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王氏大会论文:王登明-论三槐王氏上源

 王子书屋 2019-12-07

2019-03-23 09:21:50来源:世界王氏网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以下简《称通讯》),在对三槐王氏上源的考证中,把三槐王氏的上源从琅琊王一方归属为太原王一方,得出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一线图,如下:
  1世晋—2世宗敬—3世凤—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坟——11世渝——12世息——13世恹——14世亢——15世颐——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山寿——24世嵚——25世彝——26世彜——27世勖——28世励——29世霸——30世殷——31世亥——32世岱——33世卓——34世述——35世懋——36世宏——37世(并)——38世(扬)——39世寓——40世牢——41世秀——42世玄则——43世焕——44世虬——45世彦——46世杰——47世隆——48世通——49世福祚——50世勉——51世怡——52世潜——53世质——54世庆存——55世乾——56世言——57世彻——58世祜。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一
  下面,我们来看《新唐书》、“历史名人传”、“史载文献谱”等对太原王氏的世系传承,究竟有多少典例记录,能与(通讯)编的世系源流相吻合。
  1、《新唐书》(1955至1969页)对太原王氏的世系源流记述为:从一世祖太子晋至十八世祖王离,太原、琅玡两系的世系祖宗名录的记述是一致的(此不赘述)。从王元、王威两兄弟分开后,太原王氏出自离次子王威,按《通讯》编的源流世系图威为19世,扬州刺史,至九世孙霸,中间缺九代,唐书上是留的空缺。霸为29世,字儒仲,居太原晋阳,后汉连聘不至。霸长子殷为30世,后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殷四世孙实为34世,生三子:允、隗、懋。懋为35世,后汉侍中,幽州刺史。六世孙光,后魏并州刺史。生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卫,广阳侯,因号“乌丸王氏”,生神念。北齐亡,徙家万年。神念梁冀州刺史、壮侯。生僧辩,太尉,永宁公。生顗,侍中,乐陵守。生珪字叔玠,相太宗。生崇基,主爵员外郎。生茂时。生焘,给事中,焘生遂和遘,遂,大理少卿。遘苏州刺史………。
  冏五世孙元政,幽州别驾。元政生实,吉安令。生祚,青州司马。生晃,温州剌史。生涯,字广津,相宪宗、文宗。生孟坚和仲翔。孟坚工部郎中,集贤院学士。仲翔太常博士……
  太原王氏的祖宗世系源流,《通讯》排出来的世系为,从19世王威起一直记述到58世王祜,共有40世,《唐书》上只记述19世威,29世霸,30世殷,34世实,35世懋,仅找到这五个世系,与《唐书》上的世系相吻合,其余的《唐书》上找不出来。
  2、太原王氏历史名人传上有:《王允传》从34世王述(唐书上记述的叫王实),35世王懋,36世王宏共三世;《王僧辩传》从19世威、29世霸、30世殷、34世述、35世懋共5世;《王通传》从42世玄则,43世焕,44世虬、45世彦、46世杰、47世隆、48世通、49世福祚、50世勉、51世怡、52世潜、53世质共12世。去掉重复的,实际只有18世与《通讯》排出来的世系相吻合。
  3、史载文献谱。《通讯》对三槐王氏上源考证,仅用十二个典例,太原、琅玡各六例。太原王氏的六个典例中,用王庸敬著的《王氏通谱》中王威至王通的世系源流为:威(19)——志(20)——珣(21)——……霸(29、珣八世孙)——殷(30)——亥(31)——岱(32)——卓(33)——述(34)——懋(35)——宏(36)——0(37)——0(38)——寓(39)——牢(40)——秀(41)——元则(42)——焕(43)——虬(44)——彦(45)——杰(46)——隆(47)——通(48)——。上述世系是《王氏通谱》从19世至48世的记录,30世有10世是空缺。但《通讯》则说:“王氏通谱虽然只记述到王通,而且有空缺,但对王威、王霸、王通等三位先人定位比较准确”。
