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隋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趁机起兵,攻克隋都大兴,自封唐王,立隋炀帝孙杨侑为帝。不久废杨侑并自立为帝,改大兴为长安,建立唐朝,隋亡。 开元通宝是唐代第一种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开元通宝已经成为大五帝钱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财的功效。“开元通宝”四字大有讲究,所谓“开元”,就是“开辟新纪元”,而“通宝”则是“流通的宝物”。两个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开辟新纪元之后的流通宝物”。意味着在唐代,“开元通宝”犹如秦半两、汉五铢一样,可以在一个新的时代流通到全国各地。 另外,许多人都认为开元通宝是年号钱,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年号是开元,这是错误的。开元通宝是非年号钱,在唐代初年就已经铸造,是由欧阳询亲自题字,欧阳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于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余年,从年代上讲,欧阳询就不可能给李隆基的铸钱题字。而李隆基将年号定为开元,纯属巧合。 此枚开元通宝,背上月纹直径25.44mm重3.6g.铜钱品相较好,包浆自然。关于开元通宝钱币背面月纹与皇后指甲痕之间有一个传说的故事。 自唐朝以来,民间关于开元通宝钱币的传说,除了将钱文读作“开通元宝”之外,最有影响的就是有关开元通宝钱币背面月纹的由来了。 “开元通宝”背面的甲痕这一传说在民间影响很大,金朝李俊民曾经写诗说:“金钗坠后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陈其年也有诗曰:“有似开元钱样,一缕娇痕巧印”。说的就是唐玄宗晚年怀念杨贵妃,睹钱思人的情景。这本来都属于无稽之谈,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已经考证指出,铸造开元通宝钱时,窦皇后早已去世,文德还没有被册立,杨贵妃甚至尚未出生。但是以讹传讹,民间至今仍然流传有这种传说。 中亚地区粟特人建立的昭武九姓各个城邦国家,西域地区的突骑施汗国、回鹘汗国,以及周边的日本等国,都仿照开元通宝钱币铸造了他们自己的货币。今天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昭武九姓中的康国和安国,就是直接用开元通宝钱币当做母钱,翻砂仿铸的, 开元通宝钱币在丝绸之路沿线曾经不但被作为通用货币大量流通使用,而且还作为标准货币被大量仿铸的事实,说明开元通宝已经成为整个东方货币文化体系内各国铸钱的标准,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不但属于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并且在丝绸之路沿线已经具有了国际货币的属性,发挥了国际货币的职能。这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理解当今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及其国际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