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型升级的现场,来了!

 21楼楼主 2019-12-07

见惯了搭设脚手架安装钢结构厂房的样子,突然看到没有脚手架的安装现场还有点不习惯。

高空作业车,升降机平台,就是答案!高空作业车延伸了人的肢体和高度,使人的能力和效能又提升了一大步。

无支腿升降机升起来,两名作业人员自己操作机车并进行安装作业,下面有专人监护,在这样的作业现场,又增加了监护人这个工作岗位,但现场人少,有没有林立的脚手架,使得现场看起来清清爽爽。

  多台无支腿高空作业车在一个空间作业面上作业,升降、伸缩、弯曲、探入等一系列动作,将作业人员送到作业空间。

   镀锌架管搭设的安全水平绳支架,通过套塑管钢丝绳连成防护网络,作业人员主要依靠安全可靠的作业车作业。

   通过这个作业现场的场景也就知道将来的施工现场的作业方式是什么样子了。是作业人员操控机械化设备,而不是搭设脚手架平台这样方式,是人机结合的作业形式,而这一天现在已经出现端倪,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的厂棚施工,谁又能说下一步主厂房内高空作业不是由它统包呢?如果说将来那个行业会兴盛起来,那一定是设计生产制造高空升降机,直线升降机,带起重装卸能力车辆的企业。而对作业人员门槛来讲,文化程度,作业技能要求更高。新的作业流程对操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施工形式新的时代就要到来,如果不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新的作业方式的程序和流程没有建立起来,可能会出现新的事故形态。
安全、效率、便捷是施工的主旋律。作业新的协作形式已经出现和改变,安装作业人员还必须是机械操作人员,每个作业小组必须有监护人。
脚手架坍塌事故会逐步减少或退出,高空坠落事故会大大减少,技术真正改变安全成为可能。或许我们现在正在告别安装用脚手架作业方式,人与机械默契配合作业的场景也许已经不太遥远。
记得在90年代末,一个扩建电厂主厂房基础开挖现场,基坑内只见7、8台挖掘机和几十辆自卸车在跑动。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驻足基坑围栏外观看,我过去问他,我说:大爷,您看啥呢?他说:你看下面全是机械化啊!71年建老电厂时我也在这干过,那时都是用洋镐、铁锨挖,用小推车运,坑边要设好几个梯层,我们用铁锨一层层的往上传土,现在多好,坑里连个人也看不见。
是啊!现在应该又到了一个升级换代的节点,上世纪70年代的施工现场是人拉肩扛、人山人海;90年代的现场是人开始借助机械辅助作业,提高安全和效率;当今已经开始人机协同作业,那么十年后的基坑开挖,或许就是无人操作的挖掘机和无人驾驶的自卸车作业了吧。
谁先走上这一步谁就赢得先机,所谓“首先去做、就处于前列、可能永远领先!
想象一下十年后的安装工地,由车间制作好运来的半成品,用上述作业方式安装,甚至机械不用人直接操作,现场作业人员大量减少,大量建筑工地的人员在城市郊区的车间内生产组装件或半成品,少量年轻有技能的人员在现场安装作业,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了人们不愿干建筑造成的人工荒。
想我在80年代参加电建工作时,看到结婚生子的老师傅一家或在工地,或媳妇孩子在老家,在工地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不知要转多少次学校,在家的孩子一年也见不了几面。我就想,干电建和干电厂都归属一个电力局,为什么电力局不统一招工,将统一招聘的员工分配到电建企业工作,在电建工地建设电站,等到结婚,或者孩子到年龄上学时就转到电厂工作,给电厂送去的是吃苦耐劳、技术经验丰富的员工,而在电建工作时由于知道将会到电厂工作,也就有了希望,会更加努力的工作。这一想法给老师傅们一说,老师傅笑我怎么会这样想,净想好事。在计划经济时期这本是可以做到的,我一直这样认为。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起着主导作用,或许有一天,因为没有人愿意做工程,工程建设人员短缺,使设备制造企业产能释放和电厂经济效益的利益驱动,使电厂、设备制造、施工企业整合成为一体,到那时,有技术、有技能的年轻员工在现场作业,结婚或有孩子后到电厂或工厂工作,施工现场始终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大都好动、喜好新奇,在这个年龄阶段尽情释放能量。电厂和工厂始终是有经验、有技术、有技能的中老年员工,中老年员工比较稳重、严谨和有耐力,形成良性线性配置机制。
对于施工这个行业,安全可靠是不变的永恒,而安全施工作业风险因为作业形态的提升似乎也正在被重新定义。高空作业平台从竹木脚手架到钢制脚手架,都是人员密集化的升级,而高空作业车、升降机却是减少人员且提高效率和安全的提升。
实现转型提升过程也许并不容易,但这就是未来施工的形态,而且一定比想象的来的要快,谁先做到谁先得利。
未来将是一个“人机合一、人机合作、人机协同、人远程遥控机械的施工新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