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理记】刘因:言语生于有声之后,而其理具于有声之前(下)

 真友书屋 2019-12-07

刘因出生于元初,而那时还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所以他只能在家学习,同时也招徒授课。关于他从何时开始招收弟子者,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他的思想却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静修先生墓表》中称:“先生授徒,深居简出。性不苟合,不妄接人。保定密迩京邑,公卿使过者众,闻先生名,往往来谒。先生多逊避,不与相见。不知者或以为傲,先生弗恤也。”

看来这个阶段的刘因努力地学习和认真地教弟子,他很少跟社会上的其他人有交往,但他的家乡在保定府,这里离京城很近,所以很多朝中的高官都会经过这里,他们听到了刘因之名,都想来跟他见面,但刘因却大多推辞掉,这使得人们传说刘因对人傲慢。刘因听到了这样的评价,照样不在乎。

《容城三贤文集》十二卷,清刻容城三贤文集本,刘因像

但刘因的名声还是传到了京城,在至元十九年,他被召入了朝中,给他封了个承德郎、右赞善大夫的官职,然而他任职的时间仅有几个月,就因为继母病重而辞职归里。十年之后,又有朝臣向忽必烈举荐刘因,于是忽必烈给他授了新的官职,可惜此时刘因的身体已经很差,于是他就写了封信解释了自己的状况。到了第二年,也就是至元三十年,又有人推荐刘因任国子监祭酒,可惜在这年的夏季,他就因病去世了。

关于许衡和刘因是否应当到元朝政府任职之事,历史上有太多不同,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初,许衡之应召也,道过真定,因谓曰:‘公一聘而起,无乃速乎?’衡曰:‘不如此则道不行。’及先生不受集贤之命,或问之,乃曰:‘不如此则道不尊。’”

当年许衡应召前往朝廷,他路过真定时见到了刘因,刘因跟他说:朝廷一召唤你,你马上就去了,是不是太心急了?许衡回答说:我着急的是儒道不能推行天下。过了一些年,刘因也被元人召入了朝中,有人就拿他当年劝许衡的话来说事儿,这潜台词是说:你当年劝许衡不要出仕,而今你不也到朝廷任职了吗?而刘因的回答是:如果不这样的话,那理学就不能得到独尊的地位。


刘因撰《樵庵祠》民国十一年归安朱氏刻《彊村丛书》本

这段话流传甚广,但商聚德等专家则认为这只是个美好的传说而非事实,因为许衡比刘因大40岁,当年忽必烈召许衡入朝廷时,刘因仅11岁,所以这些专家认为刘因不可能在那么小的年纪说出这么有思想的话。而也有人把《辍耕录》中的“或问之”解释为这是许衡反问刘因的话,然刘因“不受集贤之命”,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291年,此时的许衡已在九年前去世了,所以专家们认为许衡反问刘因的这句话从时间上不能成立。

我倒觉得这件事也不一定是这样的结论,因为前面提到过刘因天资聪明,在6岁时就已经成了神童,所以他在11岁时跟许衡说的那几句话也不是没有可能。其实这里真正的疑问是刘因会不会有这样的不仕异族的思想,因为他出生之时已经是元代,所以他完全不可能有着这种宋代遗民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跟许衡有那番对话倒确实不符合刘因的身份。

刘因的理气论中有一个特别的发明,他认为有些古字的声音就能表现出事物本身的特点,他在《唯诺后说》中称:“‘天’之声,清而上;‘地’之声,浊而下,形感而声出焉,理于是乎在。‘来’之声必来,‘去’之声必去,事感而声出焉,理于是乎在。初无心曰‘天’、‘地’、‘去’、‘来’也。”

刘因的这种解读倒是很有趣,他说“天”字的发音就是清亮而向上者,而“地”字的发音就是浑浊而向下者,当读出这两个字的读音时,理就包含在了里面。同样,他又举出了“来”字,他认为当你读到“来”字这个读音时你就一定会来,而读到“去”字时你也一定会离去,所以从这个声音,你就能感到事物的变化,而事物的变化同样也是理。

他的这段话可以总结出“理在事中”这个观念,因为在声音里就已经包含了“理”。然而他在该文中又说了这样一句话:“言语生于有声之后,而其理具于有声之前。人惟见不同,而不知其同也。……”刘因认为在没有声音之前就已经有了理,这又是朱熹早年所说的“理在气先”的概念,这也正是刘因在解释上的矛盾。

但总体而言,刘因的理学思想仍然是以程朱为主,虽然说他的观念中杂进了一些邵雍的象数思想,但那并非是主体,故而苏天爵在《静修先生墓表》中给予了这样的总结:“其学本诸周程,而于邵子观物之意深有契焉。”