  4、当代姓氏学专家王大良先生著述的《中华姓氏通书·王姓》中,对太子晋至十八世王离的世系传承,太原、琅玡两系的记述是一致的,与唐书吻合。离次子王威的世系传承一线图,是用的威次子咸的世系图,表十二、太原王氏世表(79页),从王泽——昶——湛——承——述——坦之——渝——缉——慧龙——宝兴——琼——遵业(大房)——松……。与新唐书基本吻合。但《通讯》是用的王威长子王殷的世系一线图,只记述王实——王懋——王允三个世系。以后就没有记述了。
  二
  琅玡王氏世系源流一线图,从太子晋起一直记述到五十五世王祜止,共用八种资料,均以《新唐书》记载的祖宗世系名录为准,与各种史载文献资料对比,究竟基本吻合的有多少?特别是王褒至王祜段几乎全是史书为证。
  1、《新唐书》的记载,从太子晋一直记述到18世王离,与太原王氏的世系祖宗名录是一致的。离生二子:元、威。19世元,避秦乱,迁于琅玡,后徙临沂。四世孙吉为24世,字子阳,汉谏大夫,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生骏25世,字伟山,御史大夫。二子:崇、游,崇26世,字德礼,大司空,扶贫候。生遵27世,字伯业,后汉中大夫,义鄊候。生二子,时、音。音28世,字少玄,大将军掾。生四子:谊、睿、典、融。融29世,字巨伟。二子:祥、览。览30世,字玄通,晋宗正卿,即丘贞子。六子:裁、基、会、正、彦、琛。裁31世,字士初,抚军长史,袭即丘子。三子:导、颖、敞。导32世,字茂弘,丞相、始兴文献公。六子:悦、恬、劭、洽、协、荟。洽33世,字敬和,散骑侍郎。二子:珣、珉。珣34世,字元琳,尚书令,前将军,谥日献穆。五子:弘、虞、柳、孺、昙首。昙首35世,宋待中,太子詹事,豫宁文侯。二子:僧绰,僧虔。僧绰36世,中书侍郎,袭豫宁愍侯。生俭37世,字仲宝,齐侍中,尚书令,南昌文宪公。生骞38世,字思叔,梁给事中,南昌安侯。生规39世,字威明,左户尚书、南昌章侯。生褒40世,字子渊,后周光禄大夫,石泉康侯。生鼒41世,字玉铉,隋安都通守,石泉明威侯。子弘让、弘直。弘直42世,字长宗,魏州刺史谥曰孝。綝43世,字方庆,相武后。生曒44世,字光辅。生宠45世。生仲连46世,杨府录事参军。生绍47世。生玙48世,相肃宗。生及49世,中书舍人。生岁50世,字声仁,右谏议大夫。生抟51世,字昭逸,相昭宗,抟生倜、倓、伧,为52世。这是新唐书从太子晋记至52世,中间只差一个王仁就是53世。与《三槐王氏通谱》卷一王言的世系源流相吻合,这是《唐书》上的记载(1927页至1944页)。
  2、六个名人传的世系简示,说明琅琊祖王元至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王言的三十五世的琅琊世系,一个传一个传的列出系谱简示,《王吉传》从王元、王忠、王浑、王曜、王袭、王吉、王骏、王崇共八世;《王戎传》从王遵、王音、王仁、王融共四世;《王导传》从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共五世;《王俭传》从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共四世;《王褒传》从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共四世;《王祜传》从弘直第四子王綝、綝第三子王曒、曒长子王宠、宠子王仲连、仲连子王绍、绍子王玙、玙长子王及、及长子王岁、岁子王抟、抟第四子王言,是王祜的祖父,共十世。这是太原王氏历史名人传上的记载,是历史记录,与国史基本吻合。
  3、《三槐王氏通谱》卷一,卷首的第一句话,就是“唐相抟四子”,即唐朝宰相王抟的第四子王言,是太子晋的五十三世孙。因父抟遭兰田驛之祸,言遂占籍魏州之莘亭县。谱上对他的生殁葬及其生平记述得清楚明白。
