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5集:中医内科学-

 蔡征征 2019-12-07
  中医内科学是讲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内容的,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是五六十年代按照教学需要编辑的,此后各版教材,都是1964年二版教材的充实。

  在教学计划中,《中基》、《中药》等是基础课,《中医内科学》课程只有杂病的内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加上《中医内科学》,是学习、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全部课程。

4、中虚脘痞:
症状特点:
胃脘痞满,屡用辛香行气而不解,食前痞甚,得食稍缓,多食又作,平卧或休息减轻,久立或劳作加重,或在黎明时痞胀明显,起床活动后渐减,哎气肠鸣,大便常溏薄。兼见形体消瘦或形肥而乏力,舌质多淡,舌苔少或无苔,脉虚弱。
病机:
中气虚弱,清阳不升,气机无力运转而滞于中焦。
(三)恶心呕吐:
1、胃寒呕吐:

症状特点:
虚寒:呕吐常在饭后一、二小时左右,吐次频而量少,吐出未消化之食物或清水,无明显臭味,吐前恶心感不强烈,兼见脘痛、肢冷疲乏等脾胃虚寒之象。
实寒:呕吐剧烈,脘痛如绞,吐后痛减,肢厥汗出,或有肠鸣泄泻等症。
病机:
虚寒:中焦阳气素虚,胃失温煦不能和降,胃气上逆
实寒:外寒直中或过食冷物,脾阳受损,胃气上逆。
2、胃热呕吐:
症状特点:
呕吐发作较频,吐出物量多,有臭味,常带酸苦水,有时食入即吐,吐前恶心感明显,兼有口苦、口臭、脘闷、尿赤、便秘等胃腑积热表现。
病机:
胃腑有热,胃气上逆。
3、痰饮呕吐:
症状特点:
心下经常泛泛欲吐,吐出物量大,以清涎为主,无臭味,有时挟带少许食物,或饮水后易吐出。兼见胃脘痞闷,按之漉漉有声,畏寒喜暖,头眩、唾多。
病机:
饮停心下,胃气不能下降而上逆。
4、肝气呕吐:
症状特点:
常以恶心为主,心中泛泛,欲吐不吐,欲罢不止,有时吐出少许食物,吐后胸脘间略觉舒适,兼有胸闷、烦躁、厌食、胁下胀满等症状。
若肝胆有热,则吐出酸苦水,或食入即吐;
若肝阳上亢,也可见剧烈呕吐,吐出物多,并见眩晕、肢麻、振颤等症状(此时不能按胃病处理)。
另外:
反胃呕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完全不消化食物,乃胃中元气大亏,属危重证,普通胃病中不会出现。胃癌晚期可以出现。

(四)嗳气(哎气、噫气)
胃中有气上冒,声音沉长,称为嗳气,也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1、湿阻中焦:
症状特点:
嗳气频繁,其声沉闷,多发不止。食后更甚,嗳气后脘腹暂觉舒畅,同时兼有脘腹痞闷,纳差,大便不调而有酸臭味,舌苔厚腻等表现。若兼食积,则哎气有食物酸腐味。
病机:
湿滞于中,升降不调,胃气上逆。
2、肝气郁结:
症状特点:
时时欲嗳气而不能畅作,长太息可使胸脘满闷感减轻,若得哎气则声音响亮,频繁发作,无气味,饭前后差别不大,情志抑郁时发作更频,有时嗳气与呕吐同见。
若肝郁化热者,嗳气常带出苦酸水。
病机: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3、中气虚弱:
症状特点:
嗳气频繁而无力,脘痞腹胀,虽得嗳气而痞胀不减,嗳气无味,兼见肠鸣、泄泻、疲乏等脾胃虚损之象。
病机:
中气不足,升降不利,清阳下陷,浊气上逆。
(五)肠鸣:
指肠动有声而言。
(《金匮要略》中形容为:“腹中雷鸣”、“水走肠间,漉漉有声”)。
1、寒湿困脾:
症状特点:
肠鸣漉漉、腹冷肢寒、大便溏薄、便前腹痛、肠鸣增强,便后因湿邪得泄,肠鸣、腹痛暂时缓解。
病机:
寒湿之邪损伤脾阳,升发不足,湿邪下注,大肠传导失职。
2、饮留肠胃
症状特点:
肠鸣漉漉,心下痞满或有头眩、肌肉膶动等兼症,同时可见呕吐清水,胃脘拍击有振水声,舌多水滑,脉常沉弦。
病机:
饮邪阻碍,留走肠胃
3、中气不足
《内经》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中虚肠鸣多与哎气,脘痞同时出现,属脾胃气虚、气散不收。可兼见脘腹痞胀下坠,久泄形瘦等虚弱之象。是大肠气机紊乱的表现。胃肠相连,胃气不和则大肠传导不利,故胃病常见肠鸣之症,《丹溪心法》云:“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
(六)其他症状
1、腹满与腹痛

