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年仅30岁的项王,神勇千古无二,为什么败于垓下,最后乌江自刎?

 W畅游书海 2019-12-07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 历时4年又4个月的楚汉战争,迄于刘邦夺占三秦之战,至垓下之战终告结束。刘邦与项羽之间争夺封建领导权的战争,终于以刘邦彻底胜利和项羽军的覆灭而载入战争史册。

垓下大战,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最后战略决战。年仅30岁的项王,其神勇刚猛,千古无二,但为什么会在垓下战败,最后在乌江自刎?垓下之战,项王之所以败于刘邦,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主要还是战场交战的直接因素而导致最后的失败,实际上就是项王在战略指导上犯下了低级错误。笔者认为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战略撤退之中疏于戒备

项羽与刘邦达成了鸿沟议和后,没有在战略全局上正确分析敌我双方形势。此时的楚军,虽然不是败将求和,但战略上已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一纸空文的鸿沟协议,能对刘邦起多大的约束作用?项王毫无考虑,只是履约东撤,送给刘邦一次难得的乘胜追击的战机。劣势之军选择后撤,本已造成军心士气的严重影响,加之再有重兵追击,在心理上就更加重了失败的恐惧。

因此,从根本上说,项王虽有10多万兵力,但实际上已处于军无士气、兵无斗志的失败情绪之中。这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第二,固陵之战缺乏战略远见

项羽军在固陵地区回兵反击刘邦主力,一举取胜,在战略上出现了挽回颓势的一线转机。而此时韩信、彭越之军还远在北方。

项王如果重整队伍,鼓足土气,以战胜之余威,以必胜之信心,咬紧牙关,全力攻歼刘邦军,假如刘邦军被一举歼灭,无疑会对楚军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这样是否还有彭越、韩信南下之举?这恐怕要另当别论了。

可惜的是,项王缺乏这种战略远见,反击胜利,即行止戈,给了刘邦固守待援的天赐良机。

第三,垓下突围造成不击自溃

项羽军虽被困垓下,受韩信几十万大军的包围,汉军如单凭力战,欲将项羽军很快歼灭,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但项王却中了张良等人的“四面楚歌”之计,不是马上领导部队全体将士有组织地突围撤退,而是项王自率800骑兵突围,这实际上就是弃军而逃。

战场上,一个战略统帅,在部队处于被包围的困难境地时,只顾自己突围而逃,那么这支部队自然是不击而溃了,还谈什么翻盘呢?

第四,退守垓下失策不返江东

退守垓下,不返江东,是项王战略上的最后失策。项王从固陵后撤,再加上彭城南撤之军,绝不止10万之众,尚有相当可观的实力。

遗憾的是,项王未能早日定下南渡江东的决心。以现有兵力,加上江东的人力物力,并有长江天险的阻隔,休养生息,积蓄力量,项王也并非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项王却是退一步、看一步,没有长远的战略策划,致使处处被动,最后全军覆没。这使叱咤风云、英名盖世的项王,落了一个很不光彩的名声,虽然有自刎乌江的悲壮场面,但也暗然失色了。

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历史上有很多评价。李清照曾写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对项王的敬佩,思念之情。王安石也深有感慨地说:古往今来,人们都对项羽重振雄风充满信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项羽的能力呢?毛泽东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W畅游书海,欢迎大家转藏,并在下方 ↓ 点击关注,评论交流。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