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中国87|“金牌编剧”关汉卿:医者仁心, 戏文涤魂

 风吟楼 2019-12-06

作者:戈多  主播:刘炜

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原创

百期经典“诗意中国”
百期经典文化传播“诗意中国”系列,由湖北之声与“诗词世界”联合出品。
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分享艺术领域有趣的一切。每天13:00--14:00播出。

诗意中国   关汉卿 来自诗词世界 45:06


他的文学地位比李清照和曹雪芹还高,他在民间的影响力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柳永不相上下,他对民间疾苦倾注的笔墨让杜甫也望尘莫及......

然而,史料对他的记载却少到连生卒年月、祖籍在哪里都不详,人们对他的生平情况知之甚少。

在他之前,中国戏剧走过了漫长的萌芽、发展道路。而他登上了戏剧创作的历史舞台,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成熟的戏曲剧本。

他就是有着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曲家圣人”——关汉卿。

1

关汉卿大约出生于13世纪初,那是在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连年的战乱让百姓苦不堪言,也让他从小就看遍人间疾苦。好在家中世代行医,父母带着他倒也能在燕京安身立命。

可惜的是,行医救不了百姓。

加冠那年,他为自己取字“汉卿”。

那时,元代统治的地方,把百姓分作三六九等:一等蒙古人,二等洋人,三等北方汉人,四等南方汉人。此外更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等职业上的地位区分。

作为北方的汉人,读过书的关汉卿虽能承袭父业,用医术换得温饱,地位却比最底层的百姓高不了多少。

况且元代不重诗文、废停科举,唐诗宋词的辉煌终究远去,越来越多的文人们开始写面向百姓的杂剧为生。

关汉卿也选择了走向市井。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把功名利禄抛在脑后,重新审视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如同他的散曲《南吕 四块玉》里说的,“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贤与愚,无须争对与错,这是一份自我和解与了然。

而命运向下压他一寸,他就要反弹出一分向上的力。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不伏老》

2

关汉卿只写反映现实的作品。他写的杂剧,主角皆是平民百姓,从小所见的种种不平之事,都成为了他的素材与灵感源泉。

他写《鲁斋郎》,借包拯智斩鲁斋郎的公案,揭露了豪强恶霸的丑陋面目。

他写《单刀会》,是元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剧。关公单刀赴会大义凛然、无所畏惧,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超人。在关羽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寄托了汉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感情。

他写《望江亭》,用谭记儿在望江亭内设计对付权贵杨衙内的故事,讽刺了权贵的仗势欺人,为普通人的智谋与反抗喝了把彩。

在他笔下,《救风尘》中的赵盼儿、《金线池》中的杜蕊娘、《谢天香》中的谢天香,都是聪明、美丽的女性,她们勇敢追求个人幸福,经过一波三折最终与心上人结为连理。

他观察着被长期忽略的女性角色,将面对着自己人生困境与人生选择的女性鲜活地写进作品中,尊重并同情她们和自己一样,生而为人不得不面对的混沌人生百态。

他写的剧一出又一出,在大都中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他曾不羁地写到:

“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如果不能做官为百姓造福,那就用笔为百姓呐喊。他笔下的一部部悲剧,无不是为社会最底层、最无助的百姓,妇孺代言的呼喊。

3

一次在街头的闲逛改变了关汉卿的命运。

一天,繁华的元大都闷热无比,关汉卿如往常一样去戏院访友,却发现街上锣鼓喧天,路人们围聚在两旁,中央一个披头散发的弱女子背插斩标,坐在囚车里被行刑的队伍带往法场。

围观的百姓们大都伸长了脖子,仿佛想将行刑的过程看得再清楚点儿。一个老妇在人群中怮哭不止,场上的官员和刽子手面目冰冷。

关汉卿急忙找一个看热闹的人询问,前方要行刑的,所谓何案。

等到路人讲述完此案的经过,关汉卿已是满腔怒火,却无能为力。他只能随着队伍一起走向法场,送这名可怜女子最后一程,空余满腔悲愤。

人们的目光都聚集在法场中央那个跪立的女子身上,她秀丽的脸庞虽被灰尘沾染,却依旧清白可见。

行刑令落,刽子手挥动了手里的凶器,然后人头落地。

围观者脸上纷纷变色,老妇痛呼一声昏倒在地。人群中一名男子悲愤地望着一切,眼中的大都仿佛突然颠倒了季节,如大雪时节一般寒冷。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决心要将所见的一切写给世人看,即使真相的背后有再多危险也毫无畏惧,就像他过去常做的那样。

