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较为完整的凤阳谯楼
229年孙权称帝时吴国的版图
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史称吴大帝。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衡阳于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一月并入吴国版图。建武元年(317年)东晋建立,衡阳与湘东同为郡,至宋、齐、梁、陈而不改。自衡阳入吴,经两晋至南朝变乱相寻,社会动乱,民生凋敝。后来,隋灭陈,统一中国南北,衡阳境内的社会经济有了发展,人民过着短暂的安定生活。
孙吴政权建立后,为便于统治,对国中郡县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改置。秦汉以来实行郡县制郡县面积大,甚至特大。秦初分天下为36郡,后随着扩张,土地增多,增置郡县,仅郡就增至46个,两汉时基本上原袭秦郡,只是增置了县。当时,境内在秦衡山县(即今衡阳县、衡南两县地)增置酃、临蒸、承阳、钟武(永建三年,钟武北迁江夏,改名为重安)。郡大县大,朝廷不便治理,甚至鞭长莫及,治理不了,任其自为。如此,出现诸多问题:一是赋税收不上来,朝廷减少了财源。
吴太元二年(252年)二月,孙权卒,太子孙亮继位。太平二年(257年),孙亮接受侍中孙峻意见,将郡县划小增多,便于朝廷委官治理,增收赋税,扩大兵源。当时吴国共有4个州、43个郡、313个县。孙吴比前代,郡县建置增多。仅从衡阳境内来看,由无郡而复置衡阳和湘东二郡,由7县增置至12县。耒阳县一分为四,增置新宁、新平、梨阳3县。泉陵县一分为三,增置祁阳、永昌二县。这就便于朝廷委官治理,增收赋税,扩大兵源。
257年,湘东郡内析耒阳县西南置新宁、新平二县。新宁县治三峒(今常宁县仙桥乡福和村),县治三峒系三山出入处。原名八字坪,背依塔山,面为平野,周围有夯土城垣,外有护城河。城内有官署、店铺、民居,为当时耒阳的商业货物集散之地。
新平县位于耒阳县西湘江流域,辖今常宁各乡镇。县治名古城郭(今属常宁柏坊镇双白村),坐落在湘江南岸一椭圆形台地上夯土城垣环台而筑,城垣外有护城河。后来,又析耒阳县耒水以西,舂陵水以东地置梨阳县。
吴国境内的湘东郡治酃,领酃、新宁、新平、梨阳、阴山、茶陵等县;衡阳郡治乡湘,领湘乡、蒸阳、重安、湘南、湘西、衡阳(今衡山、南岳一带)、益阳等县。后分泉陵置永昌、祁阳二县,属零陵郡。永昌县治砖塘(今祁东县砖塘)。
清嘉庆《一统志》载:“废永昌在祁阳县北六十里,今砖塘其故址也。”永昌故城遗址在今祁东县砖塘的烟合岭上。县治有夯土城恒,祁水绕城北、西、南三面流入湘江。护城河依城垣围绕全城。城内官署居中,四向为民居、集市。
砖塘位于祁水之滨的砖塘大町,西北有四望山,东北有三面山。为泉陵郡东南的商旅中心,邵陵、重安、东安诸县商品集散之地。城内店铺林立,商业贸易发达。祁水于砖塘可通乌篷货船。丰水期,祁水江面,风帆片片,欸乃之声不绝于耳。重安、邵陵、东安等地货物通过祁水进入湘江,然后北上洞庭,东入吴会。
祁阳县治因位于余溪水之阴而得名。县治金兰桥。《水经注》记载:“余溪水过县南,人于湘。”河两岸为宽垅沃野,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北为丘陵高地,城南有风凰山。山似风凰展翅。县城山环水绕,环境优美。
城南有塘九口,与护城河相连为一体,名曰长塘。过风凰岭,余溪水穿流竹叶町、金兰町,有桥飞架东西,桥曰金兰桥。桥东百姓俱为陈姓,为周武王所封陈胡公后裔。桥西百姓尽为周姓,为周赧王后裔。周姓源于姬姓。秦灭东周,废周赧王为庶人,迁至河南临汝西北,后裔改姬姓为周姓。
金兰桥桥东、桥西陈、周二姓一向和睦相处,亲如结义兄弟。由于余溪水将两岸陈、周二姓隔开,两姓来往极不方便,于是两姓之民在余溪水建石桥一座,名桥曰金兰桥(旧称结义兄弟为金兰)。此地以桥而得名,故祁阳县治名金兰桥。
余溪水至金兰桥一带,为祁阳县治的主要水道。上可通永昌县砖塘,下入湘江。因祁阳县治有此黄金水道,商贸十分发达。余溪水穿过的铺子町,两岸店铺延绵十里,商贾云集。
考古发现,祁阳故城有许多地名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情况。如:城东的校场坪、点将台,为当时练兵、聚将之地;城南的古驿道,西通邵陵、泉陵,东南通蒸阳、酃县、阴山、湘南,南通归阳、新宁、新平。据此可推断,当时祁阳古城应该有着一定规模。
太平初年的建置,一时起了不少作用:国家赋税增加了,人民安居乐业,既添了丁,又添了兵。此外,虽然吴国政权不稳定因素很多,但较之魏、蜀二国,其立国的时间最长,这与太平年间增郡置县有着一定的关系。
(本报记者胡建军根据《衡阳历史文化丛书历史风云》编辑整理)
来源:衡阳日报
- END -