虽然说刘因仅活了45岁,然而他对理学所做出的贡献却受到了后世的关注,到了元延祐年间,仁宗皇帝采纳了儒臣的建议,赠刘因为翰林学士、资德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同时命苏天爵为其写了《墓表》,而碑文则由当时的枢密参议归旸所写,此碑文中有这样的赞誉:“道德之蕴,实邹鲁圣贤相传之绝学,风谊节概,则孤竹伯子之清也。可谓万人之杰,百世之师者欤!其生也,足迹不出燕赵,而风采闻于天下;自处不离布衣,而贵尚轶于王公。”

按照光绪二十二年所修《容城县志》的记载:“元儒刘静修墓在沟市村,即‘波潆贤冢’也。中有碑,天顺八年(1464)大尹林景修筑垣墉。天启丙寅(1626)孙征君倡邑绅士建祠宇三楹于墓南,内塑先生像,庭前植柏,门外竖坊,题曰:‘山高水长’。每岁清明节,本县同绅士祭之。有墓表。”看来这个墓很宏大,可惜的是,刘因的墓到如今完全没有了痕迹,其墓原本的情形,商聚德在《刘因评传》中做了这样的描述:“该墓与祠紧相邻,祠在东,大门有‘静修贤祠’匾额,刘因的塑像为全身座式。该祠民国时期改为小学。墓在祠堂西,山门有匾额,题曰:‘山高水长’。墓道有石人石马,墓高达4~5米,祠墓合计占地有十几亩,中有百余棵大松柏树,并有碑碣若干。该祠与墓解放初尚存,经过‘四清’和‘文革’,遭到彻底破坏,遗迹今已荡然无存。碑碣也已不知下落。”

看来这么大的一座完整的墓园经过了那场浩劫,到如今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痕迹在。好在《刘因评传》一书中录有《容城县志》上所说,在县城内还有一座静修祠:“静修祠在县治西南。元至正戊子(1348)敕建,嘉靖二十三年(1544)邑进士阴标增修,万历三十年(1602)大尹蒋如苹重修,顺治二年(1645)邑人阴葆元重修,顺治十年(1653)邑人胡彧重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王克淳倡绅士重修。嘉庆十九年(1814)又重修。”

对于此祠的情况,商聚德先生明确地指出:“该祠民国初期尚存,日伪统治末期,在美机轰炸中被毁。遗址在今容城县委招待所院内。”

虽然没有了痕迹,但毕竟遗址的位置得以确定,那就是在而今的容城县委招待所院内。既然有了具体的方位,这也就给我的寻访点明了明确的目标。

刘因静修祠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委招待所院内。昨晚住在保定一宾馆
内,专门要了顶楼的房间,想尽量让自己清静些,然而很不幸对门几间房被一间结婚者包了下来,几个房间开着门大呼小叫,并且就在室内放鞭炮,一直折腾到凌晨五点,搞的我一夜难闭眼。早晨五点多,下楼结账,接着继续着寻访之路,这是寻访以来出门最早的一天。

来到了容城宾馆

出城,再次驶上京石高速,30公里后转向东再走20余公里到达容城县,开车先到县政府,因为过节政府的大门紧闭,恰巧从里面走出一个干部模样的年轻人,我向他打听县委招待所所在,他告诉我:招待所已改名为容城宾馆,按其所说驱车前往该宾馆。

在院内转一圈,没有任何痕迹

开车直接入院,院落不大,占地约两三亩,在里面完全找不到任何旧物,按资料记载为刘因所建的静修祠就在招待所院内,停下车进宾馆内,向前台打问,宾馆院内曾经有否祠堂,所问皆称不知,其中领班经理很热情,找来了宾馆的电工,电工看上去五十多岁年纪,他说自己从建这个招待所时就在这工作,从来不知道这里面有过祠堂。刘因的祠堂在县招待所院内,这是商聚德在专著里写的十分明确的一点,并且我在网上搜得的资料也同样有着这种说法。我觉得商先生既然能说清楚就在某院之内,应该所言不虚,肯定是亲眼目睹过,但我所得到的结果竟然是这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歧,我却未能弄明白。

在前往宾馆的路上,我曾在路边看到了一片古建,远远望去,很像个祠堂的模样。从宾馆空手而出,这又让我想起了那个祠堂:说不定那才是静修祠呢!于是我又开车重新回到了那里。

重新来到了路过的那个祠堂

这片古建占地面积约有十亩,是处在一块台地上,上二十一级台阶即是正门,然而铁栅栏门紧锁,爬山虎已经爬满了大门的一半,至少说明这个夏天这扇门是没有打开过,我从侧墙上爬了上去,然而却不敢跳下,因为墙太高了,跳进去难再爬出来,于是趴在墙头上照相。

爬山虎已经将大门遮盖了一半

院里面有两幢祠堂样的建筑,其中一个挂着新的牌匾,上面写着:华风剧苑,从牌匾的新旧程序及祠堂的破旧程度看,显然是后来占用者,靠里面的一个祠堂门窗已破裂,没有悬挂牌匾,不知其所用,院中还有几棵松树,从树干上看,应该是百年前所种植者,我猜想这恐怕就是刘因的静修祠所在地,可惜我找不到印证的材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