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个五月,大仙的朋友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们矢志要做中华文化的复兴者,创建了上海江东书院——这是改革开放后上海批准成立的第一家书院,不是市面上那种自己瞎叫叫的“书院”。大仙用“路远途艰,行者必至”八个字来祝福他们。四时读书乐.春(宋)翁森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注释:舞雩wǔyú,春秋时鲁国求雨的坛,在曲阜县东。《论语》中有“风乎舞雩”的句子。) 一条大江自历阳(今安徽和县)斜北下京口(今江苏镇江),大江之东遂为江东。 江东由来多才俊,最是人间繁华地。江水奔流,此消彼长,分出无数支流小河。2016年春天,在长江汇入东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畔,上海江东书院伴着春水而生。 我们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批准成立的第一家书院。此刻,在我们面前流淌的,是一条传统的河流,淘沥更迭,源深流广,它更是一条朝向未来的河流,绵绵不息,滂沱四方,我们希望去往潮流深处,找到潮流真正的方向,追逐它,追过它,努力去引领它。 书院的理想,是我们寻找的去往潮流深处的一个入口。 书院的精神是什么?书院精神过时了吗?书院教育在当代是否有其回归的价值?如果有,它的使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多所知名高校、中小学、研究机构,拜访了众多致力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社区街道和网络平台进行了问卷调研。得到的回响令我们振奋,也坚定了我们要将书院的理想共同付诸实践的决心。 梳理书院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肇创于唐、繁盛于宋元、历明清而不衰、赓续千年的书院,曾经发挥了教育、研究、藏书、祭祀、议政等作用,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系统中独具特色的篇章。迄至近代,书院渐为新式学校教育所取代,但继承和发扬书院精神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 适应时代的发展,赋予书院新的内容和使命,更是成为许多有志之士的共识。 书院的核心首在教育,教育是对整个社会的启蒙和启迪,为未来指明方向、探索路径。它是“为教育而教育”的,而非为应试的、为功利的——如果这也是教育的话,至少这不是教育的全部。讲习,雅集,著述,编辑,刊刻,书院追慕的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讲求的是“义理之学、修养之道”,秉持的是“师生问学,道德相勉”,对“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书院有自己的坚守。胡适曾将书院的精神概括为三方面:“代表时代精神”,“讲学与议政”,“自修与研究”。绵延千年的书院传统不应丢失,今天,书院的精神依然有其当代价值。 我们江东书院会是一所怎样的书院?纵览中国书院发展史,凡书院昌盛之时,亦是文化繁荣之期。书院不应成为少数人沽名钓誉的“噱头”,更不能以书院之名,行无品质教育之实。我们希望,未来的江东书院,能够成为传承文化的阵地、理想教育的苗圃、安放心灵的园田。我们孜孜以求的将是,以书院为津梁,接续传统文化的血脉,融入地方人文的营建,发挥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功效,提供现行教育体制的一种有益补充。 我们不要单纯的“复古”,不注重外化的某些服装和仪式,我们要做的是,阳光灿烂续传统,朝气蓬勃做国学。我们深信,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从我们能做的事情做起,正本清源,方能推动书院精神的回归,迎来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到那时,才能真正体味《四时读书乐》中描绘的读书之乐: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