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阿布的书柜 2019-12-08

马特·达蒙不仅是美国著名的演员,还兼有制片人与编剧的双重身份,可谓才华横溢,令人艳羡。

根据他的原创小说《年轻天才威尔亨汀的成长故事》改编的电影《心灵捕手》一上映,就大受追捧,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以及柏林电影节杰出成就奖。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豆瓣

影片讲述了少年威尔是个街头混混,经常打架闹事、惹是生非,屡次被关进监狱,只能做零工维持生计。在麻省理工学院做清洁工期间,数学家蓝波教授发现他有极高的数学天赋:他竟然能做出极少数牛人会做的数学题,而班上没有一个学生可以完成。

随后,心理学家尚恩发现,他是因为童年家庭不健全——孤儿,从小被多位养父家暴,才产生了人格缺陷。

通过数次的深度交流,威尔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在爱情和工作上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结局完美,符合观众的期待。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同时,影片也为屏幕前的我们,一步一步揭示了心灵治愈之路的艰辛历程。

01 家暴带来的恶劣影响:基本生活信念的破坏

我看到过很多遭遇家暴的孩子的现实状况,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上存在各种问题,长大以后,也往往工作不顺、家庭不和睦、没几个交心的朋友,他们的孩子,也更有可能成为家暴的受害者。

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家暴行为,改变了孩子的基本生活信念,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产生了态度上的改变,扭曲了正常的生活发展路径。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而基本生活信念的变化,会进一步带来三大影响:

第一,降低自我价值和自尊。

我们通常以为,自尊和个人的成就有关。成就越高,自尊越强。

但有的人,即使做出了一番世人认可的成就,仍然会感到自卑和怯弱。

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而长大后的成就并没能弥补这一部分缺失,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自我价值作为内在的支撑。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比如张爱玲。

众所周知,在张爱玲小时候,父亲常常殴打她、继母变着法子欺负她,最终把她赶出了门,亲生母亲也不愿抚养她。她的童年生活,几乎生活在家暴与厌弃的梦魇下。

在和胡兰成结婚前,她早已知道对方有妻室,胡的花心早已人尽皆知,但她仍旧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对方的花言巧语。

“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这句话,折射出张爱玲内心低廉的自我评价。因为真正的爱,是平等的呀。

影片中,原本是孤儿的威尔告诉女友,自己有12个哥哥,他是第13个孩子。13是不吉利的数字,这意味着他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个倒霉鬼,威尔潜意识想表达的是,自己是不幸的,不应该出生在世上。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虽然威尔的智商超过了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很多学生,但他在潜意识中,还是否定了自己:我不值得被爱。

威尔和张爱玲一样,都是在家暴中长大的,即使智力超群、小有名气,也难以有自信。

第二,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缺乏安全感。

被父母、监护人深深伤害过的孩子,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不安全的恐惧感。

他们会尽可能避开陌生人,他们惧怕别人的伤害,这种伤害包括忽略、嘲笑、抛弃、背叛等等。遇到同样的坏事(例如朋友开玩笑有点过了),他们的感受会更加强烈。

威尔的朋友都不是啥大好青年,没有正式工作,而是智力平平的普通青年,是整天无所事事、打架斗殴、满口飙脏话的街头小痞子。

天资聪明过人的威尔,却把他们当成患难与共的好兄弟。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因为他们永远会站在自己这边,会替自己出气,比如一起殴打曾欺负自己的幼儿园同学。

因为他们给了自己安全感。

威尔本可以找到收入高出几十倍的脑力工作,可他不信任陌生人,不信任陌生环境,只要这群兄弟陪在身边,哪怕是做清洁工、去工地日晒雨淋,都是心满意足的。

第三,不利于建立亲密关系。

暴力中长大的孩子,见惯了父母的喜怒无常,习惯了长时间的神经紧绷,早就不信任亲密关系,毋庸置疑,他以后的恋爱和婚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不同的是,男性和女性的反应不太一样。

对于女性受害者来说,她会更渴望得到爱,会把爱看得过于重要,即使对方犯了错,也会尽可能原谅他,就像张爱玲一样。

而对于男性受害者来说,他们会变得非常警惕,更容易怀疑对方,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调动全身细胞,进入紧急戒备状态,甚至用暴力回击问题。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当女友要求见威尔的家人、请他去自己的家乡时,威尔立即警惕起来,他害怕自己在异乡被欺骗、被抛弃,于是,他用分手的方式避免了这个结局。

殊不知,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或者为自己穿上过厚的盔甲,在亲密关系中都是大忌。

以上可以看出,家暴带给孩子的影响极其恶劣,如果没有正确的干预手段,孩子就会带着有缺陷的人格继续下去,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02 浴火重生:怎样逃离家暴笼罩的阴影?

