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新理念指导下小学高年级美术临摹教学

 GXF360 2019-12-07

达·芬奇曾经说过“能模仿者即能创造”,因此临摹一直是古今中外习画中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美术教学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合作交流等能力,导致临摹这一作为中国传统学习美术的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也使得很多教师一提到临摹就把它等同于因循守旧、循规蹈矩、扼杀想象,将它当作美术教学中的大忌。这些片面的观点,其实都是对临摹认识的不足和肤浅的理解。

何为创造?搜索百度,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美术创造也不是凭空就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超越;概括地说,创造就是超越,即在艺术手法、风格、语言和材料上超越原来的,而这种超越的前提离不开临摹。

所以生态旅游发展刻不容缓,其核心在于产业链循环系统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为导向。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生态旅游服务业的管理上有着服务主体生态化,途径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与其他产业生态耦合化的特点。

唯物辩证法指出,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而临摹与创造不仅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还处于变化之中,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事物,得出的结果肯定过于片面。

另外,儿童有模仿的天性,喜欢模仿成人的动作和表情,通过模仿来表现自己及表达想法、情感,所以儿童的模仿天性为美术的临摹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正确理解临摹和创造的关系是美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掌握好运用临摹和进行创造的时机、适当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美术知识。

一、临摹的时机性

临摹是学习美术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教师适时选择一些作品让学生临摹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让学生在学习技法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淡化美术知识和技能”,我认为这在小学低年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的作品可以不受技法的约束,表现出儿童的稚拙、可爱、天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学生一旦进入小学中高年级,随着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开始追求立体感和真实感的画面,他们对那种幼稚的表现方式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假如这时学生的美术技能达不到他们所想表现的,他们就会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这样学生有再好的创造力也没能力表现出来,创造也就成为空谈。因此,我认为小学低年级最好不要进行临摹教学,这样会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小学中高年级则是进行美术临摹的最好阶段。

二、临摹的选择性

选择性临摹是进行美术临摹教学的前提,而临摹的选择性就是如何挑选优秀的临摹范本。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造型简洁、色彩明快、构图精练的优秀作品作为范本,尽量避免太写实的画作,不太具象的作品为首选。如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临摹难度不大,适当的难度反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进行色彩课堂教学时,我安排学生临摹马蒂斯的作品,那种单纯的、明快的线条和色块组合,装饰感极强,这样的画风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产生认同感,认为自己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类似,提升了学生临摹的兴趣和信心。其次,教师要注重临摹范本的经典性,尽量选择有共性的作品,首选名家大师的作品。学生对世界名作进行临摹练习时,大师名作的艺术性和经典性会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格外虔诚,无论临摹结果如何,他们幼小心灵得到的艺术熏陶终将是最高层次的。另外,学生的临摹作品还可以选择国内外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临摹学习同龄人的作品,会让学生感到更加亲切,也更容易接受。

三、临摹的创造性

创造性临摹是临摹教学的延续和升华。大部分人认为临摹的作品必须和范本完全相同,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要求学生临摹的作品与范本原作完全相同或绝对相似,这对学生来说是苛刻的,也背离了临摹的目的,因为学生的绘画经验、个人基本功以及造型能力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在实际临摹中会出现偏差。当然,这种偏差是学生个性、感受以及表现特点的正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学生的某种创造力。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对画作进行增添、删改,正是学生这种对范本不知不觉的改变,他们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自己的创造和想象。例如,教学《跳舞的点和线》时,我让学生临摹吴冠中的《小鸟的天堂》。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都是用水墨来表现他们心目中鸟的天堂,但他们一脸茫然地说自己临摹的不像。这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在评价标准上应有所侧重,不能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的优劣。于是,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起个名称,这下学生又热闹起来,有的说自己画的是《春之舞》,有的说自己画的是《龙飞凤舞》,还有的说自己画的是《绿色森林》……这样学生在临摹的基础上就进行了再创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于是,我不禁思考:“《跳舞的点和线》一课是否也可以让学生用水墨的技法来临摹康定斯基的油画抽象作品,引导学生把无意识的创造变成有意识的创造呢?”另外,临摹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因此,临摹结束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美术技法的理解,教师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美术技法。如临摹修拉的点彩画后,我让学生运用修拉的绘画风格和技法创作其他的风景绘画作品。

㉙ Warren Samul and Branddies Louis,“The Right of Privacy”,Harvard Law Review,4(5),December,1890;转引自[美]桑尼尔·索雷斯《大数据治理》,匡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

四、临摹的审美性

审美性临摹是临摹教学的精髓。对于美术教学来说,临摹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深入体验和深刻理解美术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例如,在临摹法国著名画家凡·高的油画名作《向日葵》时,教师不仅要介绍作品的外在特征“画家用笔激越、刚健、流动,用色炽热、饱和、生动,画面上的向日葵栩栩如生、热情似火、充满动感,视觉上具有极强的震撼力”,更要让学生了解凡高作品的内在特点“画家表现出自己火热的激情和对强劲生命力的追求,给人激昂奋进、热爱生命的感受”。这样教学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作品表现特色的领会、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以及对有关美术知识的探究,满足了求知的欲望,而且提高了临摹的质量。在临摹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使他们体验到知觉情感,积累了审美经验。

五、临摹的多样性

临摹的多样性,就是指选择不同画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作为临摹学习的范本。由于长期临摹某种风格的作品,常常会导致绘画语言过于程式化、千篇一律。例如,教学《花瓶》一课时,我让学生将青花瓷瓶作为临摹范本,可以用各种方法和材料进行绘画创作。学生有的用线描,有的用水彩笔画,有的用颜料涂,还有的用剪贴的方式来表现青花瓷瓶,这就是选择不同的画种。又如,教学《落日》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印象派、点彩派、抽象派、立体派的临摹范本,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技法进行临摹,这是选择不同的风格。不同风格的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绘画语言,深化表象记忆,还可以在利用不同经验的融会贯通中形成自己喜爱的绘画语言、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为今后的美术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创造离不开临摹,临摹是为了更好的创作。临摹是方法,是手段,但不是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为了临摹而临摹,让学生掌握临摹这一学习方法,打好创造的基础。同时,在临摹的基础上,教师要强调各人对临摹对象艺术特性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刘培峰: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出现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和培养一批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工艺的学科建设有什么具体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