  4、《琅琊三槐王氏宗谱》……王氏自周灵王太子晋受姓十八传至武成侯离,生二子,长曰元,次曰威。避秦乱,元居即墨为琅琊王氏,威居晋阳为太原王氏,太原之后自另有专谱。琅琊自元四传至汉谏大夫王吉为临沂之祖;吉九传至晋丞相导为江左之祖;导十一传至唐石泉公綝,家咸阳为渭南之祖;綝九传至唐黎阳公言,居莘县为大名之祖;言之孙宋晋国公祜,自大名而汴梁,手植三槐于庭,为三槐王氏之祖。………
  5、《琅琊王氏宗谱》(王氏历朝先正事略),以王览为始祖,王裁为二世祖,三世祖王导……二十世祖彦平(即王抟),二十一世祖节(即王言),二十二世祖泽,二十三世祖祜……一直记述到三十七世祖备为止。
  6、《琅琊王氏宗谱》卷之二,主要是记录王遵、王音、王仁、王融四代人的世系与王戎传吻合。
  7、王庸敬的《琅琊王氏通谱》中对三槐王氏源自王导的一个流传较广的记述是说三槐开基祖王言是唐末宰相王抟的儿子。在王庸敬的《王氏通谱》卷二、三(2册),卷七(5)册,卷八(6册)等谱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王言出自琅琊世系王导的阐述为:“太子晋”33世;导——34世、洽——35世、珣——36世、昙首——37世、僧绰——38世;俭——39世、骞——40世、规——41世、褒——42世、鼒——43世、弘直——44世、綝45世、皦——46世、宠——47世、仲连——48世、绍——49世、玙——50世、及——51世、岁——52世、抟——53世、言。
  8、王大良先生著的《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第151页,表十三琅琊王氏世系表,从王吉至王言共二十九世,其世系是:“王吉——王骏——王崇——王遵——王仁——王融——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岁——王抟——倜、倓、伦、言”。
  从上述八项资料表明,每项资料都说明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王言的父亲是王抟。与《新唐书》的记载基本吻合。
 
  三
  笔者认为:“在王通至王乾段有《二十五史》的史载资料为证,因此以永泰谱的世系为主线,又参考三沙、上梅、后港等谱并进行严格考证而进行适当修正,从而提出了一个比较标准的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1、三沙、上梅王氏的家谱,从王威至王霸段的祖宗名录是王元的后裔,都是琅琊王。而三沙、上梅王氏的上源属琅琊王有一千多年了,现在怎么能编出标准的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图呢?
  2、王乾的父亲是《通讯》2010年才登出来,说王乾的父亲王庆存是王质的儿子。据北图所藏《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宋尚书……王公纪略》称:“王言的父亲名叫王乾,而非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民百姓,因而文献上只提到他的名字,而未提到他的官职。”《通讯》又说“在王通至王乾段有《二十五史》的史载资料为证。”王乾和王庆存与《二十五史》是如何挂上钩的?
  3、对王乾和王庆存父子《王通传》没有记载,《王氏通谱》没有记载,《二十五史》没有记载。除赵孟頫的一句话外,其他任何地方、任何历史文献上都查不出来王乾和王庆存的“大名”。特别是《二十五史》我是查遍了新唐书卷七十二中,表第十二中和宰相世系二中,都未见到王乾和王庆存的“大名”。他怎么会有《二十五史》的史载资料为证呢。尚缺乏历史的证据,是在乱拉乱编。
  4、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他的世系源流是非常清楚的,与唐书和各种史载资料相吻合,证据充分。
  5、琅琊王氏的世系传承,是以国史和经典谱的史载资料为准;太原王氏的世系传承,是用零散家谱作为考证依据,以永泰谱的世系为主线,参以在三沙、上梅、后港等谱,并将不知其源的先祖人物填入世系中,缺乏足够的可信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