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术期医学

 2018MZYS 2019-12-06

围术期医学的主要内容为制定完善的围术期风险管理策略,加强手术风险之前的预防,优化术中处理措施及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实现手术病人的最佳康复为目标。

两点概念:

(一)围术期医学是多学科协作的终极模式

围术期医学需要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肿瘤科、中医科、麻醉科、疼痛科、急救科、护理科、病理科、检验科、血液科、心电科、超声科、影像科、康复科、心理科等所有参与到围手术期的各个学科的高度协作完成病人的外科治疗。

(二)围术期医学遵循循证医学,但并不限于循证医学。

围术期医学的核心是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合理依靠大量的临床数据及医师的既往治疗经验、结合患者的治疗目标进行临床医学决策和实施治疗,达到最佳治愈疾病的目的。

围术期医学的特点

1.历史使命和目标

传统的医学模式仅仅是由少部分医学专家和研究机构对疾病、理论的因果关系追求与探索,而由于各方缺少更多的跨学科深入交流,导致各个学科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我们国家目前沿用的指南几乎均来自国外,我们需要、也必须应该有属于中国的专家指南共识,多学科共识在国外正处于一个刚刚被认识到的阶段。但是,仍然是处于很难推进的一个现状,究其主要原因是这类高级别的指南不应该、也不适合由某一专科领域专家制定,一定要具备的要素是:多学科、深入交流、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高度结合。

围术期医学科学论证大量的临床数据,并汇集众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医学专家经验,最终制定出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在医疗活动中,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围手术期的可能影响到外科治疗结果的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均视为围术期参与人员,最佳治愈疾病是所有人共同的目标,需要彼此之间高度、密切配合。

在共识制定过程中,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但并不限于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其主要是弥补长期以来临床医学领域的经验医学的不足。它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与临床医生关系最密切的是随机化临床试验以及各种临床诊疗指南。循证医学推翻了经验医学中很多的推断、直觉与假设。其不足之处在于,其证据来源是随机的、单学科的,并且,在其缺乏可靠的外部证据时,往往依靠经验医学解决问题。围术期医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围术期医学将是整体的、多学科的,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这部分循证医学证据的同时,系统的论证经验医学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并多学科达成最终的围术期专家共识、指南。

2.时间上重新定义

在时间跨度上,围术期医学指的是自病人计划手术开始直至完成手术并康复为止,这一点不同于以往的“手术期”、“麻醉期”及“康复期”等概念。

3.参与人员上的不同

以往参与手术的人员一般只有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及护理等科室,围术期医学强调的是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肿瘤科、中医科、麻醉科、疼痛科、急救科、重症医学科、护理科、病理科、检验科、血液科、透析科、心电科、超声科、影像科、康复科、心理科等所有参与到围手术期的各个学科的专家高度协作完成病人的外科治疗。其核心是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合理依靠大量的临床数据及医师的既往治疗经验、结合患者的治疗目标进行临床医学决策和实施治疗,达到最佳治愈疾病的目的。

关注我们,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丰富的围术期医学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