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的“万户侯”放到今天相当于什么地位?有多少财产?

 lixj1028 2019-12-06

谢谢邀请!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在这首由唐代大诗人李贺所作的诗篇中,赞颂了汉唐时代昂扬向上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凡男子汉大丈夫接应从军报国,杀敌立功,并且为自己博取到至高的爵位,换取后世的美名,这个爵位的名字就叫做“万户侯”。

所谓的“万户侯”放到今天相当于什么地位?

有多少财产?

笔者先从“万户侯”的来龙去脉,历代演变中一探究竟。

先秦时代,作为天下共主的夏商周三朝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王”,又被世人称为“天子”,意思是这三代君主们之所以能够执掌国柄,是上天的授命,对天下万民来说,天意绝不可违,所以三代的政权具有天然合法性。

从三代开始,为了奖励开国的功臣,开疆的宿将,以及治国的能员干吏,让这些人世代成为保证国家安全的屏藩,创立了爵位制,并且细分为五个等级,逐渐成了后世所说“五等诸侯”。

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将五等爵位制的起源和初衷做了极其精辟独到的论述:

“五等之制,始于黄唐,郡县之治,创于秦汉,得失成败,备在典谟,是以其详可得而言。

夫王者知帝业至重,天下至广。广不可以偏制,重不可以独任;任重必于借力,制广终乎因人。故设官分职,所以轻其任也;并建伍长,所以弘其制也。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盘石之固;宗庶杂居,而定维城之业。

是以分天下以厚乐,则己得与之同忧;飨天下以丰利,而已得以之共害。利博而恩笃,乐远则忧深,故诸侯享食士之实,万国受传世之祚。”

五等爵位创始于“黄唐”之时,就是说爵位制的肇始在中华文明的开启时代轩辕黄帝以及“上古三圣王”之首唐尧帝在位时。

后来经过了夏商千年演化,西周建国后,五等爵位制才基本上定型了,按照西周国家制度的制定者和奠基人周公姬旦主持编订的“周礼”,将千年以来的爵制与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相补充,爵位成为政治权力的标志。

据《孟子·万章下》记载周朝爵位,自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中说: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五等爵位至此正式确立,从西周初年大规模分封功臣宗室,各个大小诸侯国的君主们以及周王朝朝廷里的重臣们都是有爵位有待遇的勋贵。

到了周王室东迁后的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周天子权威一再衰微,各个有实力有野心的诸侯国君们一再僭越礼制,擅自将自己的称呼往上一个等级改动,譬如子爵改为伯爵,伯爵改为侯爵,侯爵升到了公爵,甚至有些狂妄的君主直接称王,根本不把尚存于世的周王室放在眼中。

须知西周开国之初只有八个最高等级的“公爵”国,他们是炎帝后裔分封的姜姓焦国;黄帝后裔分封的伊姓蓟国;唐尧后裔分封的祁姓祝国;虞舜后裔分封的妫姓陈国;夏禹后裔分封的姒姓杞国;商汤后裔分封的子姓宋国;周武王叔祖太伯和仲雍的后裔分封的姬姓虞国;周武王叔父虢仲虢叔分封的姬姓虢国,是不是很有意思,分封的公爵中有六位是以往朝代贤君的后裔,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给后世留下了“杞人忧天”典故的杞国,留下“假道伐虢” 典故的虢国,以及留下“蠢猪式的仁义”笑谈的宋襄公之外,似乎其他几个国家自分封后就默默无闻,后世的绝大多数人恐怕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吧。

更加吊诡的是,中国人几乎家喻户晓的齐国,鲁国,卫国等也只是二等爵位侯爵;而战国后期地广五千里的大国楚国,国君起初不过是小小的子爵;日后统一中国的大秦王朝最初不过是伯爵国,三晋韩赵魏的前身晋国最初不过也是伯爵国,周王同姓燕国最初同样是伯爵国,而曾经威震江南的吴国和越国最初只是第四等的子爵国而已,到最后这些诸侯国君主无一例外全部僭越礼制称“王”了。

大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充分认识到五等爵位制的重大弊端,也发现了利好的一面,因此将五等爵制做了大幅度变革,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就是不再与官职联系,只是一种政治荣誉,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但是陆机认为大秦王朝二世而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彻底摒弃流传一千多年的爵位与世禄、事权结合的制度,致使天下一旦有事,天子即皇帝无掌握重权的宗室亲贵可以依仗,社稷瞬间倾覆,他在《五等诸侯论》中说:

“降及亡秦,弃道任术,惩周之失,自矜其得。寻斧始于所庇,制国昧于弱下,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共害。虽速亡趋乱,不必一道,颠沛之衅,实由孤立。

是盖思五等之小怨,亡万国之大德,知陵夷之可患,暗土崩之为痛也。周之不竞,有自来矣。国乏令主,十有馀世。然片言勤王,诸侯必应,一朝振矜,远国先叛,故强晋收其请隧之图,暴楚顿其观鼎之志,岂刘项之能窥关,胜广之敢号泽哉!借使秦人因循其制,虽则无道,有与共亡,覆灭之祸,岂在曩日!”