人生道路很漫长,为了让以后的生活能够走上正常的轨道,我们必须尽可能弱化家暴带来的阴影。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经做过多年的心理咨询,他在一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你的性格缺陷》中,为我们提出了几种方法,有助于缓解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具体方法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思维、情绪和行为。

思维上:自我界定,为自己画好保护区

家暴的受害者往往年纪太小,会错误地认为是自己不听话,没有顺从父母的要求,才惹父母生气的。所以,首先你得知道,你是家暴的受害者,并不是触发父母生气的根源。

很多父母之所以是暴脾气,有暴力倾向,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是因为自己本身人格有缺陷,再加上工作不顺、夫妻感情不和、人际关系不好等触发了导火线。

自我界定的目的,就是先让你明白,父母的错误行为并不是你的错,与你无关。

电影中,威尔的养父在喝醉酒之后,常常家暴、甚至性侵他,而心理学家尚恩,通过反复强调“这不是你的错”,帮助他完成了自我界定。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自我界定的好处,不仅是为了让你认识到家暴的过错方是谁,更是为了让你在遇到其他问题时,能静下来思考谁对谁错,提高对与错的分辨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自我责备。

情绪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发泄出来

家暴常常来自于我们最亲的人,因为血缘关系,或者有抚养之恩,根据忠孝的美德,不管是自己还是社会,都会要求我们尽可能原谅父母。所以,有的孩子即使遭到了很大的伤害,也会强迫自己原谅父母。

但在心理学看来,伤害会让受害者产生诸多负面情绪,例如愤怒、恐惧、焦虑等等,负面情绪必须要发泄出来,才可能帮助我们真正地摆脱家暴的「操控」。

成年之后,受害者们虽然嘴上说着原谅他们了,已经不受影响了,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还是会处在阴影中,无法做一个真正的自由人。

压抑的负面情绪,就像被压缩的弹簧一样,一定会在某个时候发泄出来,可能是几年、几十年后的一次普通的争吵。

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情绪地雷可能随时会爆炸,为了避免伤到别人,我们需要尽早自发、安全地引爆它。

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合适的发泄情绪的方式?可以向值得信任的朋友倾诉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可以写博客,跟众多网友一起分担你的难过;也可以看一些带有悲剧色彩的视频,通过哭泣,把心里面的情绪带出来。

如果以上方法,对于你都不太合适,还有更保险的方法:找心理咨询师,让他引导你发泄出情绪。

因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仅是很好的倾听者,也是很好的情绪引导者。在情绪疏导方面,他会比你的朋友、亲人更专业,效率更高。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在这本《原生家庭》里,作者苏珊·福沃德再三强调一点:

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释放你的情绪,应该是在原谅父母之前,而不是之后。

甚至,可以不用原谅父母。

释放情绪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用平常的心态来面对工作和生活,并不是原谅父母。

苏珊·福沃德也同样否定了原谅父母的必要性。

行为上:从与父母对峙开始,打破恶性循环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辈子根本无法完全切断与父母的联系,也无法看着日渐老去的父母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地生活,但是一想到要面对他们,就会感到恐惧和不安。

与父母对峙,是行为的第一步,以此可以打破面对父母的恐惧感。

苏珊福沃德认为,与父母对峙,需要准备好4项具体的内容:

1. 父母曾经对你的所作所为

回忆一下父母曾经对你的具体伤害,用什么工具打了你身体的什么部位,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程度。(比如父亲曾经用皮鞭打了我的腿部,长达半个小时,我在床上躺了三天)

2. 你当时的感受

描绘出你当时的具体感受。(比如我感到非常恐惧,也憎恨父亲,他就是一个人渣,我感到不解的是,母亲为什么不帮我?是不是我什么都不好,不值得爱呢?)

3. 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考这件事情对你以后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比如我常常半夜被惊醒,一听到有人敲门就吓得哆嗦,仿佛是酒鬼父亲回来了)

4. 你对父母的要求

思考你对父母有哪些要求。(比如我希望父母向我道歉,并向我保证改掉酗酒和家暴的习惯)

父母对峙可以更快的解决亲子问题,既可以表达自己心里的疑问,让父母明白自己的过错,也可以重新建立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屡教不改,孩子应该以自己的安全为重。

其次,从社会上获取缺失的情感。

如果父母仍没有什么改变的倾向,那么孩子可以从社会上获得心灵的支持,弥补不足的一部分情感。

比如多交一些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的职业目标的朋友等等,为自己画出一片安全区。在这一片区域内,你可以安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影片中,威尔就是通过结交一些靠谱的朋友,获得了情感的支持。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丧失了亲情,且不可挽回,那么,增加友谊的重量,也可以弥补我们的亲情需求。

最后,反思其中的意义。

我们说,人生本就是一次成长,过去任何的经历,都可以成为成长进步的垫脚石。

也包括那些不好的经历。

经过了前面几个步骤之后,家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上已经被清理了,你还可以思考的是,从这件事情中能获得什么成长的意义。

比如怎样成为更好的父母,怎样对待自己的下一代。

很多成人有家暴的倾向,就是因为他的父母也有暴戾的行为,他们潜意识中模仿了父母,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因为你已经从根源上平息了自己的愤怒,就可以用更好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相信你可以保护好自己的孩子,避免他被伴侣家暴,也避免了他受到自己情绪的迫害。

当你在亲子教育中,能够用不一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也就意味着你已经打破了原生家庭的恶性循环。

03 扬帆起航:摈弃过去的不快,重启新生活

每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环境,但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态度。

纵然家暴给手机屏幕前的你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但你还是可以用很多方法,拯救自我于水火之中。

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残缺,同时又都能用各种方法弥补这些漏洞,虽然这幅长长的人生画卷有很多补丁,但它依然可以绚丽多姿、光彩夺目。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正如哲学家周国平所说:

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你生命中的日子,你在其中遭遇的人和事,你因这些遭遇产生的悲欢、感受和思考,这一切仅仅属于你,不可能转让给任何别人,哪怕是你最亲近的人。这是你最珍贵的财富。

《心灵捕手》: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