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分享】张景岳医案赏析

 陈鑫医师 2019-12-06

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明代著名医家。明·黄宗羲《张景岳传》称:“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师皆遣金币致之”(《南雷文定》前集卷十)。

提出“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张景岳画像

其学术初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中年以后,随着医理研究深入,又予以否定,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重视命门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主张补益真阴真阳,慎用寒凉攻伐,擅用温补之剂,创制左归、右归等方剂,因好用熟地,有“张熟地”之称,为温补派代表人物。

著《景岳全书》、《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及《质疑录》。

案一  治七旬衰翁伤寒战汗案

余尝治一衰翁,年踰七旬,陡患伤寒,初起即用温补调理,到十日之外,正气将复,忽尔作战,自旦到辰,不能得汗,寒憟危甚,告急于余。余用六味回阳饮,入人参一两,姜、附各三钱,使之煎服。下咽少顷,即大汗如浴,时将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脱,鼻息几无,复以告余。余令以前药,复药与之。告者曰,先服此药,已大汗不堪,今又服此,尚堪再汗乎?余笑谓曰,此中有神,非尔所知也。急令再进,遂汗收神复,不旬日而起矣。

呜呼!发汗用此,而收汗复用此,无怪乎人之疑之也。而不知汗之出与汗之收,皆元气为之枢机耳。故余纪此,欲人知合辟之权,不在乎能放能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景岳全书·伤寒典》

六味回阳饮:人参  制附子  炙甘草  炮干姜  熟地  当归如泄泻者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多多益善。水二盅,武火煎七八分,温服。

按:伤寒战汗,为本虚而正邪交争之象。景岳尝曰:“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则为振,甚则为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矣。”此案高年阳衰,寒邪外感,战而不汗,进六味回阳饮,旨在助正敌邪。药后当以周身汗出,四肢转温为佳,反见大汗如洗,身冷如脱,良由元气本衰,正气不续,景岳复授原方,回阳救逆,实本壮元。先后两授,一以治阳逐邪,一以温阳救急,把握“元气”这一开合枢机,能放能收,运用自如,不可与见汗治汗者同日而语。

感悟:

1、中医治病“在乎所以主之者”,不能无汗发汗,见汗止汗。 本例“汗之出与汗之收,皆元气为之枢机耳”。

2、要有定力,胸有成竹。

3、附子与人参、熟地相伍有深意。

案二  治误食蘑菇,寒毒直中吐泻案

余在燕都,尝治一吴参军者,因见蘑菇肥嫩可爱,令庖人贸而羹之,以致大吐大泻。延彼乡医治之,咸谓速宜解毒,乃以黄连、黑豆、桔梗、甘草、枳实之属,连进之而病益甚。遂至胸腹大胀,气喘,水饮皆不能受,危窘已甚,延救于余。投以人参、白术、甘草、干姜、附子、茯苓之类,彼疑不敢用,曰:“腹胀气急,口干如此,安敢再服此药。”乃停一日,而病愈剧若朝露矣。因而再恳与药如前,彼且疑且畏,而决别于内阃曰:“必若如此,则活我者此也,杀我者亦此也。余之生死,在此一举矣。”遂不得已,含泪吞之,一剂而呕少止,再剂而胀少杀,随大加熟地黄,以兼救其泻亡之阴,前后凡二十余剂,复元如故。

彼因问曰:“余本中毒致病,乡人以解毒而反剧,先生以不解毒而反愈者何也?”余曰:“毒有不同,岂必如黄连、甘、桔之类乃可解耶?即如蘑菇一物,必产于深坑枯井,或沉寒极阴之处乃有之。此其得阴气之最盛,故肥白最嫩也。公中此阴寒之毒,而复解以黄连之寒,其谓之何?兹用姜、附,非所以解寒毒乎?用人参、熟地,非所以解毒伤元气乎?然则,彼所谓解毒者,适所以助毒也。余所谓不解毒者,正所以解毒也。理本甚明,而人弗能辨。凡诸病之误治者,无非皆此类耳。公顿首,愀然叹曰:“信哉!使非吾丈,几为含冤之魄矣。”《景岳全书·杂证谟》

按:蘑菇禀阴寒之气最盛,服之吐泻,阴盛阳衰也。庸医拘于解毒,连进苦寒,宜乎益甚!景岳立足辨证,“不解毒者,正所以解毒也”,看似平淡无奇,实寓中医“解毒”精义,值得玩味再三。

