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因“懒”而扬名天下的诗作,慵懒优雅,被李清照化用写成绝唱

 文化点心铺 2019-12-06

在古典诗词中,吟风赏月、伤春悲秋、模山范水,是古代文人非常善于表现的内容;此外,描写深闺寂寞、离愁别恨、儿女情长的作品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也成了古诗词被一些网友诟病的主要原因。

在这些网友心中,这类古诗词纯粹是“无病呻吟”,浅薄无聊,应该被当作糟粕摒弃掉。然而,人作为情感性的动物,时时刻刻都处于理性与感性的互相交织中。太过于理性,会显得无趣;太过于感性,会显得不成熟。反映在诗词作品中,自然也应该是理性与感性共存。

事实上,那些在网友心中看似“无病呻吟”的诗作,不过是人类感性的一种表现。它们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流传至今,原因就在于此。因为真挚的情感永远都能打动人心!就比如唐代诗坛这首因“懒”扬名天下的诗作,慵懒而优雅。其中一句还被李清照化用写成一首千古绝唱。全诗如下:

懒起    韩偓(唐)

百舌唤朝眠, 春心动几般。 枕痕霞黯淡,泪粉玉阑珊。   

笼绣香烟歇,屏山烛焰残。暧嫌罗袜窄,瘦觉锦衣宽。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对于韩偓,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他是李商隐的外甥,年少聪慧,曾在10岁的时候,因一首赠别诗才惊四座,受到李商隐的盛赞。在晚唐诗坛,他善于写艳体诗,诗风绮艳,靡丽多情,著有《香奁集》。这首《懒起》就是他艳体诗风的一首代表作。

整首诗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围绕诗题“懒起”,描写了一位深闺思妇春心萌动,春日早起后的一系列情态。其中,即有内心活动的描写,又有外在动作的刻画,十分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尤其是诗作最后两联,更是惊艳动人。

诗作首联总起,以“百鸟争鸣”开篇,点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点出了抒情主人公被鸟声打断了美梦。一句“春心动几般”揭示了整首诗的中心:春意足,春情动,春愁生。诗作第二联是正面描写女子容貌,通过“枕痕"、“泪粉”二字揭示了女子的春闺思妇身份。那么,她因何垂泪呢?

诗作中间三、四联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继续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屋内的场景,以及女子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和心理活动。此时烛烬烟残,昨夜的春梦早已远去。女子被鸟声打断了美梦,显得有些心烦气躁,穿袜子时觉得紧穿不上,穿衣服时又觉得自己消瘦不堪显得衣服非常宽大。她懒洋洋地挑来试去,心中落寞无比。

诗作第七联将时间拉回昨夜,通过一夜雨声点出了女子昨晚彻夜难眠,心事重重,烛火也点了一夜。临近天明,她朦胧睡去,梦还未做完,就被鸟声惊醒了。昨夜的雨带来阵阵寒意,让她心中更加感到落寞。

末联,女子由雨声想到院中的海棠花:那株盛开而可喜的海棠花经过一夜的风雨侵袭,现在还安然无恙吗?可是,她却并不焦急地去一探究竟,而是慵懒地斜靠在床头,轻轻挑起帘子的一角向外张望去。

她虽然担忧海棠的命运,可又不愿挪步到户外去看个究竟,而只是懒懒地侧卧着,潦草地观察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下了一夜寒雨,她深知海棠花早已被打的花瓣凋零,看与不看都一样。其实,她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春景易逝,红颜易老。

这一句意境凄美,充满了无奈与哀伤,但同时也显得慵懒而优雅。后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化用此句,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千古绝唱《如梦令》,名动天下。不论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还是韩偓的《懒起》都动人心弦。想来,对于春天的易逝,人们的惜春之心,从古至今都是一致的。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