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简称为传国玺,是秦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国之重器也。 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秦朝灭亡以后,传国玉玺归了项羽,项羽改归汉,西汉末处王莽夺权,曾于王太后争玺,将玺角毁坏。王莽败政归东汉,东汉末年,董卓焚洛阳,一宫女受命将玉玺代出皇宫,中途被劫,坠井而亡,后又归孙坚。孙策招兵,将玉玺赠袁术,后袁术因得此玺,做起了“皇帝”梦。袁术败于曹操,曹操又转交于汉献帝。三国魏时,历代相传,后归于西晋。 西晋灭,碾转到北方,为北魏的宝物,又再次碾转,到了北周宇文氏手中。隋高祖杨坚代北周,成隋国之物,后又归后唐,唐灭归后梁,后梁灭归后唐,后唐灭归后晋,后晋灭归后汉,后汉灭归后周,又传于两宋,南宋末年归于元朝,元朝将其无意丢失,明朝不得。清初一放牧者,无意发现此玺,多尔衮得此玺,转交皇太极,后来溥仪变卖,后被翡翠大王铁保亨获得,但在坐船前往南京时不慎坠入海中。 宋大祖赵匡撤仅从后周那儿继承了两方宝印,其实并而没有传国传国玉玺。 宋绍圣年问,咸阳获一方“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的玉印,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的考证,认为是真秦制传国玺。明孝宗皇帝也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认为是假的而没有用它,清初时,故宫藏有御望三十九方,其中一方被人称为传国玺。而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一块赝品。 传至元清的玉玺不是咱大汉的传国玉玺,而是当年汉武帝赐给匈奴降王昆邪的玉玺,成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传国玉玺。 传国玺不过一个形式罢了,没有实力要国玺也没用.国玺的存在可以超过其本身材料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对统治者来说却又是不值得一提的.所以我认为,国玺应该是皇宫奢侈生活的产物,其存在不过是一个炫耀的资本,而不是传说中的威望的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