腹满指病人自觉腹中有胀满之感而外无胀急肿大之象而言,腹痛指脐周围发生疼痛。
胃病中出现腹满腹痛,其原因与胃脘痛,心下痞相同,属次要症状。中焦虚寒,中虚气陷、湿阻中焦等证中,腹满腹痛常与脘痞、脘痛同时出现,而以后者为主。
另有身长体瘦之人,胃的位置较低,病人自诉脐周疼痛,其实是胃痛。


2、食欲异常:
胃病属脾胃俱病,病轻者脾病而胃不病者,虽有痞、痛、酸、呕诸症,但食欲正常。病稍重则脾胃俱病,食欲必有改变。
(1)厌食甚至恶闻食臭,强食则恶心呕吐,哎气酸腐、大便不调者,属湿食阻滞。
(2)食欲不振,非辛咸酸苦味重者不欲食,为寒湿困脾。
(3)有饥饿感,或胃中似饥似痛,少食即饱,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者,属胃阴不足。(饥不欲食、知饥不食)
(4)纳食不香,少食不饱,强食则脘痞腹胀,严重时全无饥饿感者,多属中气不足。
另:患者畏惧食后痞痛诸症,主动节食,不属食欲异常。
3、胸痛:
指剑突以上,胸部正中疼痛。病人主诉胸痛,要与心肺疾病鉴别。
属胃病者有三种原因:
一是病人身短体壮,胃的部位较高,故虽属胃病疼痛,但感觉在胸部,仍为胃脘痛。
一是肝气郁结较重者,影响肺气肃降,出现胸痛,往往与胁痛、脘痛同见。
三是病人在吞时咽胸膺疼痛,有烧灼感,余时不痛,称膺胸痛,为肝郁化火,瘀热阻于胸中,宜行气开郁,清热活血。
4、胃酸:
指胃中的酸水上出咽喉或酸水虽未出而心下明显有烧灼感者,即胃酸过多。也称吞酸、吐酸、哎酸。古人对泛酸一症论述较多,刘河间主热,李东垣主寒,从临床实际看,胃病不论寒热虚实都有可能出现胃酸过多,治疗时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加用制酸药即可,一般不需要当作主症来辨治。也有少数患者只因泛酸一症而就诊,或为肝经郁火灼胃,或为中焦虚寒,可分别用左金丸、理中丸加制酸药治之。
5、大便不调:
(1)便溏:
大便稀薄不能成形,是脾虚型胃病常见兼症。
(2)便秘:
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数日一行,称为便秘。主要因津液不足,大肠有热所致。也有脾气不足,运转无力而致便秘者。有胃阴虚者,津液大亏,大便艰难,数日一行,排出粪便坚如羊矢,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口干,属于重病。
(3)大便不爽:
指大便并不干燥而排便困难。多属中虚气陷,大肠传导无力。
6、口感异常:
脾开窍于口,脾胃有病会影响到口味而出现口感异常。
(1)口苦:
苦为胆味,胃病中出现口苦,多属肝郁化火,胆气随火上溢。其症口苦口干,烦躁易怒,脘痞胁胀,泛酸,脉弦滑或弦数。
脾胃积热胃火上炎也可见口苦口臭,口唇生疮等症。
(2)口甜:
口甜由脾胃湿热上蒸所致。感受湿热或过食肥甘,湿热之邪与谷气蕴结于中,上蒸于口,则见口中甜腻,不思饮食,尤厌油腻甘味,并见脘腹痞胀,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等症状。(脾瘅)
(3)口酸:
口中自觉发酸,与泛酸机理相同,酸为肝味,肝热上蒸,口常作酸,多同时见口苦、泛酸苦水。
也有少数属脾胃虚寒,口酸而泛清水者。
(4)口臭:
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医者所闻均有。如口苦口臭同见,为肝胃之火上炎。若只有口臭,并见哎气酸腐,为胃肠宿食。若晨起口臭,洗漱后即消失,为口腔疾病或口齿不洁,与胃病无关。
(5)口腻与口淡:
口腻指口舌腻粘、滞涩不畅,口淡指自觉口中发淡,食不知味,尤不喜饮水。口腻与口淡都是湿盛脾虚之故。病变以湿盛为主时,口腻多见,以脾虚为主时,口淡多见。
(6)口干:
口干时时欲饮,但饮水不多,舌光无苔者为脾胃阴虚;口渴口苦喜冷饮,属脾胃积热,口干不喜饮,或只饮少量热水,多饮则脘部不适,甚至水入则吐,属水饮留胃;口常干苦,不喜清水而喜饮浓茶、咖啡、盐水等味重者,为湿邪阻中,津不上承。
(7)口中多唾:
口中唾液较多,频频吐唾,唾出较稠粘口液,有白色泡沫,为脾胃虚寒,不能摄纳津液;口中泛清水,唾出清涎,无泡沫,无酸苦水,为饮留肠胃,从口中溢出。
7、吐血与便血:
胃病出现吐血便血,现在中医内科在血证里论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