4

发生在那名可怜女子身上的,是一桩冤案。

女子叫名为朱小兰,因母亲染病,借了邻居二奶奶十两银子,没钱还,就许给二奶奶做儿媳妇,跟二奶奶的儿子文秀结了亲。

小两口原本过得安稳美满,可小兰模样姣好,被隔壁恶霸李宜看上,一日文秀出外后许久未归,隔了几天才发现被人推到水里淹死了。邻人皆说,定是李宜所为。 

因为二奶奶不同意小兰再嫁,李宜又起歹心,往二奶奶的羊肚汤里下毒。怎料二奶奶赶巧没吃,李宜他爹恰巧不知情地偷吃了,当时就七窍流血而死。

李宜遂威胁小兰,除非嫁给他,否则就抓她见官。小兰问心无愧,当然不答应。李宜便用银两买通知府忽辛,将小兰抓起来严刑逼供。

小兰不肯招认,忽辛威胁她要打二奶奶八十大板,小兰不忍婆婆被打死,终于认了罪,这才酿成了这一人间悲剧。

关汉卿离开法场后,满心都是这桩案子里的不公与不平,他来到知己朱帘秀那里倾诉自己的心中所想,而他的这位红颜知己,大都城里的著名花旦,也义愤填膺地鼓励他去写一出感天动地的戏出来,让世人都看看这其中的冤屈。

不久后,怀有救世之心的关汉卿完成了他的巅峰之作——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5

还未找好《窦娥冤》演出的戏楼,便先有人登门拜访。

曾经的友人叶和甫告诉关汉卿,那位知府是大都权臣阿合马的公子,身为汉人,不如明哲保身,不趟这趟浑水。关汉卿只是冷笑送客。

等到另一位梨园好友王和卿登门时,却带来了好消息。这位与关汉卿意气相投的杂剧家已找好城里著名的戏院,就等《窦娥冤》的上演。

《窦娥冤》上演之前,名声便已传到了一众街头百姓、达官贵人耳中,等到戏院的帘子为其拉起,全城爱戏之人无不聚集左右,只求一探究竟,一睹风采。

城中最著名的戏院玉春楼里,坐着看戏的有一众大都官员,忽辛的父亲也坐在戏台下。

但主演朱帘秀与戏班众人仍是坦荡的演绎了这出戏。

在关汉卿的笔下,朱小兰化名窦娥,遭恶霸张驴儿诬陷,为救婆婆,被昏官送上了法场。行刑当日,窦娥含泪向苍天起誓,诉说满腔冤曲:

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感天动地窦娥冤》

剧末,窦娥冤死,法场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后有窦天章查明冤情,将张驴儿与那贪官一齐送入大牢,沉冤昭雪。

6

关汉卿的《窦娥冤》最终赢得了全城百姓与梨园众人的喝彩与支持,台下高坐的官员岂能无动于衷,很快便遣人将关汉卿与主演朱帘秀打入死牢。

哪怕被下大狱,关汉卿也绝不改剧本一个字。用他《单刀会》里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倒不了俺汉家节!”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好在,看戏的官员里有当朝宰相伯颜的老母亲,她被这出戏感动,认了主演朱帘秀为干女儿;

城中文坛名家与一众百姓联合上万名状,为关汉卿寻求公道。

最终,在朝廷严查下阿合马及其党羽平日恶行被一一发现,皆被清算剿灭,关汉卿与朱帘秀无罪出狱,《窦娥冤》这一出戏更是传遍各地,深入民心。

关汉卿靠一支笔,帮那朱小兰讨回了公道,更进一步唤醒了压迫下的世道人心。

7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藏风流,为一时之冠。”

关汉卿一生创作出60多个剧本,其中完整流传下来的剧本有18个,相当一部分还活跃于现代戏剧舞台上。

就像他创作的杂剧一样,他只求写出心中所想,为百姓发声。

没有功名,关汉卿与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戏剧演员厮混在一起。

“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正因为如此,他的笔触能够深入到底层百姓的生活,去描写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他笔下的一字一句,朴实无华却极富戏剧性,引人入胜,耐人咀嚼,以至于七百多年后的今天,还能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

或许难能可贵的坚持,让关汉卿活得“真”,让关汉卿立得“正”,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使正义得到伸张,也让关汉卿名垂青史。

田汉曾在他的话剧《关汉卿》里写下这样一段评价:

“将碧血,写忠烈。这血,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于英雄共魂魄!强似写佳人绣户描花叶,浪子朱窗弄疯月——虽留得绮词丽语满江湖,怎及得傲千奇枝斗霜雪!”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戈多,音频版由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节目汇编制作播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