秦亡汉兴,亲身经历了秦末战争的汉高祖刘邦深知,看似无比强盛的大秦帝国倏忽而亡,没有强大的宗室藩王作为朝廷的屏障,是秦政最大的失败。

因此,开国之后,刘邦相继剪除了楚汉战争中,为了击败项羽,不得不分封的七位异姓王,分别是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为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韩信,还有一个燕王卢绾,留下了一位国力最弱小的长沙王吴芮。

在接连剪除异姓诸侯王后,刘邦杀白马与众臣盟誓: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刘邦确立了一条铁律,那就是刘氏皇室宗亲才有资格封王,对大汉王朝有功之臣才有资格封侯,而其余爵位公、子、男基本成为了附属品,很少使用。

刘邦在世时分封了八位同姓王,分别是庶长子刘肥封齐王、三子刘如意封赵王、四子刘恒封代王、五子刘恢封梁王、六子刘友封淮阳王、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八子刘建封燕王,侄子刘濞封吴王。

刘邦又大封开国功臣,据汉书记载一共有一百四十五位之多,而其中著名的就有酂文终侯萧何;平阳懿侯曹参;绛武侯周勃;舞阳武侯樊哙;汝阴文侯夏侯婴;阴懿侯灌婴;淮阴侯韩信;辟阳幽侯审食其;留文成侯张良;阳夏侯陈豨;中水庄侯吕马童等。

而刘邦死后,皇后吕雉第一个违背盟约,大封吕氏诸王,随即在吕雉死后,吕氏家族几乎被灭门。

到了文帝、景帝时代,同姓诸侯王们逐渐坐大,越来越不把大汉中央朝廷放在眼中,汉景帝即位后决定大规模削藩,结果激起大汉王朝开国后第一次政治危机“七国之乱”。

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与其子汉武帝在位期间,以雷霆手段削除藩王,手段多种多样,诸如实行“推恩令”,鼓励诸侯王将诸子在自己的封国内再次分封;以各种借口消减和收回封地;在封国内安插朝廷任命的官员限制诸侯王等等,最终大汉王朝彻底杜绝了这一帝国“毒瘤”,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就如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所说,汉朝为后世历代的爵位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开了一个好头,也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他说:

“汉矫秦枉,大启王侯,境土逾溢,不遵旧典,故贾生忧其危,晁错痛其乱。是以诸侯?其国家之富,凭其士庶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冲其漏网,皇祖夷于黔徒,西京病于东帝。是盖过正之灾,而非建侯之累也。

然吕氏之难,朝士外顾,宋昌策汉,必称诸侯。逮至中叶,忌其失节,割削宗子,有名无实,天下旷然,复袭亡秦之轨矣。是以五侯作威,不忌万国;新都袭汉,易于拾遗也。光武中兴,纂隆皇统,而由遵覆车之遗辙,养丧家之宿疾,仅及数世,奸宄充斥。卒有强臣专朝,则天下风靡,一夫从冲,而城池自夷,岂不危哉!”

自汉以后两千年来,历代基本上秉承这一爵位制,就是王爵只有皇室子弟才有资格获得,文武百官如想获得爵位只有通过为国立功,一般以军功为主,也有开国年代的文臣因功勋卓著受封。

不论是文武官员,爵位基本上是“侯”,诸如“万户侯”、“关内侯”、“彻侯”等等,而公爵主要是对开国功臣而言,子爵和男爵基本上很少出现了。

其次,笔者就要说说“万户侯”在古代社会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崇高的荣誉,他的权力有多大呢?又相当于什么级别呢?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除了人世间至高无上的皇帝,封侯拜将就是所有人终其一生的最高追求了,而侯爵中至高无上且能够青史留名的就是所谓“万户侯”。

中国古代对“万户侯”一直都有很高的评价。

《战国策·齐策》中说: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

《汉书李将军列传》中载:

“李广初为武骑常侍,跟随文帝,陷敌折关,格斗猛兽,十分勇敢。文帝叹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在崇尚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汉唐盛世,尤其是在大汉王朝四百年中,由于非刘氏不得封王的限制,“万户侯”就成为朝廷和皇帝对里有卓越功勋的重臣名将们最高的封赏,是无数心怀报国之志的热血男儿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下达严旨,非汉室宗亲不得封王,所以“万户侯”在有汉一代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荣誉与功勋的标志,功勋显赫如张良、萧何、樊哙、周勃、曹参等开国元老也仅仅是“万户侯”而已;平灭匈奴,为大汉王朝拓疆数千里的名将卫青、霍去病也只是受封“长平侯”和“冠军侯”;大汉王朝杰出的外交家,“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也只是受封“博望侯”,等等。

那么,“万户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顾名思义,就是皇帝指定一个地方,划分一片区域,拨给为国家立有巨大功勋的臣子,对他们的功绩进行表彰,此地的百姓总共超过一万户,这一万户人家向朝廷上缴的钱粮赋税全部归“万户侯”支配,作为俸禄,不必再转缴朝廷,也勿需补偿,皇帝和朝廷额外的赏赐另外计算。

可见,受封“万户侯”,首先一个好处就是享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特权,足以保证这位侯爷和他的家族过上衣食无忧,甚至是豪华奢侈的生活。

要论经济实力,“万户侯”在历代王朝中都属于占据最顶端的那一小撮贵族。

那么,“万户侯”的权力有多大呢?

除了巨大的经济特权外,这些侯爷们有没有相对应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呢?

这个权力历代皆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完善,皇权越来越集中,“万户侯”的政治军事权力逐渐被边缘化,换言之,这个爵位更多地是一种荣誉职位。

在王朝统治稳定时期,在皇帝与朝廷有足够权威时,如果皇帝和朝廷没有给这位“万户侯”再另外任命官职,那他在朝廷和地方官民心目中就是一位“闲散贵族”,基本上无权干涉地方官员行使权力,只需要坐享其成,等着自己封地内的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的送进侯爷府就可以了。

而在朝廷和皇帝权威衰落时,尤其是在战乱时,“万户侯”们或被皇帝授予实权管辖地方,或委以兵权出征讨伐,这个时候“万户侯”们就显得比朝廷其他的文武官员们更有权威了,对辖区内和军队里的全体百姓官员十士卒有生杀予夺之大权,毕竟他们的爵位大多数都是因为立有卓越功勋得来的,所谓“恩封”或“荫封”的只是极少数特例。

来解释一下“恩封”和“荫封”。

“恩封”就是因为皇帝的宠信,或者说会逢迎拍马,能够讨皇帝的欢心,就被恩赐一个“万户侯”的爵位,不过这种侯爵一般很难子孙世袭,一般也不会真有“万户”的赋税钱粮由其享用。

“荫封”就是因为父辈立有卓越功勋,荫及子孙,或者是父辈尚在人世,但已有“万户侯”爵位,就给其子孙另分封一个;或者是父辈已去世,皇帝和朝廷为了笼络人心,也为了激励世人建功立业,为国尽忠,特在其后辈子孙中挑选一两位天资聪颖、品行端正的加封为“万户侯”,这种侯爵子孙后代能否世袭全凭皇帝一句话,一般也不会真有“万户”的封地,是真正的荣誉爵位。

大汉王朝开国之初所分封的功臣“列侯”一百四十五人中,仅有三人得封“万户侯”这个崇高的爵位,即张良、萧何、曹参。

西汉王朝开国第一功臣张良,因立有定鼎汉室,匡扶王业的卓著功绩,被刘邦封为“留文成侯”,又称留候,封地就是留县,故治在今江苏沛县,就是刘邦的家乡,可见对张良的器重。

据史书记载,刘邦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说:'臣愿封留侯足矣,不感当三万户',于是刘邦就封张良为留,食万户。

因此,在留县居住的所有大汉百姓就都是张良的子民,留县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张良,全县的赋税钱粮全归张良支配,大汉朝廷和皇帝刘邦一般不过问,而且,留县户籍总数肯定超过了一万户。

但是张良在后半生基本居住在长安城和终南山中,基本上没有去过封地留县。

萧何受封“酂文终侯” 赏食邑八千户,后加封二千户;曹参受封“平阳懿侯”,刘邦把平阳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封给曹参作为食邑。

大汉王朝其他功臣们虽受封列侯,但大多数人基本没有在封地长期居住过,这也是刘邦及之后的皇帝们对这些功臣们不放心,怕他们回到封地后变成不受朝廷管辖的“独立王国”,影响政权稳定。

此后历代王朝都仿照汉制,封“万户侯”者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得随意去封地,而封地内的钱粮赋税则会按时送到这些侯爷们手中,生活不会受半点影响。

最后,笔者来说说“万户侯”到底是多大的官?

