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水排水 |600年200多次地震,故宫怎么就是不倒?

 阳光男孩007007 2019-12-06

作者:那一座城

来源公众号:那一座城(thecity2015)

文章原标题:北京 |600年200多次地震,故宫怎么就是不倒?

昨日早上08时05分在河北唐山市丰南区发生4.5级地震,北京、天津等地均有震感。


北京故宫建于1421年,到今天已经走过六百年风雨沧桑,经历过200多次地震包括数次强地震,但没有任何建筑因地震倒塌。古代木构建筑,可以不用一棵铁钉,却能够稳固结实,靠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017年,故宫博物院工程师周乾

接到一通跨洋电话,

来电者是英国一家电视台,

他们听说中国古代木建筑抗震性十足,

于是找到周乾,希望答应他们的拍摄请求:

复刻一个太和殿来震一震,

看看中国古建筑到底有多抗震。


英国第4电视台推出一系列中国纪录片,其中一集《紫禁城的秘密》(Secrets of China's Forbidden City),详细讲述了这一伟大建筑奇迹的秘密

太和殿太大,

于是他们换做了寿康宫,

用传统的工具和技法,

将立柱、外墙、斗拱一一还原,

照原样复制了一座1/5大小的寿康宫。

怎么测试抗震性能呢?

英国导演说,

我们英国没有地震,

对地震的了解只知道“震级”,

那我们就把模型放到测试用的地震台上,

一级一级加,加到散架为止。

于是,一场简单粗暴的实验开始了。

周乾带着外国木匠理查德站在仪器旁,

紧盯着仪器上不断升高的数值。

5级,寿康宫已经疯狂摇摆,

8级,两边的墙体轰然倒塌,

吓得理查德哇哇大叫,

但主体的木结构还只是摇摇晃晃,

没有要“投降”的意思。

震级9.5级,

这是1960年智利大地震的震级,

这已经是人类经历过最高的震级了。

当地震台的震级显示,达到10.1级!

寿康宫在地震台上疯狂起舞,

但就是死活不散架。

理查德又是惊奇又是兴奋,

想要地震台再加码,

周乾不同意:

地震台已经快要冒烟了!

理查德只好作罢,他说:

“我们想震塌这个建筑,

但是我们做不到。”

图左为周乾,图右为理查德。

上周,我在一个研讨会上见到了周乾,

他分享了他们后来研究发现的

“紫禁城的秘密”。

最大的秘密,

就藏在屋顶上:

榫卯结构拼合而成的斗拱。

榫卯,中国古代木质建筑的主要结构,

不用一根钉子,通过木条拼合而成。

拼合成的斗拱之间虽有缝隙,

却丝毫不影响建筑的稳固性。

地震开始,

斗拱通过摩擦、旋转,

消化掉了地震中的能量,起到减震作用。

其次是柱顶石:

柱子下的这块大石头。

实验前,工程师们本以为立柱会受损严重,

实验结束,木架完好无缺。

但他们发现模型产生了轻微位移。

没错,建筑整体移动了,但是建筑本身无损。

如果柱子不是放在柱顶石上,

而是插入地基中,

反而会因为消解不了地震的能量而断裂。

立柱的角度也有看不见的讲究。

我们肉眼看到立柱,以为是平行向上的,

但其实是有轻微的倾斜,向内收拢,

和屋顶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

无疑也是建筑又上了一层保险。

除了斗拱减震,

土加碎石的地基搭配也是功不可没。

一层土一层碎石的铺法,

层层垒起,化解地震的能量。

周乾在研讨会上分享的故宫建筑秘密。

此外,故宫的墙体厚、梁架低、屋顶重等设计,

也对建筑物本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一系列的工程技术,

让小型的寿康宫在这次实验中,

把英国人震得没脾气。

除了紫禁城,

在中国还有年代更久远的抗震木建筑,

它们均体现了榫卯结构的良好应用,

作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

传说中地震不倒、战火不毁、雷击不焚,

它的构造体现了斗拱的精妙,

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价值的坐标。

晋祠圣母殿是晋祠中现存最古的建筑,

也是北宋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

宋代建筑实物上斗栱结构和形制的变化,

它全都表现出来了。

纯木建造的万荣飞云楼,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

无论大小接口,均为榫铆嵌套,

它和应县木塔一起,被誉为“南楼北塔”。

而寿康宫,只是故宫的小小缩影,

类似的木构古建筑,

整个故宫有1200座,

成为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我们用现代实验总结出故宫抗震的原理,

而其中所蕴含的智慧,

早已经受住无数实际考验。

图中紫禁城的角楼,运用数座歇山顶相交,形成十字脊,且室内不出现任何柱子。

图/李乾朗《穿墙透壁》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京师6.25级地震,

天寿山、密云、居庸关、古北口一带,

“城垣墩台驿堡倒裂不可胜计”。

清康熙四年(1665年),通县西部6.5级地震,

京师宫殿和全城都在震颤之中,

京城内房屋倒塌者不计其数,

就连坚实的城墙也有百处左右塌陷。

康熙十八年(1679),京师发生强烈地震,

地声如雷轰,其势如涛涌,白昼昏黑,

连顺承、德胜、海岱、彰仪等城门都被震倒了。

直到第二年,

北京接连发生的大大小余震,不计其数。

甚至1976年7.8级的唐山大地震,

震源地离紫禁城也不过150公里。

其实,北京位于地震活跃带,

这条危险的断层带长达1000公里。

但正是因为这些经年积累下的技艺,

让紫禁城挺过了大大小小200多次地震,

终于在明年,

即将迎来它的600岁生日。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