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凳边抹攒框打槽装板,凳面木板平镶,不落堂。边抹下装光素牙板,腿足为圆材,侧脚收分显著。凳子每面装枨子一根,四根枨子在同一高度与腿足结合。凳面攒框打槽装板。此种造法多用于古典家具的椅凳面、桌案面、床榻面及柜子的柜门、柜帮等部位,其优点是将面心板的薄板当厚板用。以此凳为例:面心板厚度为10毫米,大边厚36毫米。配以穿带,既保坚实又节约用料。大边拍抹头能有效的保护木料的断面不外露,而减少家具的抽涨与开裂。 装板有平装和落堂装两种方式。如此例方凳,装板为平镶,即面心板与边抹平齐。面心板安装时,木板装入四框,一般只有一个纵边使胶,或四边都不使胶,给面心板抽涨留有余地,以防面心板撕裂。 在无束腰杌凳中,圆材直足直枨的是它的基本形式。其结构吸取了大木梁架的造法。四足都有侧脚。侧脚就是四足下端向外撇,上端向内收,即我们常说的“挓”。正面侧脚称为“跑马挓”,侧面侧脚叫“骑马挓”,正面侧面都有侧脚叫“四腿八挓”。与侧脚常被一起提及的还有“收分”。收分是腿子上端比下端细,也被称为“大小头儿”、“出稍”。古建筑中的小式建筑侧脚收分一般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为3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营造算理》规定为7/1000。侧脚一般与收分基本相同,如收分为3厘米,那么侧脚也为3厘米,被称为“溜多少,升多少”。侧脚收分在家具上的应用一般侧脚会比收分显著很多,此凳的侧脚为12毫米,收分仅为2毫米,它不遵循“溜多少,升多少”的规律。可见,架构上方凳的造法来源于古建筑学,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其自身的美学及力学规律,以实用为主,以美观为佳。 此凳的牙板为素牙板,无任何线脚装饰。值得注意的是,两侧牙板与腿足相交时,采用的是“裁口”而非“整吞”。 牙板通常默认为10毫米厚,裁口是将牙板外半5毫米做榫,与腿子结合,而内半5毫米做肩,这样,能保证牙板在受力的情况下仍保坚实,一般入槽深度也为5毫米。整吞是将牙板全部纳入到腿足中。 方凳腿足尽端要出长短榫。出长短榫有两个原因,一来,避开边抹接合的榫,二来,大边和抹头各纳入一榫,锁住大边和抹头的格角相交,以防开裂。长短榫的数据,可参阅文章最后的1:1测绘图。 方凳的枨子是典型的圆材丁字形接合,值得注意的是,横枨并非圆形,而是长方形直材倒棱后又将底面刨平,枨子高度为32毫米,宽度为30毫米。其形如上图所示。 |
|
来自: DavidCCH > 《木彤及各類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