感悟:

1、治病不能想当然。

2、要深究病理。

3、去除病因即解毒,元气伤时补正即解毒,不补元气不能尽祛其毒。

案三  温胃饮治吐蛔案

胡宅小儿,年甫三岁,偶因饮食不调,延幼科诊治,所用之药,无非清火、化滞等剂,因而更损胃气,反致呕吐溏泄,复加清利,逐致吐蛔。初止数条,渐至数十条,细如灯草,甚至成团,搅结而出,早晚不绝,所下者亦如之。羸困至极,求治于予。因与温胃饮二、三剂,其虫朝夕不止,其多如故。初不识其所从来,而神化之速一至如此。乃翁恳切曰:“止此一儿,死生在公矣。万望先逐此虫,虫不尽则病日甚,其能生乎?”予弗之听,但以前药,倍加人参,仍加附子,二、三剂而呕吐渐稀,泻亦随止。泻止后,乃以理阴煎、温胃饮出入,间用十余日而虫渐少,一月余而饮食进,肌肉生,复原如故矣。

其翁极诚称谢,因问曰:“小豚之病,诚然危矣,今何以不治虫,不治呕泄而三者俱愈,可闻教乎?”予曰:“公之所畏者:虫也。予之所畏者,胃气也。且凡逐虫之药,无有不伤胃气者,向使胃气再伤,非惟不能逐虫,而命必随之矣,其害孰甚?故保生之权,全在知本知末,但使脾胃日强,则拔去化虫之源,而三病同归一得矣,尚何虫泻之敢横哉!”《景岳全书·杂证谟》

温胃饮:人参、白术(炒)、扁豆、陈皮、干姜(炒焦)、炙甘草、当归、滑泄者勿用

理阴煎:熟地 当归 炙甘草 干姜(炒黄色)或加肉桂

按:景岳尝曰:“凡吐蛔者,必因病而吐蛔,非因蛔而致吐也。故不收治其蛔,而但治其所以吐,则蛔自止矣。”是案治用温胃饮,意在补胃温中,防其衰败,治所以蛔动之因。脾胃气强,虫自不生。”后加理明煎出入,更是注意后天,温养脾胃,“拔去化虫之源”。

感悟:

1、分清因果。

2、参、附并用;补气补阴次递而用。

案四  巧治小儿吞钉案

一王氏子,甫周岁,其母以一铁钉与之玩弄,不觉纳之口中,吞入喉间。其父号呼求救。余往视之,但见其母,倒提儿足,以冀其出,口鼻皆血,危剧之甚。余晓之曰:“岂有倒悬可以出钉,而能无伤命者哉?”因速令抱正,遂闻啼声。余曰:“钉已下咽,不在喉矣。”其父曰:“娇嫩之脏,安能堪此。”但因其哀求之切,不得不允,姑以慰之,然计无从出,而逼索方药,顷刻数四,余只得静坐斋头,潜思熟计,亦无所得。

乃取本草一玩,觊启其几见,所载曰铁畏朴硝,遂得一计。乃用活磁石一钱,朴硝二钱,并研为末,付其父,令以熬熟猪油,加蜜,和调药末与之,于申末之顷尽吞之。至次早,其父匍匐阶前,曰:“昨于三鼓时,忽解下一物,大如芋子,莹如蓴菜,润滑无棱,药护其外,拨而视之,则钉在其中矣。”持以示余,乃京中钉鞋所用蘑菇钉者。

其父索某方,并问其故。余曰:“所用者,芒硝、磁石耳。盖非磁石不能使药附钉,磁石非硝不能逐钉速出,非油则无以润,非蜜则未必吞。合是四者,则着者着,逐者逐,润者润,同功合力,裹护而出矣。公亦以为然否?”其父额手称谢,曰:“神哉!不可泯也。宜笔记之,以资后人之识焉。”《景岳全书·杂证谟》

按:案中以磁石研末,冀其裹附铁钉,不使其戕伤胃肠,且借其重坠之性,带钉下坠。同时,又以蜜、油滑肠,冀肠道滑润,药气下行,磁铁一并下解。朴硝之用,因铁畏朴硝故,是取相反、相畏之理,而建奇功。既谙药性,又通物理,故有是创,神思独到,聪明绝类,诚为可赞!

