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建刚:《家常课革命:你想要了解的那些干货(上)》

 培根阅读 2019-12-07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好比校长和老师的关系。校长起主导作用,校长出方向、出思路、出组织、出管理;老师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主要由老师完成。一所学校老师很闲,人浮于事,大量工作谁去做?一所学校校长很忙,学校发展方向、思路谁去思考和规划?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的主导。“主体”要忙起来,学习任务由他们完成的呀。要把80%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听出来的,而是学生“习”出来的。老师“导”在哪里?学生读什么、背什么、写什么、练什么,往往由老师定;学生什么时候读什么、什么时候背什么、什么时候写什么、什么时候练什么,往往由老师定。老师的主导不是自己在教室里讲啊讲;主导者是出方向、出思路、出组织、出管理。

老师的“主导”藏在学生的“主体”的背后。

学生的“习”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课堂我们称它——

“习”课堂。


1.“习”课堂:一堂课学生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一篇课文两课时,80分钟里学生要完成:

●读熟课文。

●好的句子要背出来;要求背诵的段落更要背出来。

●词语要当堂抄写、默写。

●完成课文后面的每一道习题。

●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所有习题。

●配套练习册有课外阅读材料的,当堂阅读。配套练习没有的,找一篇同类阅读材料。低年级听老师读;中年级听、默读结合,完成一道习题;高年级默读为主,完成两道习题。

一篇课文两课时,学生自主朗读、默读30分钟左右,学生作业30分钟左右。另20分钟老师组织、管理、激励和必要的讲解,足够了。

第一课时基本内容和大致时间:

(1)读熟课文。10分钟。

(2)完成字词类作业、了解课文大意类作业、抄默写词语。10分钟。

(3)朗读重点段落(跟后面要做的练习有关的段落)。8分钟。

(4)完成跟上面朗读段落相关的课后习题、练习册习题。8分钟。

第二课时基本内容和大概时间:

有背诵内容的课文:

(1)复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段落。20分钟。

(2)完成跟背诵段落相关的课后习题、练习册习题。10分钟。

(3)补充课外阅读。6分钟。

没有背诵内容的课文:

(1)复习朗读课文,朗读重点段落。12分钟。

(2)完成跟上面朗读段落相关的课后习题、练习册上的习题。12分钟。

(3)补充课外阅读。6分钟

(4)复习默写词语。4分钟。

2.“习”课堂:老师不讲学生不会,怎么办?

老师们不分析不讲解,有的习题太难,大部分学生肯定错误百出,怎么办?

这完全有可能。

老师要认真研究每一道习题,哪道题学生会做,哪道题学生不会做,从习题出发,老师很容易把握住学情。研究习题的类型、难易程度,是“习”课堂的核心备课内容。搞清了学情,我们采用以下四种“不用老师讲”的办法——

(1)朗读习题对应的段落。

后进生的阅读理解错得离谱,只要他一读你就知道了。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后进生订正阅读理解题,不要他们写,要他们大声读。读得滚瓜烂熟了,不少不会做的题目会做了。

有的后进生读熟了也不会做。有经验的老师要后进生背中间那两段,背出来就不用做。后进生背着背着,突然说老师我会了。

——因为后进生的读熟,小和尚念经的“熟”,不往心里去的“熟”。而“背”要用心,一用心就会了。

——因为阅读理解上的“难题”,往往“难”在学生不知道去读哪一个段落。对应的段落找到了,“难题”不难了。

“习”课堂,要反复朗读重点段落。哪些是重点段落?根据“难题”来选择,反复读了对应“难题”的段落。女生看题目,听男生读对应的段落;男生看题目,听女生读对应的段落;全体同学看题目,听老师读对应的段落。不难了。

(2)降低习题的难度。

有的习题太难了,要适当改一下,降低难度。数学题难,要转三个“弯”,那就改掉一个 “弯”。两个“弯”的题熟练了,再做三个“弯”的不迟。

三年级的《掌声》,浙江省的配套语文作业本上有一题:

这道题有点难:一要孩子理解什么是动作、神态的词;二要在左边每一格里找到对应的句子;三要在句子里找到、找全词语;四要写出右边的心情。

我们降低难度,变成——

如此,不用老师讲,90%的同学都会。

改前和改后的题,都附在练习单上,能完成难的就完成难的,能完成简单的就完成简单的。完成了简单的又想完成难的,也可以。

(3)写上“解题小贴士”。

有些习题,难在理解题义上,我们在旁边写“解题小贴士”。如,《月光曲》有一题:

○盲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请写一写她此刻真实的内心想法。

我们写上提示: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那她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这样的“解题小贴士”,既可以避免老师的讲解,又能让每个同学反复看老师写下来的“讲解”。

(4)变通题目的式样。

《掌声》还有一题:

○如果让英子自己来讲这个故事,她会怎么讲呢?借助上面的表格,试着讲一讲这一段的内容。

学生上台讲故事,能讲好的不多。老那几个能讲好的讲,其他同学也没进步。一学生讲,其他人无事可干,不符合“习”课堂的理念——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有事干。

我们稍作变通:

(1)把第三节里的“英子”改成“我”。(2)你就是“英子”,读好这一段话。

换成“我”后读熟了,“讲”自然不成问题。也避免了一人“讲”众人“听”的低效。

3.“习”课堂:为什么要设置奖励题?

“习”课堂,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都有练习单。

练习单的习题来自课后习题和配套练习册。读熟课文、背诵课文、抄默写词语来自课文,字词和句型类题目、重点段落理解类习题来自配套练习册和课后习题。

练习单上,我们设置了一道“奖励题”。

“习”课堂有两个特点:一,“零基础”教学。确保没有预习的学生也能在课上读熟课文、背出课文。二,“大板块”自主学习。给学生整块时间读书和练习。

读同样的文、做同样的题,速度快的不到五分钟完成了,速度慢的用足10分钟也不能完成。先完成的同学怎么办?

——奖励题。快的同学可以完成别人完成不了的任务,有看得见的“多”学习。

“奖励题”还可以做成系列,如一年级都背“三字经”,每一节课背12个字,100节语文课1200字,《三字经》全文1145个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