吴老师的那句话,我虽然还是要考博士,但是说不定就去考文学博士了,没有想过考书法博士。所以,我带着我的学生来拜访您,也是认个门。

   我们今后准备把陕西书法名家一一拜访过来,可以出一个系列的名家访谈录,取了个名字“求正”。这个名字是我的博士导师欧阳中石先生为首都师范大学师生作品展取的名字,老先生还写过这两个字。我们最终是希望将“求正”的图文资料汇集成册,出一本书。

吴振锋老师

   把谈话内容整理出来全部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东西。

   我今天跟你们讲的这些故事,好多都是鲜为人知的,今天看到你们这么多年轻人,感到高兴就讲出来了,平时别人也没有机会听到。(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