感悟:

既谙药性,又通物理,神思独到!

案五  辨原委巧治诈病案

予向同数友,游寓榆关客邸内。一友素耽风月,忽于仲冬一日谯鼓初,闻其友急叩予户,启而问之,则张皇求救。云所狎之妓,忽得急证,热在垂危,倘遭其厄,祸不可解。予随往视之,见其口吐白沫,僵仆于地。以手摸之,则口鼻、四肢俱冷,气息如绝。陡见其状,殊为惊骇,因拽手诊之,则气口和平,脉不应证。予意其脉和如此,而何以证危如是,第以初未经识,犹不知其为诈也。

然沉思久之,则将信将疑,而复诊其脉,则安然如故,始豁然省悟,岂即仲景之说也。遂大声于病妓之傍曰:“此病危矣,使非火攻,必不可活,非用如枣如栗之艾,亦不可活,又非连灸眉心、人中、小腹数处,亦不可活。余寓有艾,宜速取来灸之。然火灸尚迟,姑先与一药使其能咽,或咽后少有声息,则生意已复即不灸亦可。若口不能咽或咽后无声,当速灸可也。”即与一药,嘱其服后,即来报我。

彼狡奴闻予之言,窃已惊怖,惟恐大艾着身,药到即咽,咽后少顷,即哼声出,而徐动徐起矣。予次日问其所以,乃知为吃醋而发也。予闻之大笑,始知姊妹行中,奸狡之况有如此。《景岳全书·杂证谟》

按:诈病者,诈伪也。或以争讼,或以斗殴,或以相妒,或以名利相争,则人情诈伪出乎其间,使不明其理,则为假象所感。治疗此证,景岳主张“借其欺而反欺之”,俾真情自露,允称上策。然所难在辨证处,医者苟能在病情上细辨真假,何患诈病之不识乎?

感悟:

1、识病须真。

2、借其欺而反欺之。

3、医之职业如履薄冰。

案六  扶正为主治愈背痈案

向予长男,生在癸丑,及乙卯五月,甫及二周,而患背疽。初起时,背中忽见微肿,数日后,按之则根深渐阔,其大如碗,而皮色不变,亦不甚痛。至十余日,身有微热,其势滋甚。因谋之疡医,或云背疽,或云痰气,咸曰荤腥温补,一毫不可入口。乃投以解毒之药,一剂而身反大热,神气愈困,饮食不进矣。

予危惧之甚,因思丹溪有云:“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当先助胃气为主,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血佐之。”又曰:“但见肿痛,参之脉证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是诚确论也。

因却前医,而专固元气,以内托其毒,遂用人参三钱,制附子一钱,佐以当归、熟地、炙甘草、肉桂之属,一剂而饮食顿进,再剂而神彩如旧。抑何神也?由是,弛其口腹,药食并进,十剂而脓成,以其根深皮厚,复用针出脓甚多,调理月余而愈。

向使倾信庸流,绝忌温补滋味,专意解毒,则胃气日竭,毒气日陷,饮食不进。倘致透膈内溃,则万万不保矣。且此儿素无虚病,何敢乃尔。盖以其既属阴证,又无实邪,见有确真,故敢峻补脾肾,方保万全。呜呼!医之关系,皆是类也。因录此按,用告将来,以见肿疡、溃疡,凡虚证未见,而但无实热壅滞可据者,便宜托补如此,则其受益于不识不知,有非可以言语形容者。

按:痈疽之症,多因邪毒内结,治法在于祛毒。但具体运用,又当权衡,正气不虚,实邪内结者,可径攻逐;正气已虚,内无实邪者,但宜扶正实本,惟图正充托毒。是案病症初起,皮色不变,不痛无热,乃无实邪,而疡医投剂解毒,因致身热食废神困,正气日伤,此无他,不明辨证耳。景岳有悟于丹溪之论,竞投温补而愈疡疾。

感悟:

1、痈疽虽由邪毒所致,但其发病与否、病势轻重与正气有密切关系。

2、病痈疽而用大剂温补,需有胆有识。

3、“见肿疡、溃疡,凡虚证未见,而但无实热壅滞可据者,便宜托补如此”,为治痈疽开一法门。

4、景岳对丹溪学说是有所取舍的,并非全盘否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