在历代都可以担任哪一级官员?

“万户”的钱粮赋税是多少财产?

“万户侯”自汉朝开始,就不再与官职挂钩,是纯粹的爵位,官职有俸禄有职权,而爵位是有享禄无职权,“享禄” 就是爵位所在封地内的钱粮赋税。

“万户侯”论地位,在汉朝是除皇室之外最高一级的爵位,位在皇族受封的诸侯王下,在其余所有朝廷百官之上

汉朝 “万户侯”,食邑大者万户,小者也有五六百户的情况。

“万户侯”食邑在历代王朝来说都不是实际奖励,而是荣誉,也不一定必须是一万户。

万户侯”论荣誉自然是天下非皇族之外的臣子和万民中最崇高的,一般都是超品或一品的官阶。

万户侯”如果被朝廷和皇帝委以实权,文臣可以高至“宰辅”,武将可以高至“天下兵马大元帅”;再不济做一个“四征将军”,即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将军,或者“骠骑大将军”等等,手握数万至十数万乃至数十万精兵;再低一级放到州郡也是相当于刺史、太守、郡守等“官秩两千石”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至于再低一级的官员,历代“万户侯”一般极少有此例。

历史上因为各个朝代的封赏制度不尽而同,即便是同一朝代的各个时期,甚至一个帝王的前后阶段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对于“万户侯”到底如何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汉朝“万户侯”的万户相当于什么呢?

一般来说,以汉朝的标准,能够食邑五千户以上的基本可以叫做万户侯了,不一定非要一万户才算数。

按照汉制“编户齐民“,一户相当于四口人,也就是说一万户人家,便是四万人,在汉朝全国总人口五六千万人,划分为一百三十多个郡,一千一百多个县来计算,“万户侯”的食邑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县的总人数了。

看到这里诸位是否大吃一惊,一个“万户侯”身价居然会这么高,穷尽大汉王朝的全部国力,这样的高爵也仅仅最多只能供养一千个而已。

由此可想而知,“万户侯”身价如此之高,成为“万户侯”的标准自然也是非常高的。

两汉四百年,田租一直在变,如果在在汉朝被封列侯,在有幸被皇帝赏赐一万户的食邑,成为“万户侯”,按照汉制田租十五税一,也就是说,你能得到四千一百三十三石的粮,汉制一石等于今天的两斤七两,折算下来便是一万一千一百六十斤粮食。

按照汉朝的物价,三公九卿的俸禄最高不过是四千石,地方上的刺史不过也是个两千石的年收入,“万户侯”的“享禄”与大汉朝廷最高品级官员的俸禄基本持平,而且略有超越,关键的是“万户侯”如果没有实际职务,根本没有三公九卿们忙碌,是真正的“坐吃山不空”。

此后历代基本上遵循汉朝的制度,“万户侯”的待遇大同小异,变化不大。

如果将“万户侯”的食邑换算成今天的标准,也就是说这一万户人家一年上缴的钱粮赋税税按照现代的标准来计算,平均一家3口人。

2018年中国国家税务局通报的个人所得税缴纳额为一万亿元,平均到十四亿人口,基本上每人每年缴纳七百一十四元的个税,一个三口之家一年上缴差不多两千一百元左右的个税,那么一万户的“万户侯”光是个人所得税就可以有两千一百万的收入。

这还仅仅是个人所得税,如果包括这一万户人家的劳务收入,商业活动的利润,等等全部加起来,“万户侯”的总收入即财富总量是一个天文数字,年收入保守估计在两千万至五千万之间,放到今天的时代,也是位于社会顶层的超级大富豪。

“万户侯”这种集经济政治特权为一体的功勋贵族,是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尤其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应运而生的爵位制度,目的是以显赫的爵位,巨大的财富作为报酬,使得普天下有志报国的人们去建功立业,借此来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而这些封候拜将的人们也就此名垂青史,并荫及子孙。

种萱欲遣忧,丛薄空自绿。

洗心日三省,人亦不我榖。

谁能书窗下,草玄抱幽独。

首藐官不迁,校书汉天禄。

身当万户侯,鼓吹拥部曲。

解佩著犀渠,张弓插雕服。

何时李将军,射猎出上谷。

—宋·黄庭坚《圣柬将寓于卫行乞食于齐有可怜之色再次韵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