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一种感觉,现在晚上11点之前睡觉都算早睡。 之前和朋友聊天时,猛然看了一眼时间,发现已经是夜里11点了,便想赶快说晚安然后睡觉。 但是当我那个“要睡了”刚发过去了,就换回了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我问他笑什么,他说:“你已经步入老年生活了吗?才几点啊就睡觉!” 我说:“都已经11点了,明天还得上班呢?那你几点睡啊?” 他说:“凌晨一点吧。” 我晚睡的原因可能是他上班时间晚早上不用早起吧,便随口问了一句:“那你早上几点起呢?” 他脱口而出:“7点啊!”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睡觉啊,不困吗?” 他说:“肯定困啊,白天上班的时候给我个支点我就能马上进入梦乡,但是晚上一下班回到家后就可精神了。一遍遍的刷抖音和微博,其实也没啥好看的,但就是不想睡觉。” 其实,不只是他,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存在这样的情况。 下班挺早,也没有任何的酒局,甚至已经洗漱好躺在床上了,但是就一直在玩手机,哪怕眼皮都已经打架了,但脑袋里还一直有个不屈的声音告诉自己“我不困,我可以,我能行”。 晚安说了几十遍,最后一句“吃鸡吗”唤起了身体内所有的活跃分子。 记得以前上高中的时候,晚上九点半才下自习,回到宿舍收拾一下就得十点了,那时就觉得睡得好晚好累,为了能好好睡一觉就想逃学。 而现在却开始主动熬夜了。 每到周五放假的那一晚,我必定要到夜里三四点才睡觉,甚至有的时候玩个通宵,很多人都说“你晚上早点睡,然后早起再玩不一样吗?” 真!的!不!一!样! 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真的不仅仅是身份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改变。 当我们踏入成人世界后,会发现在多了之前从未有过的一些自由后,也相应地多了更多的约束。 工作了,有钱了,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有能力去自己想去的城市旅行了,可是却发现万事俱备的时候,东风就是不刮了,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这些事情了。 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的会议、报告填满了,下了班还得随时微信待命,转发朋友圈、点赞、评论,一个没有办到绩效就又保不住了。 从放学后那句甜甜的“老师再见”,变成了如今那句无奈的“好的”,后面的表情还要再思索半天,一定要找一个显得可爱而又有礼貌的表情才可以。 哪怕是周六周日在家还要再写周报、工作计划,就这样,我们的私人时间一缩再缩……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才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了。身体得到了自由,灵魂找到了温暖的家,可以无所畏惧的去释放自己,可以坐着,可以躺着,可以追好看的剧,可以吃好吃的食物,哪怕什么都不做,就静静地一个人待着,都觉得非常享受。 所以,如果在这样极度自由的时间里就这么睡下了,好像是对人生的一种浪费。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跳出来告诉我们熬夜的各种坏处,如容易出现焦虑、神经紧张,甚至猝死等之类的事情。 其实,这些事情很多自己也知道,熬夜的时候能感觉出来皮肤不好、状态变差,那为什么还要选择熬夜呢?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过度补偿心理”,就是指个人在身体方面或心理方面的缺欠引起过度的补偿行为或“矫枉过正”。 人在面对挫折和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选择逃避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面来,试图通过擅长的方式去解决当下的问题。 年轻人的这种报复性熬夜实就是一种过度补偿行为,白天对时间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利用熬夜“空出来”的时间来补偿自己。 其实除了熬夜,在日常的生活中“过度补偿心理”也随处可见。 比如,很多爱打游戏的高中生在高考后都会去网吧包宿,整日整夜的打游戏。 很多女生小时候家教严,一直以一个乖乖女的形象示人,但是上大学后可能就变成了一个“狂野女孩”。 怀孕的时候不让吃辣、吃凉,很多妈妈在生完孩子后,都会连着吃好几周才觉得满足。 这些事情都没有错,有这种心理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个度。 当我们面对自身的某种缺点,比如普通话不好,我们就加倍努力练习,最后竟然凭借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成为了一名主持人,这是“过度补偿心理”带给我们的积极作用。 然而很多时候“过度补偿性心理”带给我的却是更大的伤害,比如小时候家里穷而自卑的人长大后可能会生出一种攀比之风,时时刻刻都有虚荣心作祟。 所以,我们一定要分辨出哪些该“过度补偿”,哪些真的不能“过度补偿”,划分好界限,不要让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熬夜真的有害身体健康,不如下次直接熬夜吧,哈哈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